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第二 会盟

 dclda 2022-08-20 发布于江苏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公,指隐公。及,就是与、和。仪父是鲁国的附庸国邾国的国君,父,是他的字。

 邾国方圆小于五十里,不直接承受君王的命令,按惯例称呼国君的名。但是由于仪父能自己贯通和大国的关系,延续和大国交好的策略,使民众得到休养生息,所以史书改称他的字以表示对他的赞赏。

邾国,是现在的鲁国邹县。蔑,是姑蔑,鲁国地名;鲁国卞县南部有姑蔑城。

隐公和邾国国君仪父在鲁国蔑地会盟。

一部有关的“谱”书说:邾是个曹姓国。颛顼的后人陆终生了六个儿子。长子昆吾,封国在卫地;次子参胡,封国在韩地;三子彭祖,封国在徐地;四子会人,封国在郑地;五子晏安,封国在邾地;六子季连,封国在楚地。邾国就是当年晏安的后裔。周武王分封晏安的苗裔邾侠为诸侯的附庸,住在邾地,就是现在的邹县。从晏安到仪父,共十二个世代,在《春秋》中才得到彰显。齐恒公称霸,仪父依附顺从,进升为子爵,邾文公迁徙到绎地。

诸侯都承受君王的命令,各有自己的寰宇。对上事奉天子,对周围结交邻国。之后,天子不相信诸侯,诸侯自然也不再相互信任,就采取盟誓的方式约定。

盟誓的礼制,宰杀牺牲,共饮牲血,向鬼神祷告宣誓,阐明各自的意愿,如果有背叛违屰的做法,就让鬼神施加灾祸,使自己就像这些受到宰杀的牺牲一样。

《曲礼》说“约信曰誓,涖牲曰盟”。约定信用诺言称为誓,靠近牺牲向神祷告叫盟。

《周礼天官玉府》有“若合诸侯,则共珠盘玉敦”。敦,duì,盘类器皿,用珠玉装饰。用盘盛牛耳,用敦盛牛血。聚会诸侯,一定要割下牛耳,收取牛血;一起饮用牛血用以表示结盟。

《周礼夏官戎右》说“盟则以玉敦辟盟,遂役之,赞牛耳、桃茢”。盟时用玉敦盛上牛耳、牲血而展开盟誓仪式。由戎右协助主持会盟的君王,割下牛耳,取得牲血,使用桃杖和笤帚清扫不祥。

具体来说,结盟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出一个方形陷阱,戎右在陷阱上方把牺牲杀了,割下牺牲的左耳,盛在珍珠装饰的盘子里,再把牲血盛在玉敦中,把盟书陈列出来,由司盟面北朗读盟辞,以此祷告日月山川之神。然后,按照尊卑顺序饮血,由戎右传递敦血,并授予应当饮血的人,让他含着血。之后,把已杀的牲尸放进坑里,再把之前书写的结盟文辞和剩余的牲血放在上面埋掉。这是天子会盟诸侯,让诸侯聚会结盟的礼制。

也有结盟不杀牺牲的。据《谷梁传》僖公九年说:“葵丘之会”就没有杀牲,是结盟方法的一种变体。

天子主持的诸侯盟会,十二年在四方山岳下举行一次。

春秋时代,不因天子之命,诸侯就会自相盟会。大国编制誓辞,小国执行祭礼,官阶虽然有所不同,但是礼制大体不变。

这时隐公寻求和邾国搞好关系,邾国君主来到鲁国的蔑地,隐公出行和他盟会。史官书写鲁国历史,因为隐公是主动的,所以说“公及”,说明是隐公“从此到彼”,这是站在鲁国的角度来说的。恒公十七年说“公会邾仪父盟于趡cuǐ”。一个说“会”,一个说“及”。“会”字说明那次是按会盟的会礼行事,这次的“及”是没有执行会礼。这种只盟不会的,就直接说“及”。

从“未王命”可以看出邾国是个附庸国。《礼记王制》说:“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郑玄对此解释说:“不合谓不朝会也。小城曰附庸。”这个解释是不恰当的。多小的城叫小城?为什么不参加朝会?都不清楚。事实上,“不合”是指不符合方五十里以上这种侯国建制,天子不予“直辖”。邾国也是诸侯国,只是太小,规模不够五十里,天子“懒得管理”,让其附庸于大的诸侯国。这才是附庸国的根本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