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虹口救火会,一部活着的中国消防史(作者:张林凤)

 黄之中 2022-08-21 发布于上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图片

虹口救火会

一部活着的中国消防史

图片

张林凤

图片

虹口消防救援站

那天,我从吴淞路报刊门市部购买杂志出来,在吴淞路武进路口等候过马路,视线被坐落于马路斜对面的虹口消防救援站聚焦,不禁浮想联翩。家住商丘路的那些年,经常途径这里,这一扇扇的红漆大门,总会令我圣神庄严的感觉油然而生。以后,我在《虹口报》做编辑,每月做一期“虹口消防”专版,虹口消防警钟长鸣的意识令我感佩,亦对这幢建筑的相关故事有所知晓。

图片
临水而居,别有用意

一切还需要从最能代表海派文化的虹口说起。虹口之所以为虹口,取名来自境内的虹口港。虹口港是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的泄洪口,古时称作“洪口”。清顺治年间,因“洪”有隐射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号之嫌,官方文书乃以谐音改成“虹口”,从此沿用至今。

虹口因水而生,之前一直是渔村。19世纪中叶,随着上海开埠、租界辟设,形成华洋杂居、五方共处的“国际”格局。租界人口日趋增加,房屋建筑逐渐密集,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商号顾及自身利益,集资从海外购进西方消防设备,自行建立小型独立的救火队伍。租界当局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些侨民也提议建立统一的救火组织。

1852年,在租界工部局允许下,一个由外国侨民组建构成的组织——上海救火会,在虹口成立。因地处沈家湾附近,因此俗称沈家湾救火会。1863年,沈家湾救火会归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先后从美国、英国购进新式救火车,这样的装备,在全国,乃至远东地区都屈指可数。

图片

1866年“火政处”设立的虹口机队

现在的红色救火车一旦出动拉响警报,咆哮着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火急火燎的浩大声势,足以压倒路边一切豪车。早年的沈家湾救火会,使用的救火车只是一种带有轮子的蒸汽机水泵,上设一个很大的锅炉,因此也被叫作“水龙”。在还没有自来水的年代,由于许多河道已被填筑成马路,火政处在街头挖了许多“消防井”。救火时,很长的进水带插入井中,被抽上来的水顺着“水龙带”和“龙头”喷射而出。19世纪80年代,上海出现自来水后,那些消防井就被沿街而立的红色消防龙头所替代。1908年,上海工部局火政处从美国购得一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油马达转盘救生梯消防车”,成为我国出现的第一批消防车;1919年后,逐步淘汰蒸汽机泵浦,换上了马达泵;1932年,由震旦机器铁工厂(后为震旦消防厂)改装的中国第一辆消防车诞生。中式房屋的火警,通常用轻便伸缩梯、压力小的喷水龙头、抽水接管、救火抽水机、灭泼器和外用灌水器等。

图片

租界外籍救火员和进口摇梯泵浦救火车

即便设备不断升级,但此时的沈家湾救火会,仍是一个不支薪水的义务消防组织,直至1867年1月17日,工部局成立火政处,这才正式开创了属于市政的消防事业,沈家湾救火会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城市消防队。

如今在虹口的版图上已找不到沈家湾,唯有翻开1864年——1866年上海工部局绘制的《英美租界主要城区图》,才可以找到。地理意义上的小河道不复存在,但历史意义上,原本寂寂无名的沈家湾,当年只是虹口南部古河道穿洪浜的一段支流,因救火会得以延续。

图片
第一双城市之眼

有了救火会,首要任务自然是救火,而救火第一要紧的则是报警。

当时,沈家湾救火会在虹口三角地菜场、汉口路、山东路各建火警楼,设岗瞭望,发现火警即以鸣钟报警,不同租界鸣出不同节奏:美租界是一声一停;英租界是大马路北段二声一停、南段三声一停;法租界是每隔10秒敲四声四停……救火会先是鸣钟30秒之久,然后分明地段,按不同地段设定警报时长和鸣钟次数。除此,还有黄浦江中船鸣笛一刻钟、驻军鸣枪三声等报警方法。

为及时发现火情,1888年,虹口建造了上海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消防瞭望塔,也是中国首座消防瞭望塔。

图片

瞭望塔

瞭望塔呈六角形,塔高34.2米,有9层,瞭望半径可达5公里, 是当时城市的最高点,杨浦的控江路、五角场等地区都在其瞭望可达范围,因此被世人誉为“第一双城市的眼睛”。

电话出现以后,电话报警成为最迅捷的方法。如一则报警通告所示:“如遇到火灾,可以打56号德律风(电话,即Telephone的'洋泾浜英语’,即不讲英语语法,按中文语言逻辑转成的英语表达),关照老巡捕房,或拨打121号德律风,关照法捕房。”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现代报警已发展到电子互联网,秒通火情。瞭望塔也于1997年后不再使用。在电话的发展和普遍使用后,钟声报警退出历史舞台。

图片

20世纪初德律风公司的女接线员

1915年,救火会迁至现址——上海市吴淞路560号——由工部局在瞭望塔前侧设计修建的建筑。搬迁后的沈家湾救火会也正式更名为虹口救火会。

这是幢那个时代特有的混砖西洋式建筑。主楼呈三层(底部为消防车库,楼上是宿舍),面朝西南,底层及阳台内墙为仿石墙面,其余为清水红砖墙面,屋顶有方形塔楼,是西式的钢铸玻璃窗,厚实的实心砖墙,上部即为六角形的瞭望塔。楼体的一头临哈尔滨路,一头临武进路,两头以一条漂亮的内凹弧线形成主立面,四扇鲜红的大门一脉连在这条弧线上,前场留出一大块宽阔空地,方便日常机车维护和进出,而一字排开的红漆大门,揭示此处非等闲之地,突遇火灾危情时,如利剑般射出红漆大门的救火车,将救民于生死关头。

但这份庄严和神秘,并没有成为横亘在救火会与城市生活间的一面墙,恰恰相反,冬天大片阳光送着温暖,夏天阵阵回旋风吹来凉意,20世纪住房困难时,经常有附近居民搬来椅子在此空地前晒太阳、乘风凉。

若论起救火会与这座城最深层的勾连,绕不开的便是路易·艾黎。在虹口救火会1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扑灭过多少次火灾,已经很难查考,但艾黎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甚至被宋庆龄誉为“如白求恩一样的国际主义战士。”

时光回溯到1927年4月21日,一艘远洋客轮鸣笛缓缓驶入黄浦江的码头。30岁的新西兰作家艾黎开启了中国之旅。本来他只想到中国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游历一番即回国,不料却终生留于此地。

图片

路易·艾黎晚年和青年图片

虹口救火会是艾黎选择的第一站,从1927年到1938年,他在这里工作。上班的第一天,他就当上了救火会的队长。

春风沉醉的夜晚,骤然响起的警报声撕裂了静谧。“不好,有火情!”艾黎迅疾套上油布灭火服,抓起铜头盔,带领10名消防队员冲上救火车,从红色大门疾驰而出,直奔火灾现场。这是艾黎上班的第三天,也是他第一次值夜班。救火队到达现场,火势很快被扑灭。艾黎带领队员回到驻地,正想洗澡休息,报警声又骤然响起,他再次麻利地套上救火服,顺着滑竿滑下,跃上蓄势待发的消防车……这个晚上,他一茬接一茬地出警了5次。

艾黎带领的这支救火队由外籍和华籍队员联合组成,出警快、效率高,深得同仁和市民赞誉。艾黎还有一项工作是检查工厂消防设施,这使他有机会深入虹口等地的工厂,接触到中国的劳工阶层。他目睹底层民众的苦难,既同情,又钦佩他们敢于与不公抗争的精神,所以努力学习中国话和上海话,想为中国劳工阶层做些事,由此打消了回新西兰的想法,参与到中国革命中。历史上著名的“工合运动”,就是艾黎与一批志同道合者发起的。他们组织失业工人和难民开展生产自救,支援抗日前线,成为中国合作社运动史上最有影响的全国性群众运动。艾黎被誉为“工合之父”,一生为之奋斗,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图片
火焰蓝”

2016年,坐落在吴淞路560号的虹口消防站迎来150岁的生日,但置身其中的虹口消防中队,依旧被居民习惯性地称为“救火会”。

1945年抗战胜利后,虹口救火会由上海市警察局消防处接办,改名为虹口区消防队;1949年上海解放后,由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接管;1983年,中国人民部队武装警察成立后,由武警部队接管。2018年11月9日,我国成立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消防员脱下橄榄绿,换上火焰蓝的消防制服,涅槃再出发,由此,他们又多了一个亲切地称呼:火焰蓝。

再次来到吴淞路560号,但见原来全色的红漆大门,已变化成上红下蓝,色调鲜亮厚实,比例等同中国消防救援队队旗,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图片

虹口消防中队战士演练消防技能

我在《虹口报》编辑消防专版时,到过这里几次,有次正在参观时,警铃突然响起。“是火警?这么巧?”

我们一行人赶到车库,看见1号、3号车似两支离弦的箭,带着消防战士先后射出红色大门,呼啸离去。时任中队长的索晨说,警铃就是战铃,无论队员在吃饭或睡觉,都得放下这一切;这意味着,当你或与恋人、家人视频情到深处时,战铃突响,画面秒变为战斗模式。为争取时间,在二楼宿舍走廊边分别竖立着4根下滑杠杆,队员顺杆一溜直接到底楼,不用走楼梯。从警铃响起到换好消防衣裤鞋帽上车,不过45秒间,5分钟到达火灾现场。中队管辖区域,北到大连西路,南到北苏州路,西到浙江北路,东到公平路。不出意外,5分钟基本都能到达。

图片

虹口消防救援站消防员在火灾现场救援

的确,消防事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设备已相当齐全先进,梯子已是入天云梯,水柱射程百米,消防车的设计已专事专用,“生命接力”的速度和效率自然锐不可当。

“中队配有4辆消防车,1、2号车为主力车,3、4号为配合辅助之用,每辆车配备9人左右。”索晨边介绍,别一一示范每辆车上不同的装备。

有意思的是,在底楼车库,除了消防车装备,诸如无齿锯、电动扩张器、还有救狗救猫的各类工具,消防队也从单纯的救火,扩展到各种社会救援救助,比如小孩掉入窨井里,独居老人突发疾病急需破门救援等。所以这里不但有“优秀历史建筑”,还有虹口消防救援站的光荣传承,这支被誉为“最美逆行者”的英雄团队,近年来,围绕游泳、岸际救援等水域基础技能,以及活饵救援、定点救援等救生技能,开展广泛的专项训练考核,由此增添了“虹口消防救援站”铭牌,与“国际主义教育基地”“第20届全国文明青年号”交相呼应,这座中国最悠久且目前仍在工作的消防站,精彩仍在继续……

图片

2019年初,虹口消防救援站以“全国消防科普教育基地”为阵地,将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有机结合,推行“巡防消防一体化”和“社消合一”模式。

图片

虹口消防救援站消防员开展救灾演练。

图片

台风期间,消防员参与高空绿化排险。

图片

虹口消防救援站还以“党史连队史、红色映橙色”为主题,组建红色卫士国旗班、志愿党史解说队,主动服务中共四大纪念馆。

图片

未来,虹口消防救援站将继续迎难而上,提高业务技能、全面推进当地的消防救援工作。

鸣谢:张林凤女士赐稿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