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热话清凉

 新用户2939kDsc 2022-08-20 发布于四川
末伏处暑 凉秋知意
END OF HEAT

这些日子以来,倘若要问卷调查成都人民有关生活的感受,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用一个字来回答——“热”。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都人民早就习惯了天府盆地温和的气候环境。在这里,冬天,没有极寒,偶尔飘点小雪花增添一点浪漫的氛围;夏天,几乎每个夜晚都会来一场降温及时雨,空调几乎都用不上。

可是,今年这个夏天,因为副热带高压的强势控制,蓉城人民遭遇“烤”验了!

8月11日13时40分,成都市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信号以来,这持续一周多的高温天气,已经让成都多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最高气温创下超过40度的历史新高(截止今日最高榜首数值是8月15日简阳市的43度)。成都市气象台连续几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并得到确认。

前段时间,疫情飘来,蓉城人民齐心抗疫,疫情刚刚缓解,如今又开始抗高温、抗旱,水电能源告急,这个夏天,真是热浪起伏。

不少的蓉城市民纷纷外出避暑,附近有山带水的青城山、都江堰、彭州、雅安等多地人满为患,远点的贵州、云南也不乏其人。但是更多的人不得不留守在原地,与暑热相伴。

是热啊,但凡离开有空调冷气的房间和场所,半小时之内,谁都逃不掉被桑拿汗蒸后湿身的状况。更别说步入大街、菜市场、停车场、小区步道和单元楼这些几乎每天都必须光顾的区域,即便惶惶加快步伐,依然免不了铁板炙烤的焦灼恐慌。在白花花刺眼无比的阳光下,连空气似乎都变得滚烫而稀薄。

这个季节,这个时候,多么希望“清凉”到来!

清凉,与电力机械毫无干系。无论是空调轰鸣嘶吼中制造出的生硬冷气,还是电风扇扇叶旋转摇摆出的滞闷热风,都不是真正的清凉。

清凉匿身于天地山河之间,它聚集自然界的能量,浑然天成纯净无邪,它是清爽舒适的,它宁静且多变。

它是山林飞瀑坠落中铺散的朦胧水雾,它是幽谷里蜿蜒曲折的潺潺溪流,它是盘参古树下的阴翳一角,它是闹市深处陌巷转角,扑鼻而来的茉莉花香,它是房间一隅摊开的书页,它是偏远乡村古井泉水里升起的丝丝凉气,它是旧年夏夜婆婆手中蒲扇摇出的徐徐微风……

这样子的清凉,你有多久没有感受到了?

或许,许多人觉得这样的清凉太遥远,其实,清凉,一直隐藏在我们周围。

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诗《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人人避暑走入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室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这首诗描绘出伏暑时节古人们避暑的真实形象,多数的人奔走逃往阴凉的地方,唯独恒寂禅师守在禅室继续修行,是禅室不热吗?当然禅室是热的,只是恒寂禅师静得下心来,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修行的乐趣执着上,从而弱化了环境带来的不适感,多静少动,心静身凉,达到了耐暑的效果。

这首诗也是在劝慰世人在酷暑烦躁中,通过保持冷静达观的心态,来辅助避暑。

可见,心静自然凉,关键还是在于“心静”。

依托空调、风扇等外界的力量,说到底都不是真正的消暑好方法。况且这个方法稍有不慎,还会给我们带来空调病和诱发其他隐患疾病。

还得唯心有静气,方能抵御热浪滚滚,觅得心中清凉。

白居易还在《消暑》中说: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在夏日炎炎中,我们不妨向恒寂禅师这样的古人学习,他们在酷暑中照样悠然自得,那是因为他们能够放下焦躁,专注自身,所以五官所触,遍是清凉;能够静下心来,感受万物,所以目力所及,皆是美好。

最后,转告一下大家,省气象局预计,盆地高温天气将在22日前后趋于结束,随着冷空气渗透南下,火锅一样滚烫的川渝地区有望迎来“清凉”。

坚持一下,只有两三天的时间,我们将有望告别这悠长的伏暑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