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心梗后降脂方案如何?钱菊英教授、Lorenz Raber教授联袂解读

 最后一个知道的 2022-08-20 发布于河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Image

“心”闻每周看

 

《心闻周刊》


本期《心闻周刊》为大家带来心血管领域6篇临床研究,6条行业资讯,同时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和PACMAN-AMI研究的PI瑞士伯尔尼大学Lorenz Raber教授联袂解读这项研究。


Image

“国际心研究”主要内容



  • 低温和隔天降温是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危险因素

8月10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团队联合在《柳叶刀》子刊上发表研究结果显示,环境低温和隔日降温可迅速升高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发病风险,效应可持续约1天。

研究基于胸痛中心数据库2015年1月~2020年9月间的数据,纳入全国313座城市1868家认证医院4万余名AAD患者。结果显示,低温与隔日降温与AAD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为反向且近似线性,温度每降低1℃,AAD发病风险升高2.7%,隔日气温每降低1℃,AAD发病风险升高2.6%。该关联在非供暖期显著,但在供暖期并不明显。在全国范围内,分别约有23.13%和1.58%的AAD发病归因于低温和隔日降温。这些发现提示为AAD易感人群建立低温预警的重要性,也为我国优化室内供暖等公共卫生政策、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 中度主动脉瓣狭窄分级不一致与全因死亡的关系

8月16日,JACC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低流量、低梯度模式在中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与死亡率增加相关。研究纳入1974例中度AS患者,基于平均跨瓣压力梯度(MG)、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中度AS患者分为一致型(MG≥20 mmHg)和不一致型。

其中不一致型包括3个亚组:正常流量、低梯度组(MG<20 mmHg,LVEF≥50%,SVi≥35 mL/m2);矛盾的低流量、低梯度组(MG<20 mmHg,LVEF≥50%,SVi<35 mL/m2)和经典的低流量、低梯度组(MG<20 mmHg,LVEF<50%)。40%的患者属于不一致型,其死亡率显著高于一致型AS患者(47%vs.36%,P<0.001)。多变量分析显示,中度AS患者中,矛盾的低流量、低梯度(HR=1.458,P=0.014)和经典的低流量、低梯度(HR=1.710,P<0.001)均与全因死亡独立相关。

  • 左心室流出道钙化程度不影响患者预后

左心室流出道钙化被认为与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的患者预后较差有关,并可能影响人工瓣膜类型的选择。8月9日,EuroIntervention发表SOLVE-TAVI研究的事后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流出道钙化增加手术复杂性,但与患者预后无显著相关性。

研究纳入SOLVE-TAVI研究中416名患者,其中143名存在中/重度左心室流出道钙化。中/重度左心室流出道钙化与透视时间、前后扩张需求增加显著相关。该研究显示,无论左心室流出道钙化程度如何,与瓣膜类型相关的主要终点均无显著差异。在1年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方面,左心室流出道钙化组内不同瓣膜类型并无显著差异。

  • 残余炎症是慢性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复发的强预测因子

高脂血症和炎症共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已成为共识。8月9日,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CANTOS研究的亚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已经积极接受他汀药物治疗的肾功能受损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残余炎症是预测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的重要因素。

研究纳入参与CANTOS研究的9151名接受他汀药物治疗的心肌梗死后情况稳定患者,随访5年发现,在肾功能正常(eGFR≥60 mL/min/1.73m2)的患者中,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LDL-C和非HDL-C的四分位数增加均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复发风险呈正相关(所有P<0.0001)。相比之下,在肾功能受损(eGFR<60 mL/min/1.73m2)的患者中,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四分位数的增加对MACE的复发具有预测作用,但LDL-C和非HDL-C四分位数的增加无显著的预测作用。此外,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是肾功能受损患者全因死亡率的显著预测因子,但LDL-C和非HDL-C则不是。

  • 诊断性冠脉造影时常规评估FFR无额外获益

对冠心病患者行诊断性冠脉造影基础上,常规进行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能否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8月10日,Circulation发表的RIPCORD 2研究结果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这项开放标签的RCT研究在英国17个中心,纳入1100名接受冠脉造影的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配至单纯冠脉造影组或冠脉造影+FFR组。随访1年发现,与单纯冠脉造影组相比,冠脉造影+FFR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总住院费用均未见明显改变,且两组间的MACE事件也无显著差异。然而,与单纯冠脉造影组相比,冠脉造影+FFR组的操作时间更长,使用的对比剂更多,辐射量也更大。该结果提示,诊断性冠脉造影基础上,常规进行FFR的策略并未显著降低成本或改善生活质量。

  • 左束支起搏降低新发房颤风险!

8月9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樊晓寒教授团队在EP Europace杂志上发表大规模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右心室起搏(RVP)相比,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可降低新发房颤风险,心室起搏负荷高的患者可能更受益于LBBAP。

研究纳入557名有双腔起搏器植入指征且无房颤史的患者,分为RVP组和LBBAP组。平均随访11.1个月发现,与RVP组相比,LBBAP组新发房颤(7.4%vs.17.0%,P<0.001)和房颤负荷(3.7%±1.9%vs.9.3%±2.2%,P<0.001)显著降低。校正混杂因素后,LBBAP组新发房颤风险显著低于RVP组(HR=0.278,P<0.001)。同时研究观察到,起搏方式和心室起搏负荷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心室起搏负荷≥20%的患者中,与RVP相比,LBBAP新发房颤的风险更低(HR=0.199,P<0.001)。此外,起搏方式的影响在心室起搏负荷<20%的患者中并不明显(P=0.316)。

“行业心动态”主要内容



  • 8月10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以“泛血管医学:一门关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新兴学科”为题发表文章。

  • 近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联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布《女性慢性心力衰竭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

  • 8月11日,欧洲心律协会(EHRA)联合多个学会在EP Europace杂志上发表关于心律失常性二尖瓣脱垂和二尖瓣环分离的专家共识。

  •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在JAHA发表科学声明指出,社会孤立或孤独的人患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的风险增加,有必要制定、实施和测试干预措施,以改善社会孤立或孤独个体的心血管和大脑健康。

  • 8月19日,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奖”获奖名单正式出炉,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等79名医师获此殊荣。

  • 8月5日,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当选为主任委员。

“每周心评论”内容概要

评析新观点,论说新动向。随着PCSK9抑制剂的应用,LDL-C水平可以被控制到更低的水平,然而,在强化他汀治疗中加用PCSK9抑制剂对斑块负荷和成分的影响仍不清楚。PACMAN-AMI研究通过采用连续冠状动脉内多模态成像技术,评估强化他汀基础上加用阿利西尤单抗(Alirocumab)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负荷、成分和表型的影响。研究结果于2022年ACC会议上公布,并同期发表在JAMA杂志,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本研究的PI瑞士伯尔尼大学Lorenz Raber教授共同解读PACMAN-AMI研究结果及临床意义。


本文来源:心血管远程平台
任编辑:彭建萍 彭三妹


版权申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