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楼一故事 | 虹口救火会

 cxag 2018-12-26

4月的晚风透着丝丝凉意,年轻的消防员站在六角形瞭望台上,这是辖区内的最高点,方圆五公里范围一目了然。手里的望远镜扫过控江路、五角场,沉睡中的城市一片安宁……突然,镜头里出现了一缕升腾的黑烟!辨明方位,消防员迅速发出警报,钟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传出好远。

 “不好,有火情!”听到钟声响起,消防队长路易·艾黎麻利地套上油布灭火服,抓起铜头盔,带着10名队员冲上救火车,从虹口救火会红色的大门疾驰而出,直奔火灾现场。


▲刚落成的虹口救火会新楼


这是1927年,新西兰人路易·艾黎远渡重洋来到上海的第三天。艾黎上班第一天就当上了消防队长。他带领的这支救火队由外籍和华籍队员联合组成,出警快,效率高,并且拥有非常现代化的设备,救火车上的马达泵在远东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无愧于上海“火政之善,甲于全国”的美誉。

救火队一到,火势很快得到了控制。艾黎带领队员回到宿舍,正想洗澡,还没跨入浴缸,火警钟声又一次响起!他再次套上衣服,顺着爬杆滑下,跃上蓄势待发的消防车……在多年以后的回忆里,艾黎依旧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值夜班的那个晚上,就在那一晚,他足足出了5次警。



本着对中国的好奇而来,只办了6个月的签证的艾黎并不知道自己要停留多久,却不想后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60年。他在中国找到了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成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而虹口救火会则是他重要的第一站。

如今,这栋大楼里驻扎着的虹口消防中队,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消防队,管辖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每年出警量达到1300次,远高于全市消防平均的出警量。

历经百年风雨,三层立面对称的建筑结构没变,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没变,楼顶那上海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消防暸望塔也没变——虽然早已没有使用功能,却依然静静矗立着,向每个路过的人诉说属于虹口、属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消防精神。


▲1939年拍摄的虹口救火会


虹口救火会旧址位于吴淞路560号。


▲1930年虹口救火会的救火演习


186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火政处(Fire Brigade),8月在虹口里虹桥(后改汉璧礼路,即现在的汉阳路)成立第二救火车队,称“虹口救火会”。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成功,虹口的租界面积扩大。1915年租界当局在老靶子路(今武进路)规划建设新的救火会。1917年虹口救火会新楼竣工,交付使用。当时该地旧名“沈家湾”,于是俗称“沈家湾救火会”。新建的救火会建筑占地面积1659平方米,建筑面积4747平方米。西南向,砖混结构三层,略带文艺复兴风格。平面布局转角处作大的凹弧形,留出前场空间。立面对称,底层及阳台内墙为仿石墙面,其余为清水红砖墙面。中部二、三层有通长内阳台。屋顶有一方形塔楼,上部为六边形暸望塔。



1994年2月15日,虹口救火会旧址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地址:吴淞路560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