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孙子兵法“力量运用”的智慧,必须辩证地掌握这5个概念

 炎炎忆昔 2022-08-20 发布于福建

读《孙子兵法》,如果不能从力量使用的角度把握,读者大概率会停留在“文化传播”层面,知道其文意,却不知其用,而要想将《孙子兵法》用到自己的工作中,需要准确把握五个概念,即攻守、奇正、分合、先后、时空,这五个概念的把握关键在于能够辩证思考与运用。

之所以强调辩证理解这几个概念,是因为片面性、绝对化的理解都难以准确理解其本义。这五个概念中,“奇正”在以前的文章中阐述过很多次了,本文侧重阐述其他四个概念。

学会孙子兵法“力量运用”的智慧,必须辩证地掌握这5个概念

1、攻守

进攻与防御是两种基本的作战样式,如果不能攻守一体的来理解进攻和防御,就会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

“军形篇”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这些都体现了攻守一体的思想我们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理解,否则“军形篇”的阵形结构设计就难以操作了。

为什么在军形篇讲“攻守”,很多人不理解,因此错解或误解“军形篇”全篇核心思想,攻守是作战的样式,也是阵形的功能,阵形是对外的形态,它由结构决定的,对于组织来讲,要基于欲实现的目的来设定功能,功能又因结构而形成,也就有了这篇的“攻守之道”。

克劳塞维茨说:“防御是较强的作战样式。”

又说:“防御这种作战形式绝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地打击组成的盾牌。”

他这样说,是因为他所理解的防御不是被动防守,而是积极防御,这里边既有防守,又有进攻,积极防御的好处是,它可以先处战地,熟悉地形,可以主动设伏突袭敌人等。

这个思想与《孙子兵法》虚实篇“先处战地”,军争篇“后人发,先人至”的思想是一致的。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也说:“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也有防御和后退——这种说法才是完全正确的,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道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运动。”

又说:“在军事上来讲,我们的战争是防御和进攻的交替的应用。”

这都告诉我们,进攻和防守不能简单地分开,要将它们充分地结合好,基于战场形势运用好,防守是为了给进攻创造条件,进攻是为了更好防守;这里的防守是为了帮助那里的进攻,同样那里的进攻也是为了协助这里的防御等。

有时候,从战略上看,处于防御状态,而战术上则是进攻的状态。同时,进攻的同时要设置护城河(防御),就像企业在大力推广新产品的时候,如果不能给产品设置护城河,就容易在将市场教育到一定程度后,被行业巨头们快速碾压。

2、时空

时空,时间与空间的概念,里边了包含两对有辩证关系的关键词,时间概念是久与速,空间概念是内线与外线。

先说空间概念

孙子兵法用大概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讲“地”,战地就是作战的空间,《毛选》中讲其说成“内线与外线”,这样更形象,更有针对性。当然,我们也要跳出当时的具体环境来理解广义上的“内线和外线”。

关于内线和外线的说法定义是,以我方防御为例,双方攻防接触线作为界限,敌方一侧对我方而言是外线,我方一侧为内线。

所以,在运用内线与外线时,要善于跳出内线,到外线寻求主动,也要结合内线防御,外线进攻结合的方式展开作战,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处于战略上内线作战的军队,特别是处于被'围剿’的红军,蒙受着许多不利,但我们可以而且完全应该在战役或战斗上把它改过来,将敌军对我军的大'围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许多个别的'小围剿’,敌军对我军在战略上分进合击,改为我军对敌军在战役或战术上的分进合击。

这种空间上攻守、主动与被动的转化,在于我们要善于寻找红海市场之外的蓝海空间。

将军要善于找到有利于自己的战场,如孙子兵法要求的“知战之地,知战之日”,企业也能够找准属于自己的战场,要能够在这个空间里建立认知、实现销量,组织好与用户的关系。

因此,企业一方面要善于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战场,另一方面要善于做大有利于自己的空间。关于企业找适合自己的战场,《孙子兵法战术体系》行军篇中有详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其次时间概念。

时间概念的久与速,核心在于力量聚集的时间与力量释放的时间,战略上考虑用多长时间将力量积蓄到改变战争整体形态,企业要考虑多长时间能够将实力积聚到改变行业格局;战术要考虑用多长时间释放力量,用巨大的冲击力来实现胜利。

总体来讲,战略上的时间概念侧重于“久”,战术上的时间概念侧重于“速”。

孙子兵法讲“势险节短”,是为了创造战术上的“速”,而“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不仅是讲“出奇”之无穷尽,也体现了战略上“奇正相生”效应的积聚,即战略上的“久”。

而很多人在理解孙子兵法的时候,容易走上“兵贵神速”的误区,认为孙子兵法倡导的是“速”,实际上这不够全面。

军队的行动,战略战术上都要求把握好“节奏”,即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要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该猛烈的时候猛烈,该稳的时候稳,指挥员要善于依据自己的条件和战场形势把握好节奏。

所以,速与久,都是有条件的,基于现场的条件来选择“拙速”和“巧久”。

之所以将时空这两对概念放在一起,因为他们也是互为条件的,内线、外线,速、久可以组成一个矩阵,形成多个组合运用。

学会孙子兵法“力量运用”的智慧,必须辩证地掌握这5个概念

3、先后

孙子兵法既强调“先处战地”的重要性,又说可以“后发先至”,这就体现了先发与后发的辩证认识,核心都是追求主动权。

这个概念与众寡、强弱有密切关系。先后首先要考虑众寡和强弱的问题,实力强者往往先发制人,实力弱者则要后发制人;实力强先发制人,要打出锐气,以此气势威慑对方;实力弱则要练就耐力,避开对方的锐气,积小胜为大胜。

同时,先发是为了抢占先机,后发也是为了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所以企业界开创一个新品类的时候,领导品牌往往后发制人,等有新锐品牌将该品类教育到一定程度再出手,元气森林就是无糖饮品这个新品类的教育者,可口可乐、农夫山泉等“兵器库”里早就有了这类产品,就等着市场教育开了去收割销量。

但从可口可乐与农夫山泉等巨头围剿元气森林这件事上看,也体现了这些行业巨头们的判断失误,出手有点晚了,或许是元气森林速度快了,导致它们集体出手晚。

可见,先发与后发之间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发”的条件与时机问题。

4、分合

分合是分散与集中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孙子兵法中误解最多,经常看到有人各种写:什么孙子兵法讲的不是以少胜多,而是讲永远要以多胜少等等,依据是孙子兵法讲“以镒称铢”、“我专而敌分”。

集中兵力没有错,但不能片面的、机械的、绝对化的理解集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给出了正解,文中说:“我们主张的集中兵力,是建立在保证对于战场作战的绝对或相对优势的原则上。”

可见,兵力不是越集中越好,而是依据战场需要来集中,集中多少兵力,既取决于敌人的兵力情况,也取决于战场条件,孙子兵法军形篇为什么讲“地生度”模型?是要度地之特点,量地之容量,以充分利用地势地利,又充分使用自己的兵力兵种优势,而不是什么情况下都要“十个打一个”。

分散与集中是相对而言,一个战区的兵力就要时而分散,时而集中,分散以调动敌人,集中以打歼灭战。

我理解孙子兵法军争篇就是在讲“分合之变”,不同的行军方式体现着分合,“后人发,先人至”是分合的结果,“其疾如风……”是分合的节奏把握,战区部队的布局,或是不同战区之间的布局,是战略上的分,在分合上最形象的描述是“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当一”。

而且对于集中而言,也不完全是把我各种兵力都集中到某一个战场上,还包括将敌人的兵力分散了,表现在战场上也属于我之集中,孙子兵法讲的“我专敌分”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它后边给出分敌的方法是“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需要强调的是,军事上讲集中兵力,企业讲聚焦资源,这几乎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却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到,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集中兵力看起来容易,实则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是在于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

集中或聚焦之所以难,主要是因为判断的问题,你想集中,对方也想集中,你想分对方,对方也琢磨着分你,最终能否有准确的判断,致人而不致于人,是决策者之间智慧的较量。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讲了对这五个概念的辩证把握,实际上孙子兵法中还有许多这样的辩证统一概念,但我认为,攻守、奇正、时空(久速、内线与外线)先后、分合是使用力量体系中的主要矛盾,需要重点把握。

学会孙子兵法“力量运用”的智慧,必须辩证地掌握这5个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