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枫桥夜泊》,你真的读懂了吗

 与春天同行 2022-08-20 发布于青海

《枫桥夜泊》是流传很广的一首唐诗,我们从多个版本儿的诗歌儿选集里也能看出来,他们都不会漏掉这首诗,《唐诗三百首》里就选了这首诗,它闯进了“唐诗三百强”。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对这首诗都有一种“相爱相杀”的感觉——整体读起来感受起来意境很美,辞藻沁人心脾,可是对诗句具体细致的解释起来,总觉得有些困惑,还存在些歧义与误解。可是这首诗又不像李商隐的《锦瑟》那样晦涩难懂,这就有那么一点不可思议了。

为了把小诗的诗句说得更通透,更有助于整体的体会其诗意之美,先从这首诗的题目说起。“枫桥”,一般人会把它理解为是一个切实实有的地名儿。这种理解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对下面诗句的理解,特别影响到了对“江枫”的理解。

“枫桥”不应该是一个实有的地名,而是作者根据地形环境的特点写出来的。

在船停泊的这座桥边,周围长满了枫树,或者说在桥边有一棵很高大的枫树。据说在有这首诗之前枫桥的本名叫“封桥”,可这个“封”是封闭的封,当时它和寒山寺一样,都没有什么名声。寒山寺原来也不叫寒山寺。

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说,枫桥不是一个实有的地名,而是跟周围的环境,跟枫树有直接的关系。还有一种合理的猜测,就是作者知道这里叫“枫桥”,可是只闻其声而不知其字,也就是说不知道枫桥这两个字怎么写的,又见到桥边有枫树,就写成了枫桥。

我们可以拿出一个佐证,就是艾青写的著名的诗作《大堰河》,诗人在诗中明确的讲,他保姆的名字就是他保姆所在村庄的名字,而他保姆所在村庄的名字不叫“大堰河”,而是叫“大叶河”。由于艾青很小就离开了家乡,再加上口音的问题,他语音推字就写成了大堰河。

“夜泊”这两个字:一般解释就是晚上停泊在那里。可这里还有两种具体的情况,一种情况是天还早,只是不愿再往前走了,想早早地停下来休息;另一种情况是因为赶路,入夜或者更晚的时间才赶到这里。由于天太黑太晚了,实在是不能走了,被迫停下来。

根据诗歌里描绘的景象,是半夜时分的景象。我们推断作者到这里应该是很晚了,实在是不便前行了,这才停了下,又不便到岸上去寻找住宿的地方了,所以只能在江船之上委屈一夜。

杜甫的《旅夜抒怀》写的也是这种情况:“细草微风岸,围墙独叶舟”。如果是这种情况,诗人当然也更不便上岸去打听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那么,“枫桥”作为实有地名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了。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力气来分析诗歌的标题?就是不想让它对我们分析诗句产生误导和束缚。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落”,应该指的是上弦月,上弦月一般升起来得早,落下去得也早,一般到半夜时分它就会落到山的背后,或者地平线以下去了。作者在这里用这种自然现象形象的告诉了我们时间,那就是半夜。同时也是在进行自然景物的描写——随着月亮的落下,江船周围的环境也由明变暗。景象更加的昏暗,更加的朦胧。

“乌啼”乌鸦在凄凉的啼鸣。乌鸦这种动物,它有一个特殊的属性,就是它对光线的变化极其的敏感,光线由明变暗,他们就以为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情,所以就发出了这种鸣叫之声。“乌啼”跟“月落”一样,都是在形象地告诉我们时间,同时又在进行自然景象的描写。乌鸦的啼鸣,让人更加的感到江川周围的寂静无声,这是反衬的手法——鸟鸣山更幽。

“霜满天”,其实就是霜花满天的意思。因为古人认为霜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所以说霜满天是在写出环境的寒冷,特别是这个“满”字,它强调了寒冷的程度,周围寒冷的空气是清寂透骨。“霜满天”,在描写周围环境气氛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当时所处的季节是深秋时分。

这一句说的就是在深秋时分,在半夜月亮落下去了,乌鸦的啼叫之声使周围显得更加的空寂,而满天的霜花纷纷的落下来更加的清冷。

一般说来,绝大多数的古诗词都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所以说写到的景象,那都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月落”就是所见,“乌啼”就是所闻,而“霜满天”就是所感,写诗人对寒意侵及透骨的感觉。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

先说“江枫”这两个字,前面我们在分析题目的时候做了功课——“江枫”就是江边的枫树。这些枫树在有月亮的时候能看清楚那是枫树,而月亮落下去之后,只能看见它们黑乎乎的影子戳在江边。最近有人讲“江枫”指的是寒山寺附近的江村桥和枫桥。按照这种解释,作者的船是停在了江村桥和枫桥之间,如果是这样,就使诗歌表达的意境变得十分的局促和狭窄。再者说,有些地名是有了这首诗之后才有的,“枫桥”不就是个例子吗?

“渔火”:指的就是渔船上的渔灯。我们不管当时的那个渔灯,是明还是暗,可是在当时昏暗的背景之上,它应该给人很明亮的感觉,在当时的江面上,有零零星星的明亮的渔火在游动。“江枫”和“渔火”是一明一暗,一动一静,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江上。诗人在景物的配搭组合上非常的用心。从反衬的角度来说,“渔火”的明亮不会使周围的景象显得明亮,反而使周围的环境显得是更加的黑暗。

“对愁眠”,“对愁眠”的主体是谁?当然就是诗人自己。这也就使前边写的那些景象,有了着落——那都是诗人所见。“对愁眠”的意思并不难理解,就是怀着愁绪躺在床上休息睡觉。诗人是一直躺在船上的吗?肯定不是,如果是一直躺在船上,前边儿的那些景象他是怎么看到的?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诗人站在船头之上,想通过看看周围的景象,排解一下自己心中的羁旅之愁,可是周边空寂凄寒的景象,并没有使诗人的愁绪得到排解,诗人只能带着这些愁绪回到船舱之内躺下来休息。

我们再从用词的角度来说一下这个“对愁眠”的“对”字,,可以理解成“伴”,就是陪伴的“伴”,都是离不开的意思。作者用这个“对”字,是把这种愁绪看成了是一个独立的主体陪在自己的身边。不肯离去,这也就写出了诗人是十分的孤独和敬畏。人在孤独得没有办法、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就会把周围的事物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或者直接把它看成是一个人来作为自己的陪伴。

在古诗词里,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例如“江清月近人”,“起舞弄清影”,“对影成三人”。唯一不同的是作者在这里把无形的愁绪看成了一个主观的客题,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逻辑上讲,这两句应该前后颠倒一下,第四句应该在第三句的位置,因为它是紧连着江枫渔火对愁眠的。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句的意思很好理解,在夜半时分,清亮悠远的钟声传到了作者的耳朵里。那么诗人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听到这钟声的?诗人怀着愁绪回到船棚之中,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的时候,听到这钟声的。我们脑补一下,诗人他还能睡得着觉吗?两种可能,第一种就是就像作者好像听到乌啼一样,更加的心烦意乱,那当然就是睡不着了;第二种可能就是他睡着了,因为空灵而悠远的寺院的钟声清除,清除了他内心的烦忧,灵魂得到了净化,他安安稳稳的睡着了。这两种可能,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

针对“夜半钟声”,有不少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最著名的就是欧阳修,他认为这里写夜半钟声,是诗人贪求诗句的美好,而与情理不通。那么半夜里到底有没有钟声?唐诗中大量写到半夜钟声的诗句就是很好的证明,例如“夜半隔山钟”,“半夜钟声后”等。等到了唐代,有高僧寒山来主持这座寺院,因此改名为“寒山寺”。

我们老家就有一所很大的寺院,有一口很大的钟,比较高的男人站到钟里去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在这个大钟之前,钟根本没有这么大。传说有一个经商的人从附近经过,正好是半夜,路上就有恶鬼邪灵缠住了他,他怎么摆脱也摆脱不了。就在这时,寺院的钟声响了,钟声一响,这些恶鬼邪灵就赶紧跪在地上磕头。这个商人借这个机会就逃脱了。后来,商人为了报恩,就给寺里送来了这一口大钟。

“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点明了寺院所在的位置是在荒凉的城外,一般寺院的建造是避开热闹繁华的,那么寒山寺是不是建在寒山之上?这倒不是。寒山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叫“庙立普明塔院”。到了唐代,由高僧寒山来主持这座寺院,因此得名“寒山寺”。

还有关于寒山的一个故事。说唐代官员吕秋印上任的时候,就问高僧丰干说,我做官的这个地方,有没有什么贤人可以为师?丰干就告诉他,寒山是文殊菩萨转世。吕秋印上任三天之后,就亲自去找寒山并行大礼求教。

寒山听后大笑说:丰干这个人就是多嘴多舌,我也不认识什么有道德的人,你给我们行礼也没有什么用。说完之后,寒山转身走进了山洞,山洞口自己就闭合了。

我们为什么“姑苏城外寒山寺”拿到最后来讲?就是因为从逻辑上讲,诗人应该是先听到了悠远清亮的钟声,然后猜测这钟声是从寺院或者说从寒山寺传到这里来的。这一句虽然是诗人的猜测,极大地扩大了它所描绘的空间范围,拓展了诗歌要表达的意境,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的悠远,内容更加的丰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