分享

总是很累又睡不好,那是身体在求救!快来对照自查病因

 好心情心理门诊 2023-08-17 发布于北京

近日,杭州一位22岁正值花样年华的女孩在连续四五天熬夜加班后,突发疾病进ICU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22岁,本该有着灿烂前程,却刚开始就结束了,令人痛惜......

(图源:网络)

过劳死看起来是猝死,但其实从“积劳”到“成疾”再到死亡,中间有一段过程,如果能早期识别身体抗议、求救的信号,或许能挽回悲剧。到底你的疲劳严重到了哪种程度,咱们先来测一测~

破解疲劳的密码

慢性疾病、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生活不规律等都会引起疲劳,有的好好睡一觉后就可以恢复精力,但有一种累无论怎么休息都缓解不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半年以上,那可能是患上了慢性疲劳综合征。

1. 疾病引起的慢性疲劳,如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感染(如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慢性疾病如心衰、贫血、癌症、自体免疫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重度肥胖均会引起疲倦感。此外,疲劳还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患者通常会觉得整个人像散架一样,筋疲力尽、疲惫不堪。

2. 当排除疾病,疲劳仍持续不退,可能属于慢性疲劳综合征。常见于体力慢性透支、精神高度紧张、长期承受巨大压力、休息不足的人群,以中青年人多见。

发病前并无征兆,他们几乎每天都感到身心疲惫、精力下降,同时还会伴有情绪低落,头痛头晕、全身酸痛、四肢发麻,对光线和噪声敏感,难以入睡、经常做梦、睡得不安稳、醒后没精神,昏昏沉沉、头脑一团乱麻、忘东忘西、干活效率低,胃口不好等。长期以往,会导致抑郁症、焦虑症、免疫力下降、癌症,甚至自杀、猝死,后果不容小觑。

慢性疲劳就医指导

慢性疲劳不只是单纯的累,更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要正确解读、及早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六招赶走疲劳,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不妨试试下面这六大招,或许可以帮到你!

1. 远离压力风暴

生活在这个过度内卷的时代,每个人都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压力可以说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罪魁祸首。

面对压力,如果过分忧虑,只会让你疲惫不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可以将要完成的事情1、2、3......写出来,从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开始逐个击破,你就会发现,心理压力也会跟着减轻,疲惫感会慢慢消失。

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避免长时间精力透支,设定目标要切实可行,学会放下不想做的事

当压力来临时,不妨紧闭双眼做深呼吸,连续做几分钟深呼吸动作;

唱唱歌,清理杂物,练练瑜伽或者来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2.再忙再累也要运动

当我们感到累的时候都会首选瘫坐沙发或躺平,其实这样会让机体运转的越来越缓慢,而当我们需要付出体力时就会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陷入了越休息,越疲劳的“怪圈”。正确的做法是适当休息后,不如来次暴汗的运动。

建议每周至少3次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骑自行车、跳舞等,每次持续0.5~1小时。

3.改善你的睡眠

养成每天在同一时间起床的习惯;即使感到很累,中午午睡时间也尽量不要超过20分钟;困了再去睡觉,而不是在认为自己应该睡觉的时候去睡觉;即使感到非常困倦,也不要太早睡(如晚上9点半前),因为有可能半夜或凌晨就醒来,并难以再次入睡。

床只用来睡觉,尽量不要在床上阅读、吃东西、看电视、用手机或思考白天遇到的问题。上床后马上把灯关掉,如果躺下20分钟还没睡着,就起来放松或阅读,直到再次感到困倦。

4.肌肉放松训练

在安静环境里,以舒适的姿势坐或躺着,练习绷紧和放松全身肌肉。

以双手和双臂为例:①紧紧握住右拳,再握得更紧些,保持约5秒。②慢慢松开,感觉手的松弛,体验松弛和紧张间的对比,持续约15~30秒。重复一次。③换左手练习2次。④双拳同时握紧再慢慢放松。重复一次。⑤弯起双臂,拉紧上臂的肱二头肌。⑥放松,伸直双臂,留意紧绷和松弛状态下肌肉的差异。

5.做几件自己喜欢的事

若觉得累了可以选择离开工作或生活的环境,不想工作,不想家庭琐事,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如听音乐,读读书,随意涂鸦、骑行等,让自己彻底放松一下。

6.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

现代人为了瘦身或保持身材,主食(碳水化合物)吃的远远不够,为了保证机体正常运转,就会调用肌肉储存的能量,最终使得新陈代谢变慢,人体感觉疲劳。

因此,吃饭时在保证食物多样化的前提下,还是要吃适量的主食的,若喜欢精粮,可以吃一些薯类如土豆、山药、芋头等。

写在最后

身体不会说话,但它会用症状来传递信息。当你感到疲倦时,你的身体在试着告诉你需要做一些改变,此时别忘了停下来适当调整状态。多一点时间自我纾解、陪伴家人,用心去体会和珍惜我们当下拥有的美好生活。

当您感到孤独无助、压力山大、情绪低落时,不妨与AI机器人“心心”聊一聊,她具有媲美人类的情绪感知能力,像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随时倾听您的诉说、理解您的情绪,帮助您放松身心,化解压力。

参考文献:

[1] 蒙秀东,李昕,陈波,齐婧蕾,陈泽林.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0,26(2):361-365.

[2] [英]玛丽·伯吉斯,[英]特鲁迪·查尔德.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广东旅游出版社,202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