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考封面|嘈杂世界,寻求寂静有何益处?

 Kevlibrary 2022-08-20 发布于广东

参考消息网8月19日报道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8月13日刊登题为《安静的力量:寂静对身心健康的益处》的文章,作者是凯特·苏克尔。全文摘编如下:

大多数日子里,我都被噪声湮没。作为居家办公的母亲,我深陷有两条狗、两个十几岁孩子和一个在隔壁房间办公的丈夫的忙乱家庭中,身边充斥着手机提示、视频游戏、音乐和狗叫的刺耳声音,这还是邻居没打开吹叶机的时候。

P18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8月13日一期封面

我渴望寂静片刻,这有什么奇怪吗?世界卫生组织支持我的愿望,该组织说世界太嘈杂了,以至于正在损害我们的健康。当然,几个世纪以来我们都明白安宁的重要性。很多宗教宣扬寂静是不可或缺的疗愈方式。但嘈杂的环境让我想知道,在现代寻求寂静有何益处?

噪音环境有损健康

弄清平和安静实际上对身心健康有什么影响,是一群神经学者和医务人员的雄心,他们开始揭示种种益处。通过厘清他们的研究,我发现要抵消嘈杂世界的有害影响,少许寂静或许必不可少。但我需要多少安静,又应该从哪里获得呢?

首先,不只是我家里很吵。我们很多人生活在太过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小心适应噪音,这有着充分的理由。从进化角度看,声音传递了至关重要的信息,帮助我们在世上更加游刃有余,躲避危险。为保证巨大而意外的声响得到应有的关注,我们体内会出现相应的化学变化:血压升高、肌肉紧张、身体释放让我们为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的压力激素。短期内这是件好事,有助于我们战斗或逃离;然而,如果长期暴露于过多噪音中,这些持续不断的生理反应会诱发健康问题,从焦虑到抑郁再到心血管疾病。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噪音认定为针对公共健康“受到低估的威胁”。2020年欧洲环境保护署一份报告说,噪音是欧洲持续和普遍的问题,每5人中就有1人一直暴露在被认为有损健康的噪音里。

漂浮疗法“重启”大脑

好消息是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工作,试图找到应对方法。除了让我们的环境更加安宁,他们还希望了解寂静体验的哪些方面益处最大,我们又怎样能收到最佳效果。

一位朋友告诉我,在感官剥夺舱中漂浮1小时让她重获新生,于是我决定从这里开始。漂浮舱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研究人员搭建了第一个这样的环境,研究在缺少外部感官输入时大脑会作何反应。此后漂浮舱的设计不断发展变化,顶棚升高、池体加宽,这样人们就能在不感到幽闭空间恐惧的同时获得减少感官刺激的益处。

我脱光衣服,走进装满盐水的狭小封闭舱体,发现四周十分安静,但不是一片死寂。我能察觉到自己呼吸的声音。临床神经心理学者贾斯廷·范斯坦说,人耳对噪音极为敏感。“在这种舱里,有人甚至能听到自己眨眼的声音。”

“长期焦虑或抑郁的人总是在沉思,反复琢磨发生了什么。但是当他们在漂浮环境中将精力集中在呼吸和心跳上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焦虑想法都消散了。”范斯坦说,“这种积极效果最多能保持48小时。”

尽管研究暗示,通过漂浮疗法消除大多数外部感官刺激能在短期内减轻焦虑、抑郁和疼痛,但人们就该疗法能对大脑产生什么影响还所知较少。为研究这一问题,范斯坦和同事让48名参与者或是接受3轮每轮90分钟的漂浮,或是先后3次、每次在躺椅上放松90分钟,实验时长为3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都会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扫描每位参与者的大脑。只有接受漂浮的参与者出现默认模式网络活动减弱,默认模式网络是大脑休息或没有执行特定任务时表现活跃的一组脑区。

大脑休息时通常更活跃的区域在漂浮舱中反而减少了活动,这看上去似乎有违直觉,但范斯坦解释说,默认模式网络和大脑中的碎碎念紧密关联。大脑休息时这些活跃起来的区域也参与沉思、压力和焦虑。

在漂浮舱中这些区域活动减弱,意味着能帮助你避免在大脑中碎碎念。类似的默认模式网络活动减弱也常见于意识状态改变及迷幻体验中,与缓解酒精滥用和强迫症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相关。而默认模式网络过分活跃往往与抑郁症相关。范斯坦说,这是个振奋人心的发现,因为漂浮舱似乎提供了一种“重启”神经系统、预防其失控的轻松方式。

主动接受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普通人无法待在消声室(为屏蔽来自外部世界的所有声音而设计)中超过15分钟而不感到非常难受。2014年,弗吉尼亚大学的蒂莫西·威尔逊牵头开展了一系列著名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宁可接受痛苦的电击,也不愿静坐思考——说明相比身处寂静,人们更愿意接受某种刺激,哪怕这种刺激是负面的。

然而,德国精神疗法研究者埃里克·普法伊费尔和同事于2019年重复了这些研究,他们发现截然相反的效果。普法伊费尔说:“我们研究的参与者觉得这样很好。他们喜欢单独待在没有手机或手提电脑的房间里。”他认为这可能是今天的参与者更熟悉冥想、瑜伽和寂静体验,所以对安静更加认可。但他也承认,确实有人没能从寂静中受益,特别是处于高压状态的人。

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能预言谁会从寂静中受益最多。审视了冲动或自省等特质的研究显示,这些特质似乎并不影响寂静改善情绪和提升放松感的能力。即使很冲动或难以进入冥想状态,参与者仍报告了积极体验。至于获得益处,意大利帕特里奇奥·保莱蒂基金会的塔勒·多坦·本-苏珊说有一点是关键:你得想要投身寂静体验。“我们从动物模型和人类研究中看出,自觉主动很重要。”她说,“人们不想寂静时,寂静就会让人十分难熬。”

寂静片刻就能受益

尽管漂浮后确实感觉更放松,但我想知道漂浮是否必要。其他近乎寂静的体验,比如爬山或在卫生间里平静一会儿,是否也有助于健康?为回答这些问题,我请教了普法伊费尔和他的同事,他们一直在研究不同类型的寂静及其潜在益处。

普法伊费尔将不同类型的寂静体验相互比较,这些长达15分钟的寂静体验包括独自一人和成群结队、室内和户外、有无接受指导,以及是否偶尔伴有舒缓音乐。

对于大多数参与者来说,所有类型的寂静都能改善情绪,让自己更放松。但相比之下其中一些类型更有效。身处公园等自然环境,能接受治疗师引导,配合舒缓音乐或冥想,这种寂静效果最好。

这意味着我可能需要投入一点时间和金钱才能追求最佳的宁静。但普法伊费尔认定,日常生活中寂静比大家想象的更容易获得。首先,没必要完全寂静。普法伊费尔及其同事最近一项研究显示,与坐在完全寂静的房间中相比,参与者静静坐在露天花园中感到更放松,也没那么无聊。佛罗里达大学的梅雷迪思·贝里说,多方证据表明只要我们安静下来,无论是通过静默、冥想还是林中漫步,都能从中受益。

其次,普法伊费尔说我们无需太多寂静才能获得收益。研究时长不到10分钟就收到参与者更放松、压力进一步减轻的报告,所以他认为即使在卫生间平静几分钟,都有助于管理我们面对嘈杂世界时的生理反应。

“你不用花上几个小时保持寂静才能看到好处,”他说,“每次几分钟但更频繁的寂静,很可能比一周只有一次但较长时间的寂静更好。我们受到声音的过度刺激,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能寂静片刻的地方,试着重视这些地方,就能有很大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