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苕之华:人吃人

 zqbxi 2022-08-21 发布于江西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1)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2)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3)

注释

(1)苕(tiáo):植物名,即凌霄花。藤本植物,蔓生,花盛为黄色。

黄:蔫黄。比喻人生潦倒。

(2)其叶青青:指花落,叶盛。比喻好景不长。

(3)牂(zāng)羊坟首:    母羊大头,指瘦瘠。比喻人的穷困。

三星在罶(liǔ):    三颗星映在罶中。指笼中无鱼。罶,捕鱼的竹篓子,鱼能进去,不能出来。

鲜:  寡;少。

译文

凌霄开了花,花儿黄又黄。内心真忧愁,痛苦又悲伤!

凌霄开了花,叶子青又青。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生!

母羊头特大,鱼篓映星光。人有食可吃,岂望饱肚肠!


凌霄花开放过了,望去一片蔫黄。心里正忧愁呀,更有多悲伤!

凌霄花谢了,只剩下枝上叶青青。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生。

身瘦的母羊显得头特别大,装鱼的篓子里水面平静的可以映出星斗。

人可以吃到东西,到能吃饱的太少了。

作品赏析

      《毛诗序》说:"《苕之华》,大夫闵时也。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因之以饥馑,君子闵周室之将亡,伤己逢之,故作是诗也。"从诗本身看,所写只是灾年人民无食,难以存活,诗人面对如此现实,痛感逢此饥荒,不如不出生为好。《易林·中孚之讼》说:"牂羊羵首,君子不饱。年饥孔荒,士民危殆。"这是齐诗的理解,较《毛诗序》的说法直截了当,符合诗的本义,没有毛诗序附加的臆测(即所谓"闵时"、"闵周室之将亡"云云)。至于作者,也很难说是"大夫",从诗"歌其食"的内容推测,有可能是饥民,或是一位了解人民、同情人民的下层士人。

       全诗三章,前两章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说苕华盛开,一片黄色,叶子青青,沃若葱茏。这两句诗人以所见苕的花、叶起兴,苕叶青花黄,充满生机,而荒年的人民却难以为生。诗人由联想导入感慨,两章诗的结尾两句即是所感。诗人痛心身处荒年,人们在饥饿中挣扎,九死一生,难有活路,反不如苕一类植物,活得自在,生命旺盛。为此,他心里忧伤不已,竟至于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天地之大,原本以人为贵,诗中却反而羡慕无知觉的植物,乃至说出"不如无生"的话,表达出悲痛、愤极的感情。(如果不是《诗经》,怎会把民不聊生与凌霄花联系起来。

       前两章尽管诗人感情激切,难以压抑的忧愤,如烈火喷射而出,但是这一忧愤产生的原因,还是隐含在比兴之中,到第三章才加以揭示。"牂羊"两句如同清代方玉润所说"造语甚奇"(《诗经原始》)。正因为"奇",所以旧说纷纭,多不得要领,唯有朱熹的解释最合诗义,他说:"羊瘠则首大也,罶中无鱼而水静,但见三星之光而已。言饥馑之余,百物凋耗如此。"(《诗集传》)这是诗人诉说忧愤的原因,意思是说:"荒年无物可食,宰母羊吧,可是它瘦弱得只剩下一个大头;打鱼吧,水中捕鱼的竹器中只有星光不见鱼。"这里列举这两样事物,清代王照圆分析说:"举一羊而陆物之萧索可知,举一鱼而水物之凋耗可想。"(《诗说》)最后两句"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是最沉痛的呼号,人吃人,同类相残,原本就已惨绝人寰,可是这首诗却说,即使人可以吃,而剩下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读者还可以想见,吃草的羊都已瘦得无肉可吃,饥饿已久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不消说个个枯瘦如柴,就是把这为数不多的人全吃了,也难以饱肚子的。诗中这样说,令读者感到十分毛骨悚然,把惨景更推进了一步,较之唐人所写的"足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的诗句更加令读者怵目惊心。对于这两句话,王照圆还特地记下她闻见的一段事实,加以印证,其文说:"东省乙巳、丙午三四年,数百里赤地不毛,人皆相食。鬻男卖女者,廉其价不得售,率枕藉而死。目所亲睹,读此诗为之太息弥日。"并自注说:"巳、午间,山左人相食。默人与其兄鹤岚先生谈诗及此篇,乃曰:'人可以食',食人也;'鲜可以饱',人瘦也。此言绝痛,附记于此。"因此,这首诗所反映的周代残酷的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充分显示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