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淄川西石门村古楼,李聚五烈士的故居,损毁严重,亟待修缮

 闲云行影 2022-08-20 发布于山东





  今天约了两位朋友“晴空”和“xiuzi109”一起来到淄川区马鞍山脚下的太河镇淄河片区的西石门村,来探访一下村里的一座古石楼,看这里面又有怎样的故事。

  西石门村位于淄川马鞍山脚下,淄河的西岸,是传统的古村落,据史料记载村子约建于南北朝东魏时期(公元534—550年),因为在村西北方向的岳阳山上有一山口如同一座门的形状,俗称石龙门,村也因此名为石门村,到了清末因其位于淄河西岸称其为西石门。
  现在村里还保留着许多的古迹,像是古井、石碾、古楼等等,这其中的西石门古楼和岳阳山上的王家围山寨都是区级重点文保单位。

  石楼位于李家胡同的一个院子里,因为古楼的院子主家已经在他处另建房屋居住,现在已经闲置了,所以我们就联系了西石门古楼的主家来开门。门前有一石碾,因位于这李家胡同,称为李家石碾,据说是建于清代。
  约摸过了十几分钟,院主人来开了门了,我们跟随院主人来到院子里,看起来已经很久没打理了,蒿草都有一半人来高了。在这内院门上有一牌匾“齐河县第一任县长-李聚五烈士故居”,这李聚五是谁呢,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一会咱们再了解,先到院子里看看这个石楼。

  石楼在内院,据院主人讲这内院与外院之间原本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垂花门,但是现在门楼子也坍塌了,只剩下这门框了。
  现在院子也长满了蒿草,正对着这北面,上部已经坍塌的这个石楼,就是我们要探寻的那座古楼-西石门石楼。
  据院主人介绍,这座古石是由其祖辈由别人手里购得的,在其家族中有书记载,石楼是明朝的时候建的,距今得七百年了。但是据《淄川区文保单位名录》记载,这西石门古楼建筑年代为清代,是由清初时一个王姓统领所建。

  古楼坐北朝南,现在仅剩两层,实际上是三层的城堡式砖石结构,一层没有门窗,据说在台阶下建有地窖和暗道。台阶下有暗门可以进入,并且里面有暗道连通村外,不过我们看到这暗门似乎已经被封死了。一层和二层都由长一米宽半米的巨大条石垒砌,每块石头都经过石匠的精心雕琢。楼前有陡峻的七级石台阶直通二层,上层为青砖垒砌,窗户较小,是用五根条石间隔搭砌而成。

  古楼长约10米,宽5.5米,目测高约6米。上层的青砖由于风刮和雨水的侵蚀已是斑斑驳驳,凹凸不平。古楼的屋顶早已坍塌,上面长满了杂草和树木。只有下层用规整的大石块垒砌的墙体还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风貌。整个古楼看上去简洁大气,古朴庄重,坚固耐用,有较强的防御性的。

  整个院子是个四合院的布局,除了这栋石楼,还有东西厢房各三间。东西两侧的厢房,虽然年久失修,保存的还算完整。东西厢房门柱和山墙屋檐下都有精美的石雕和砖雕。这东侧的东厢房与石楼建设年代相仿,但是保存不是太好,部分屋顶已经坍塌了。西侧的西厢房是李聚五的故居,建设年代要晚于东厢房,而且后期还对房屋进行改造维修,我们从北侧的窗户可以看出来,这窗子经过更换了。李聚五烈士早年就居住在西厢房。


  李聚五(1903年-1946年),原名李建奎,号聚五,淄川西石门村人,家中弟兄五人,排行老五。1929年在平度中学任教时加入国民党,但是不久便与之脱离关系。后来到德州齐河县师范任教。利用任教多年的影响,将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吸收到抗日队伍中。
  “七七事变”后李聚五毅然卖掉家产,筹集经费,购置武器,组织抗日武装,并被委任为鲁西北抗日游击队十二支队参谋长。期间曾经三次遭敌伪军逮捕,但抗战决心不减,为国为民,将生死置之度外。1938年底脱险后辗转到了乐陵县城,在乐陵加入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担任鲁北支队参谋主任。1941年夏,冀鲁边区第二地委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开辟齐河铁路以北地区,他被任命为齐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武装大队大队长,成为齐河县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进驻齐河县后李聚五充分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道理,不久便组织起一支数百人的地方抗日武装,活跃在齐河县及周边地区。抗战胜利后,李聚五一方面进行土地改革、发动生产,一方面积极整军备战。1946年4月24日在桑梓店西北草庙王村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不幸中弹,英勇牺牲,时年43岁。李聚五牺牲后,渤海军区党委根据其多年夙愿,追认他为共产党员。
  “忍歌离黍,书生壮志卫乡土,声威百里称'三五’(三五即:吴匡五、王权五、李聚五),洛北烟云八载风和雨。艰苦年月同舟渡,重逢何事频频误,挑灯对语人如故,天际飞鸿又诉来思苦。”这是解放后原渤海区二地委书记何郝炬对李聚五等抗日英雄的赞颂。

  在采访拍摄中通过与李氏后人的交谈,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古楼现状的担忧,也能感受到他们对于红色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的迫切愿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