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6年民主联军惨败后林彪:我做检讨,我们要学林冲不要学洪教头

 梦想童年594 2022-08-20 发布于江西

一、沙岭之战:民主联军输得窝囊,林彪做检讨

1946年1月初,已经接连占领锦州、沈阳的国民党军在杜聿明指挥下再次向北大举推进。

杜聿明是从蒋介石那里领了“政治任务”的:为了配合国共和谈,东北战场马上就要停战,因此在停战令生效之前,能占多少地方是多少地方。

结果本来兵力就很紧张的国民党军分兵冒进,一个加强团在秀水河子被林彪亲自率领的7个团兜了个正着。

敌人是2月13日下午3点钟被围住的,林彪下的命令非常明确:17点20分扫清外围敌人,22点开始总攻,到14日凌晨结束战斗。

果然手表的指针刚过0点,战场上的枪炮声便渐渐稀疏下来,国民党13军89师一个团将近两千号人,连个水花都没打起来就全完了。

这是东北民主联军从1945年11月以来屡败于国民党军后第一个歼灭战的胜利,林彪对此战非常重视,自始至终在一线指挥。

文章图片1

秀水河子战斗结束后民主联军3师7旅召开庆祝大会

这一天正是东北的隆冬季节,战斗胜利后林彪看到东野前指的参谋人员眉毛、胡子、头发都结了冰,竟难得地开了个玩笑:

“真是冷啊,我们都成了白头翁了。”

秀水河子战斗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民主联军将士的斗志和决心,一时间打好“最后一战”的说法在军中风靡一时,仿佛再打一个胜仗就能把国民党军吓退,东北就可以实现最终和平了。

在这种速胜的乐观思想指引下,2月16日民主联军4纵在沙岭又围住了国民党新6军新22师一个团。

这一次4纵出动了6个团,加上3纵2个旅打援,背后还有一个炮兵团火力支援,兵力优势比秀水河子战斗时还大。

但战斗结果却让人们大跌眼镜:4纵经过两天三夜的苦战,不仅没能拿下沙岭,反倒被新6军狠狠咬了一口,战后一统计,我军歼敌不到700人,自己却伤亡了2100多人。

文章图片2

当年的民主联军部队

这一仗把民主联军的弱点和麻痹轻敌的思想暴露无遗,战前大家都认为:秀水河子都打赢了,沙岭这一仗还不是赢得轻松愉快?日本鬼子咱都打垮了,抗战中常常胖揍的国民党顽固派算老几?把炮弹全打出去就赢了!

结果,在步兵发起冲锋之前炮兵就把炮弹打光了,而且精准度极差,不仅没能有力地杀伤敌人,反而炸伤了不少自己人,气得28团团长胡润生(开国大校)对着电话机大骂:

“娘卖X的,你们的炮弹都打到我们指挥所来了!”

与民主联军的炮兵乱打一气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新6军的炮兵就像是长了眼睛,炮弹在我军阵地四处开花,把民主联军步兵的进攻队形炸得一塌糊涂。

属于驻印军系统的新6军士兵在印度接受了一年多的美式训练,实打实的全美械装备,战斗素养比汤恩伯系统的13军明显高一截,每个团都装备了12门民主联军都眼红的81mm迫击炮。

这种重型迫击炮的威力惊人,一发炮弹的杀伤面积超过500平方米,比一个篮球场面积还大,对于当时只知道集群冲锋的民主联军来说,可能一炮打来一个排就没了。

文章图片3

装备迫击炮的新6军部队

同时,民主联军各级指挥员的战术素养也存在严重缺陷,团级、营级干部打惯了抗战末期的顺风仗,战士们只知道猛冲猛打,在敌人精准炮火的轰炸和火焰喷射器的扫射下伤亡惨重。

有的指挥员连火焰喷射器是什么都不知道,还以为那“娘卖X的喷火玩意儿”就是“火箭炮”。

真到了进攻突破的时候,团长们又被吓人的伤亡数字唬得犹豫不决,不敢下决心总攻,而战士们在敌人的铁丝网和鹿砦前只需耽搁片刻,就会被对方凶猛的反扑火力打得抬不起头。

事实证明,新6军“五大主力”的名头绝非浪得虚名,王牌就是王牌,民主联军如果想吃掉他们还得磨利自己的牙齿。

沙岭战斗结束后,林彪在总结战斗教训时说:

“此次虽然4纵集中了优势兵力打击敌人,但同时又未将最精锐部队使用在主要方向,这仍表示有轻敌观念,我在此检讨,以后都别打游击战了。”

文章图片4

解放战争初期的林彪

二、知耻者勇,要打赢对手还得从基本功练起

沙岭之战的教训证明:我军不提高技战术水平就很难打胜仗,4纵副司令员韩先楚在战斗结束后做了统计:这一战消耗的弹药量惊人,我军平均要消耗2万发子弹才能消灭一个敌人。

指挥员和基层战士就这样的素养,打赢一仗两仗全靠战士勇敢顽强,真要对上国民党王牌主力能打赢才有鬼!

1946年5月,民主联军在四平保卫战中再一次负于国民党军,各部队都打得精疲力尽和受到不少损失,在江南立足不住,不得不放弃长春,一路退过松花江。

民主联军内部各级指战员对东北战局的前途议论纷纷,林彪的头脑却逐渐冷静下来。

要扭转东北局面,改进武器装备只是其次,提高指挥员和普通战士的战役战术素养才是根本。

1945年7月,林彪在延安举行的“七大”上讲话说:

“我们的军事干部当然有长处,但也有缺点……军事上的缺点有没有呢?军事上的缺点就是对将来转变中应付现代战争的知识不足。”

文章图片5

当年的八路军指挥员靠的就是敢打、敢拼、敢上

这说明林彪早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党的军事干部正规化水平不高这个现实问题,但民主联军当时缺乏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人才。

既然战术层面上的弱点暂时无法克服,那只能通过战役层面上的高明来弥补。

针对国民党军队与民主联军同级建制部队相比训练、装备皆占优势的现状,1946年10月底林彪给民主联军各纵队下达命令,要求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力争每次成建制歼敌一个营到一个团。

也就是说,民主联军一般应以7-9个团围攻敌一个团,以7-9个营围攻敌一个营。

按照民主联军的战斗力,其实以3倍左右于敌的兵力就足够击败国民党军了,为什么要积攒如此巨大的兵力优势呢?

其实这个新战术是非常有针对性且精明的,因为它的首要精神就是各纵队、师在进攻时务必留有余力。

文章图片6

林彪讲话

根据这一指令,各部队一开始就将部队分成两部分:例如敌军有一个团时,我军第一梯队的攻击力量就是3-4个团,第二梯队4-5个团暂不投入战斗。

当敌军支撑不住,呈现败退之势时,纵队首长即要求第二梯队的兵力进行准备,当敌溃败时立即投入战斗,在大正面上展开迂回包抄敌军,务求将敌人突围或者逃跑的小股部队也全部歼灭。

这样一来,我军就可以俘虏更多的敌军来补充作战损失,同时参战的我军将士知道我方占绝对优势,士气更高,解决战斗的时间往往要迅速得多。

如果不能成建制地消灭敌人,导致敌人还有一些老兵保留下来,那么只要补充足量的新兵通过以老带新敌人这个建制部队又能很快恢复战斗力。

而一旦全歼敌人,相当于把老兵新兵一锅端了,就算敌人再补满新兵这个部队也很难再恢复战斗力,这就是毛主席一直强调的“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在个别情况下,民主联军除了第二梯队,甚至还有第三梯队,事实证明,在绝对力量优势面前,任何的技巧都成了花架子。

文章图片7

战斗中的民主联军部队

林彪特别强调:各部如遇到自己兵力倍数不是绝对优势,而又无特殊原因时(如地形条件特别好),则宁可暂时不打,免得打成击溃战,让敌人跑了可惜。

这只是战役层面的部署,而具体到战术层面,林彪要求各部队坚决贯彻“一点两面”的作战原则。

所谓“一点”,就是以我军之力量聚焦成一点,打击敌人战线上薄弱的一点。

对于这个原则,在民主联军中历任旅长、师长,后来在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大放异彩的某四野悍将深有体会。

他形象地比喻说:“要讲组织尖刀部队,一点就指尖刀……实际上攻击部队是一个铁锤。”

平津战役时45军135师参加打天津,负责主攻敌人防御坚固的民权门据点,师部命令403团1营作为尖刀营,但由于一开始突破口有限,一个营一下子冲不进去,于是又以该营1连作为尖刀连。

文章图片8

解放天津战役一幕

战斗开始后,在四野总部直属105mm榴弹炮的掩护下,1营爆破手很快炸开了十几米宽的部队前进通道,尖刀连一个冲锋就突破了敌军防线,随后全营跟上,只用了3分钟就将红旗插到民权门上。

1营打开缺口之后,师部又命令3个团全部从突破口跟进,扩大突破口并向纵深推进,随后45军4个师也全部从135师打开的民权门突破口攻入城中。

135师404团第一个打到天津金汤桥,把国民党军的防御体系截成两段,天津解放后,135师成为四野总部唯一通令嘉奖的攻城部队。

该将领是苦出身,从小读书不多,但讲话非常生动,他在回顾天津战役时总结说:“以尖刀作比方,一下子就杀进去。用铁锤是不是更好理解一些?一下子就把它砸碎了,必须要这样才行。”

关于“两面”,林彪又解释说:“要彻底歼灭一个敌人,对一个敌人不采取两面或两面以上的攻击,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从用兵常识上来讲,一支部队主力正面的进攻和防御力量都是比较强的,而且它也会把主要的侦察力量摆在正面。

文章图片9

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新1军

如果以主力对主力,一开始就向敌人迎头猛扑,那么我军的行动意图很容易被敌人发现,靠硬碰硬就算能打败敌人,损失也会较大。

而且,一旦在正面打败了敌人,他们就会向四面八方逃散,而我军部署在侧翼的堵截部队又因为兵力不足,抓不住溃散的敌人。

所以,如果以主力从侧面或者背面突袭敌军,就能出其不意,一下子打得敌人大乱,而且断其退路更能够动摇敌人的抵抗决心,从而收到正面强攻所难以达到的歼灭效果。

故“一点两面”的战术就是把偏师摆在正面,把主力摆在侧面,趁着偏师和敌人猛烈交战之际以主力向敌一侧或者两侧同时进攻。

在解放军诸多将帅中,林彪喜欢用“巧劲”、打“巧仗”。1935年2月,中央红军刚刚占领遵义不久,国民党吴奇伟纵队的2个师便从南面赶到,向遵义城猛扑。

红军以彭德怀的红3军团在城南的老鸦山、红花岗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争夺,敌人使用了飞机和大炮狂轰滥炸,红3军团的老鸦山阵地一度失守,关键时刻中革军委只能出动陈赓、宋任穷率领的干部团才夺回老鸦山,稳住了阵地。

文章图片10

当年的老鸦山红花岗战场

遵义城南的战斗打了整整一个白天,就在敌人和红军都已经打得精疲力尽之际,林彪、聂荣臻的红1军团主力避实就虚,突然从国民党军后方的忠庄铺杀出,直接端了吴奇伟的指挥部。

国民党军队前后受敌,顿时溃不成军,彭德怀乘势挥军掩杀,一举消灭敌军5000多人,吴奇伟仅以身免,是为红军长征以来的最大胜利。

和“东总”的其他首长相比,林彪不仅孤僻、冷漠,而且孤僻得有些古怪,他的交际能力几乎可以打不及格。

他就是一个为战争而生的人,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研究战争,他把仅有的热情都投入到琢磨怎么打仗中去了。

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在作战细节上,林彪会不厌其烦地给麾下的纵队司令、师长、旅长、团长们讲“四快一慢”、“三三制”、“三种情况三种打法”、“三猛”战斗作风。

林彪讲话向来枯燥,但唯有讲解战术细节时会引经据典,甚至讲得颇有趣味。

文章图片11

林彪与罗荣桓在前线

例如他讲“运动战”:遇到敌人向我前进,而我尚未查明敌情时,我往往会后退一步,查明敌情,看出破绽,避免瞎碰。

说到这里,他还引用了《水浒传》的故事,打比方说:

“《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摆个门户,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在这方面我们要学林冲,不要学洪教头。”

对于自己的下属,林彪除了抓细节,还能够适时放权,他更喜欢那些能够临机决断,抓住战机,甚至“大胆抗命”的指挥员。

1947年1月,民主联军“一下江南”,1纵围攻长春东北的其塔木,守敌新1军一个营紧急求援,驻九台、德惠的国民党军出兵救援,但很快遭到民主联军的截击,各方向都爆发了激战。

在焦家岭方向,新1军一个团和民主联军6纵遭遇,由于新1军是东北国民党军头号主力,时任6纵司令员陈光不敢大意,派16师加强一个炮兵连前去阻击。

文章图片12

民主联军“一下江南”战役

敌军见民主联军势大,急忙收缩到焦家岭村子里固守待援,16师打了一天一夜也没能打穿敌人的防御。

眼看沙岭之战的悲剧要重演,陈光命令18师调一个团支援16师进攻。

该团向焦家岭开进时,由于部分部队走岔了路没能及时到达,带队的副师长黄荣海顶住上级连连来电催问的压力,坚持等部队和炮兵都到齐了再打。

最后18师的进攻时间比预定时间整整推迟了7个小时,黄荣海下令把全团的掷弹筒都集中起来,向敌军据点猛烈轰击。

这样一来,敌人的机枪很快被压制住了,我军顺利地杀进敌人的据点,只用了2个小时即基本消灭了敌军这个团,歼敌1500余人。

部队打了胜仗,可在战斗结束后却发生了争议,纵队首长认为黄荣海违抗了上级的命令,黄荣海不服:

“我们在哈尔滨开会时就讲这个问题:作战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这就是总的前提。你要按照原来的命令,敌人就跑了。是执行死命令让敌人跑了好呢?还是按照实际情况消灭敌人好呢?”

文章图片13

黄荣海1955年授衔戎装照

事情最后闹到林彪那里,他觉得纵队的评价不对头,就给黄荣海翻了案。因为“不执行命令是因为没准备好,不打是对的。所以战役指挥员催促下级快,应放在准备工作方面,不应放在快打响方面,下级指挥员要沉得住气。”

后来黄荣海一直做到军长、广东省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是1955年的开国少将。

其实在林彪指挥下打仗不容易,因为指挥员时时刻刻要根据实际情况打仗,焦家岭一战打的是灵活机动,但有的战斗又不一样,那个是必须死打硬拼不许动,必须拿出打到最后一个人的决心。

辽沈战役东野主力打锦州时,塔山阻击的4纵就是硬拼的,敌人敢上来我就和你硬拼,从上到下,每一级指战员都立下军令状:人在阵地在,人不在阵地还可以在,还可以上!

后来梁兴初10纵在黑山、大虎山阻击廖耀湘兵团也是这个道理:全纵队打光了都不能退,一个纵队3万人不到,和廖耀湘9万多人死磕了2天,一直坚持到东野主力赶到把廖兵团分割围歼。

所以四野出了不少能够独当一面的高级将领:比如后来统率百万大军的邓华、志愿军后勤工作一肩挑的洪学智、果断出兵收复海南岛的韩先楚。

文章图片14

邓华将军后来在朝鲜统率百万大军

再下面一级的梁兴初、吴信泉、吴瑞林、温玉成也个个是能征惯战的悍将,在朝鲜半岛打得“联合国军”满地找牙。

当然,林彪的这些战役、战术思想光靠他一个人传播是不行的,在东野内部,将军们都在说林总交代作战部署时是“婆婆嘴”,但东野后来有十几个纵队,几十个师长,就算林彪把嘴皮子磨烂了也来不及啊!

这里就不能不说说黄荣海讲到的那个“哈尔滨会议”,这个会议的主持者叫刘亚楼。

四、全军大练兵,东野战斗力飙升

就在民主联军在沙岭遭到惨败的当月,从苏联回国后赋闲多时的刘亚楼被罗荣桓从大连挖掘出来,越过一大批纵队司令、师长、旅长,走马上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

其实对林彪来说刘亚楼并不陌生,早在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时,刘亚楼就作为他麾下红2师的政委冲锋陷阵,从强渡乌江到四渡赤水打遵义,再到飞夺泸定桥,几乎仗仗不缺席。

但此刻最让林彪看重的是当时刘亚楼拥有民主联军最缺乏的现代化作战理念和标准司令部建设理论与方法。

文章图片15

在苏联时的刘亚楼

刘亚楼到民主联军之前,部队里根本没有什么“司令部”的概念,往往师长就是师部,团长就是团部,参谋全是高级传令兵。

而这些高级指挥员唯一会做的日常军事业务是什么呢?是侦察地形、布置交通。一打起仗来就是拔出短枪嗷嗷叫着往上冲。

我军缺的是具备全面军事素养的指挥员,不是敢死队长,偏偏民主联军伸手一抓就是一把敢死队长式的人物,这一度让林彪非常痛苦。

刘亚楼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在制定提升指挥干部现代军事素养的具体方案后,最终决定在哈尔滨召开两级会议。

第一级是参谋长会议,全军纵队、师、团级参谋长全都参加了。会议的主题是:现在我军的任务是准备实施大规模的运动战、攻坚战,要满足这一要求就要健全司令部工作。

以前八路军是小米加步枪,指挥员凭着血气之勇就能上,现在部队分工细化了,有炮兵、工程兵、通讯兵,司令、师长靠一个人就不行,必须有健全、坚强的司令部工作团队。

文章图片16

刘亚楼与林彪

这个会议开完之后参谋长回部队贯彻会议精神,对指挥员的观念影响很大。

随后,又在哈尔滨分批召开了全军军事负责人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讲的是战术和技术问题,第一批参会的都是师长、副师长级干部。

当时很多师长不理解:技术是啥呀?投弹、刺杀、射击这些技术练好了不就得了呗!

结果开了会才知道,重要的技术多得是!你要打大城市,就要懂工程、懂爆破、懂《炮兵条例》。

你要打大规模野战,就要懂得看地图,懂得战役组织,乃至行军、宿营、警戒、侦察、通信。

这些基本技术都不懂,你怎么搞战术?当然,作为军事上的负责人学了这些还不够,重头戏还在后面。

等到理解了作战技术,林彪的很多战术思想也就能够融会贯通,被大家吸收采纳了。

文章图片17

“三三制”战术不仅在解放战争中,在朝鲜战场也大放异彩

比如林彪的“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对运动的敌人怎么打?要“一点两面”,一部打其头脑,主力攻其侧腹。

对防御的敌人怎么打?不能和过去一样,一大堆人“呼呼”地跑过去,要讲土工作业,讲爆破,部队展开要“三三制”,在一部人冲锋时,必须有充分的火力掩护与配合冲锋的部队及二梯队。

攻坚作战要“四快一慢”,就是准备工作要做细,做充分,真正到了打的时候——前进要快,准备要快,发展战果要快,追击敌人要快。

尖刀部队打进去之后,从师长到普通战士,都要积极地、 勇敢地、灵活地完成任务,因为上级不可能了解所有情况,所以哪里有枪声哪里就有敌人,部队就往哪里打。

对于逃跑的敌人,要不顾一切地猛追,穷追不舍,一定要全部歼灭,不要死搬硬套,非得先报告再追击,那样会贻误战机。

刘亚楼主持的这些会议,说是开会,其本质是搞了一个战役战术“速成班”,以“雷公爷”的性格作风,不把师长们逼得这套东西嚼烂吃透,烂熟于心是绝不会放你过关的。

文章图片18

东北民主联军训练

那时候,民主联军和后来的东北野战军下属各个师几乎每个月都在搞实弹实战演习,反反复复地分练、合练,分练、合练。

部队演练攻坚,打这个据点,打那个碉堡,打的炮弹、子弹、手榴弹全是真家伙,和打仗一模一样,土工作业旁边有个标尺,作业高度不能高于一米,高了不行——因为敌人的子弹就把你“打死”了。

这次全军大练兵整整搞了一年,从高级指挥员到基层指挥员,战斗动作、战术思想、战斗作风、五大技术,别说倒背如流,实操也是滚瓜烂熟。

所以经过这次练兵之后,东野的部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不是一般的提高,使得杜聿明不得不向老蒋表示:“关外共军的战略战术和战力都是关内共军无法比拟的”。

林彪卧薪尝胆、积极准备2年多,就是为了对付最强的敌人:国民党新1军、新6军,结果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以这两个军为核心的廖耀湘兵团只坚持了不到3天就灰飞烟灭了。

别说这时的国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就算是刚刚出关时的国军精锐,以此时解放军的战力一样能够吊打。

文章图片19

战神一笑

从1948年11月入关到1950年5月解放海南岛,四野只用了一年半就解放了大半个中国,这绝非偶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