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原则》——达利欧的原则

 求学106 2022-08-20 发布于上海

 

读完了《原则》,抽空读几本书就继续考试。完全很后悔打折期间一次性买了太多的书。首先勉强凑单的书不是我想要读的,其次当时想读的书,放到现在已经并不是最想读了。还是应该兴趣上来了现买现看,现在看着家里几箱书有还债的感觉。

还是说《原则》这本书,这书在去年出版之后非常火爆。一般来讲,股神不少,但是股神出书的不多。毕竟投资原则是获取超额收益来源的重要的无形资产,需要保密才具有独占性。你看巴菲特对自己的原则就讳莫如深。不过达利欧作为一个经常来中国和领导层喝白酒的老朋友,可能比较认同我国传统文化“立功立德立言”的说法。在人生卸任之后,把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原则)集结成书,指引后来人。

达利欧的计划中,是要写四部分原则:生活原则、工作原则、经济原则、投资原则。而《原则》这本书只写了生活原则和工作原则,另外还附带一部分个人经历,覆盖他在桥水基金的股神岁月。老实说心里话,达利欧的原则对我帮助不大,知易行难,很多原则其实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老生常谈差不多。比如书中有一条原则就是“如果你不担心,你就要担心了;如果你担心,你就不必担心”,换成我国谚语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过却让我开了眼界,原来还真有人能做到这种地步。当然达利欧自己不这么想,他认为“任何人运用这些原则也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表示看不到爱因斯坦、乔布斯、丘吉尔、达芬奇这些伟人的原则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不过对此我持不同观点,人和人的差距真的很大。

书里列了十几条大原则,几十条中原则,几百条小原则。光抄原则都能抄5000字,所以我大概例举一下自己影响深刻的地方。

首先我们先看看,原则是什么?原则就是人生行为准则的精炼,用程序来比喻的话,就是If...then...。用达利欧的原话说,“我是个愚人,相对于我需要知道的东西而言,我真正知道的没有多少。不管我一生中取得多大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都不是我知道多少事,而是我知道在无知的情况下自己应该怎么做。我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是它帮助我发现真相是什么并据此如何行动。”不管你面对多少未知条件,如果你清楚自己的原则,面对未知的事物,就像计算机通过软件运算那样,不断的输入未知的数据输出对应的结果。

从一个充满感情的人变成一个么得感情的计算机,首当其冲就是精确度。达利欧在《原则》中不断地强调这点:不要在于“埋怨”还是“赞美”,而要在意于“准确”还是“不准确”。精确是整个《原则》的核心。作为人类受到感性影响总是模糊的认知事物,但是作为计算机来讲,一点小的初始误差就会导致结果极大的偏离。比如感性的人总是把成功的装饰当成成功本身;把某个问题的原因当成问题本身;把欲望当成目标本身;把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混淆。

为此,达利欧在管理公司时,还给每个员工贴上标签。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我觉得这简直疯狂。“设置桥水棒球卡的人员特征时,我结合三个方面:我们已经在用来描述人的形容词,比如“概念性强、可靠、有创造性、坚定”;人的行为,比如“让其他人负起责任、坚持贯彻落实”;个性测试使用的术语,如“外向型、判断型”。卡片做好后我设计了一套程序,大家彼此打分,在某一项上得分最高的人在该项上给其他人打分的权限更高。在特定领域有可证明的成就记录的人,会被视为在该领域更为可信,从而得到更高的决策权重。在棒球卡记录了每个人的特征后,从未与他们共事过的人,就可以合理预测他们的行为。如果人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各项评分也会调整,而如果他们保持不变,我就可以更确信自己的预期。”每个员工根据自己的评价,如同齿轮一样,被嵌合在桥水这台机器上。当然员工一开始也充满恐慌,可是接受了之后反而觉得这在工作中不可或缺。仔细想一想,其实你们本身也热衷于做这种测试,只是不愿意被人家看见自己的底牌。达利欧在性格测试中引入的是MBTI,就是大家都喜欢在微信转发里的那种五毛钱特效的调查问卷。

一个计算机要得到正确的结果,另一个方面就是程序的设计。一般来讲,有着BUG不可怕,可怕的是同样的BUG不断出现。书里不断出现上面这张图片,意思就是,成功的人生总是不断螺旋式上升。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然后人生向前跨越一步,再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在问题中总结教训,也是下面这张图。管理桥水的员工,也是用的这个原则:允许犯错,但是不能容忍罔顾错误、一错再错。

犯错的痛苦是成功道路上所必要的,反思就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达利欧把进化当成人生的最大意义,也是人生最具有满足感的事。为了获取进化,需要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迭代。把软件快速从1.0版本升级到2.0乃至3.0版本。接受进化就意味着,这是一件长期的事,所以不能仅着眼于眼前的痛苦,后续的结果才最重要。有时不仅仅还要看一步,还要看两步三步。

计算机设计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在于,“你怎么知道你是正确的?”于是达利欧在书中强调了另一个观点,就是毫不固执的极度开放的大脑。单人的决策具有局限性,而桥水选择的是群策群力,也就是达利欧口中的“创意择优”。公司的高层会议的录音会转发整个公司员工。每个人都可以据此提出意见。然而这导致了公司机密的泄露,所以桥水最后只把会议录音转发给100位核心员工。所有分歧要求每个员工畅所欲言,把问题解决。这种极度透明的做法让很多人感觉疯狂。达利欧却振振有词:到底是谁疯了?是每个人都追求事实公开透明,还是把真实想法隐藏在心底?是把问题、错误、弱点、分歧放在桌面上解决,还是避之不谈?是任何人都有权提出批评,还是一言堂?是通过大量数据和广泛人际对人进行客观评价还是更随意的评价?是推动高标准,从事具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但是采用普通标准?当然达利欧的话无法反驳,但是能做到才是达利欧厉害的地方。

另外,创意择优不意味着无法无天,每个人都能发表意见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胡搅蛮缠,他在工作守则中定义了客观意见和主观偏见,这两者可以在沟通中识别。也不是所有人的意见都需要采纳,达利欧奉行着一种可信度加权的方式。如果一个人在某件事上成功的次数更多,那么这个人的意见权数更高。如果一个人在某件事上阐述的因果关系更合理,那么这个人的意见权数更高。作为一台计算机,桥水公司使用的系统就好比开放式源代码。不因人废言,也不因言废人。

《原则》里提到的行为准则的确很详细很精华,我只截取了没几条。可那是达利欧的原则而已。至于其他人能不能用,我就举一个例子。从达利欧10年开始准备卸任开始,桥水基金的收益率就开始跟不上美股大盘平均收益率。按照他书里的说法,这些原则他的继任者也不会不懂。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达利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