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第二百三十九篇《苕之华》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苕之华


    [经·小雅·鱼藻之什]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作品介绍]

《小雅·苕之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饥民自伤生而不幸的诗歌,所写的是灾年人民无食,难以存活,诗人面对如此现实,痛感逢此饥荒,不如不出生为好。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反映了荒年的惨景,情调凄怆悲愤,造语奇特警辟。


[注释]

⑴苕(tiáo):植物名,又叫凌霄或紫葳,夏季开花。华:同“花”。

⑵芸(yún)其:芸然,一片黄色的样子。

⑶维其:何其。

⑷牂(zāng)羊:母羊。坟首:头大。

⑸三星:泛指星光。罶(lǐu):捕鱼的竹器。

⑹鲜(xiǎn):少。


[译文]

凌霄开了花,花儿黄又黄。内心真忧愁,痛苦又悲伤!

凌霄开了花,叶子青又青。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生!

母羊头特大,鱼篓映星光。人有食可吃,岂望饱肚肠!

赏析

此诗哀饥民之不幸而作。《毛诗序》说:“《苕之华》,大夫闵时也。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因之以饥馑,君子闵周室之将亡,伤己逢之,故作是诗也。”《易林·中孚之讼》曰:“牂羊羵首,君子不饱。年饥孔荒,士民危殆。”至于作者,从诗“歌其食”的内容推测,有可能是饥民,或是一位了解人民、同情人民的下层士人。

全诗三章,前两章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说苕华盛开,一片黄色,叶子青青,沃若葱茏。这两句诗人以所见苕的花、叶起兴,苕叶青花黄,充满生机,而荒年的人民呢,却难以为生。诗人由联想导入感慨,两章诗的结尾两句即是所感。诗人痛心身处荒年,人们在饥饿中挣扎,九死一生,难有活路,反不如苕一类植物,活得自在,生命旺盛。为此,他心里忧伤不已,竟至于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天地之下,本以人为贵,今反而羡慕无知觉的植物,乃至说出“不如无生”的话,实在悲哉痛哉,愤极恨极。

前两章尽管诗人感情激切,难以压抑的忧愤,几如烈火喷射而出,但是这一忧愤产生的原因,还是隐含在比兴之中,到第三章才加以揭示。“牂羊”两句确如清方玉润所说“造语甚奇”(《诗经原始》)。正因为“奇”,所以旧说纷纭,多不得要领。其实这是诗人诉说忧愤的原因,意思是说:荒年无物可食,宰母羊吧,可是它瘦弱得只剩下一个大头;打鱼吧,水中捕鱼的竹器中只有星光不见鱼。最后两句“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是最沉痛的呼号,人吃人,同类相残,本已惨绝人寰,可是此诗却说,即使人可以吃,而剩下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还可以想见,吃草的羊都已瘦得无肉可吃,何况饥饿已久的人呢。不消说个个枯瘦如柴,就是把这为数不多的人全吃了,也难以饱肚子的。说得何等毛骨悚然,把惨景更推进了一步,较之唐人所写的“足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的诗句更加怵目惊心,不忍卒读。对于这两句话王照圆还特地记下她闻见的一段事实,加以印证,其文说:“东省乙巳、丙午三四年,数百里赤地不毛,人皆相食。鬻男卖女者,廉其价不得售,率枕藉而死。目所亲睹,读此诗为之太息弥日。”并自注云:“巳、午间,山左人相食。默人与其兄鹤岚先生谈诗及此篇,乃曰:‘人可以食’,食人也;‘鲜可以饱’,人瘦也。此言绝痛,附记于此。”可见,此诗所反映的周代残酷的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在长期封建社会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充分显示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量。

佚名

赏析

古代的人们靠天吃饭,年成不好,自然会失去生活来源,出现饥荒,饿殍遍野。这种情形大概每隔三、五、年就来一次。其中惨状,以我们今日衣食富足的处境,是难以想象的。连吃草的羊都饿得皮包骨,显出硕大得头颅,人得处境便可想象而知了。

不过,无论怎样饥荒,五有多少饿殍,总还是有人不忧不愁,啃鱼咽肉,出入有车马,起居有奴仆。杜甫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把那几家欢乐、无数家愁得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饱汉不知饿汉饥。这当中也许有确实不知者,而知道者恐怕更多。即使知道,又能怎样呢?饱汉出于自身的利益,不大可能开仓济贫,与民共渡艰难。饿汉除了喊几声“天”、望“天”兴叹知外,又能如何呢?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知时,唯有自叹命运悲苦,生命悲苦。

天无情,人无情,命运无情。只有当这一切热铁一般无情降临到头上之时,人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可怜,多么可悲。

佚名



赏析

    

朱熹解曰:“比也。诗人自以身逢周世之衰,如苕附物而生,虽荣不久,故以为比,而自言其心之忧伤也。”

第三章:“赋也。罶中无鱼,而水静,但见三星之光而已。言饥馑之余,百物凋耗如此,苟且得食足矣,岂可望其饱哉!”

这是一首贵族良臣记述年逢饥馑忧民自伤情怀的小诗。

感物伤怀。小诗从看到凌霄花枯黄开始感伤不已。凌霄花啊,枯萎焦黄了。这种惨景令人伤感,因此我内心里禁不住忧伤起来,只有忧伤啊!在饥荒突降之年,他也无能为力啊!

繁花落尽,徒留叶儿碧绿满树。早知生活苦难如此,还不如不生在这人世间!花落了,其叶虽菁菁,又当如何?物的命运如此,人的命运又当如何?早知有此一劫,真是生不如不生啊!痛之极矣!

因为这饥馑的到来,本来肥硕的母羊瘦得脑袋都显大了,捕鱼的篓子里空空如也,只有三点星光在水影里闪烁。如今这人世间,小民们总算还有得一点可怜食物,但很少有人吃饱啊!

有人说是周王怜民,有人说是饥民自作,似乎都不合。

佚名


赏析

        

《苕之华》描写灾荒年代人吃人的残酷现实。表达了人们“不知无生”的内心痛苦。诗以凌霄的花叶反衬的萧索,所谓“物自盛而人自衰”,又特别善于选取典型事物概括生活,“举一羊而陆物之萧索可知,举一鱼而水物之凋耗可想”。水中无食,因此鱼不可见,陆上无草,因此“牂羊坟首”。时进而衬托人的生活“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连人吃人都无法可饱,表现饥馑的严重,可谓力透纸背。

佚名


赏析

百度百科:“《毛传》说:‘《苕之华》,大夫闵时也。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因之以饥馑。君子闵周室之将亡,伤己逢之,故作是诗也’。从诗本身看,所写只是灾年人民无食,难以存活,诗人面对如此现实,痛感逢此饥荒,不如不出生为好。《易林·中孚之讼》曰:“牂羊羵首,君子不饱。年饥孔荒,士民危殆。”这是齐诗的理解,较毛说直捷了当,符合本义,没有毛序附加的臆测(即所谓“闵时”、“闵周室之将亡”云云)”。

至于诗歌作者,百度百科认为,也很难说是“大夫”,从诗“歌其食”的内容推测,有可能是饥民,或是一位了解人民、同情人民的下层士人。但根据我对《小雅》的理解,我以为绝非下层人士所作,相反,应该是上层的上层,甚至有可能是君王所作。其理由仍是:《小雅》一直是周王的颂歌,即使后来‘变《小雅》’的目的有所变化,它仍是记录国家大事的工具。下层的诗歌民歌无有特殊原因是不可能有资格进入《小雅》系列的。现今人们对《诗经》的解读,已把其看低降低了无数层次,从国风天子风降入了普通百姓的民风,这种解读是非常有问题的。我们当尽心尽力不遣余力地纠正之,还《诗经》以原来的真正面目。这就是我反复重复我的观点之用意。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作者看到陵苕花枯萎焦黄,不禁忧心伤感,引起自己对时局的感伤。牂羊坟首,三星在罶的世道还有陵苕花欣赏,实在不一般啊!普通人家只怕早已将其花儿叶儿的填肚子了。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看着陵苕花完全凋零,只剩下青青的叶子,不禁感叹,早知如此,花儿为何还要开放?我也一样,早知我如此,还不如不出生。这里的‘我’到底指谁?不同的理解很多,显然,毛传以为是大夫,今人以为是饥民,而我,认为是君王。孰是孰非,只有交给历史去裁决。当然我是要为我据理力争的。

为什么我看到陵苕花谢会有此感叹?是因为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时局也: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母羊饥饿的头显大,星星照进空鱼篓。人可以吃任何东西,但很少可以吃饱。朱熹《诗集传》曰:‘言饿馑之余,百物彫耗如此,苟且得食足矣。岂可望其饱哉’。连草和鱼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可以吃?身为这种世道的君王,的确如坐针毡生不如死也。不知这是不是幽王的感觉?坟,本义大防。引申为大。

由此看来,毛传的确解出了诗歌的范围,误导后人也。汉朝文人这种方式的确不可取。难怪后人多不取他的解释。自取其辱也。

佚名


《苕之华》   [经·小雅·鱼藻之什]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译文:

凌霄开了花,花儿黄又黄。内心真忧愁,痛苦又悲伤!

凌霄开了花,叶子青又青。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生!

母羊头特大,鱼篓映星光。人有食可吃,岂望饱肚肠!

关于《苕之华》的诗旨,有所争议。

一曰“大夫闵时”说。《毛诗序》曰:“《苕之华》,大夫闵时也。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因之以饥馑,君子闵周室之将亡,伤己逢之,故作是诗也。”

二曰自叹生逢艰难或生逢荒年说。宋代朱熹解曰:“比也。诗人自以身逢周世之衰,如苕附物而生,虽荣不久,故以为比,而自言其心之忧伤也。”

显然,《毛诗序》的说法太对号入座了。

还有专家言,《苕之华》的作者是下层百姓。泊客以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一是因为本诗是收录于《小雅》。二是泊客一直强调的,《诗经》的作者至少是士以上阶级。

但为什么《苕之华》这样一首哀叹饥馑荒年,伤及百姓的诗文会是贵族所做,且被收录于《小雅》呢?显然这是周朝上层贵族年逢饥馑忧国忧民之作。

《苕之华》全诗三章,较短。

首章和次章起首比物。引出荒年之象,作者忧心忡忡,甚至为民所伤,生出“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感叹。

尤其最后一章:“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不是说羊大,也不是说鱼篓都是鱼。朱熹诗集传的话来说,就是:“羊瘠则首大也,罶中无鱼而水静,但见三星之光而已。言饥馑之余,百物凋耗如此。”

清代王照圆诗说》也云:“举一羊而陆物之萧索可知,举一鱼而水物之凋耗可想。”

故此,《苕之华》是一首贵族良臣记述年逢饥馑忧民自伤情怀的诗篇。

◆  ◆  ◆  ◆  ◆  

诗经239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