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曾子思想的精髓所在

 饮膳道人 2022-08-21 发布于江西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说曾子是布衣,一点都不为过。为了养活父母,他做过得三秉的官职。对他而言,这个官做得很无奈,但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截然不同。曾子怀着的拯救世界理想,心胸有如浩瀚的星空。

一天,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很抽象,似有故作高深之嫌,但它出自一位圣人之口。曾参听后,毕恭毕敬地回道:“是的,学生知道了。”孔子讲了什么,其他的学子如坠五里云雾,莫名其妙。就好像老师刚刚举起一支粉笔,就有人立刻说出结果:“懂了!”孔子一离开,学子们纷纷围住曾参:你跟老师打什么哑谜?

老师一定是在用暗号传递高深的学术!同在一个学堂读书,为什么只传给曾参一个人?学子们的心理不平衡了,缠着曾参挖根究底,定要问个子丑寅卯。学有先后,参差不齐,曾参没法和他们作出过多的解释,乃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答案很标准,也很含蓄,似在其中又蕴含着另外一层意思:说了你们也不懂,你们的道行还不够。后来,曾参将此处的答案编入《论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就是说:君臣之间当以礼相待,臣民当须忠于君主和国家。“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之事千头万绪,但当首先做好自己,别人不喜欢的事情,不可以强加于人。

“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生于鲁国。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曾子六岁师从孔子,“童子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看到这般充满梦幻色彩的童年,孔子毫不掩饰内心的羡慕,大加赞赏。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一代儒学大师曾子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时,各国诸侯招贤纳士,寻找富国强兵之道。以老子、墨子、庄子、荀子、孔子、公输班、韩非子等学者为代表的许多思想流派应运而生,为了宣扬各自的政治主张,他们广收门徒,高谈阔论,激烈争辩,相互诘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曾子凭着超越时代的思想理念和治国之策,获得多位国君的垂青。齐欲聘为相,楚邀为令尹,晋国更是三番五次前来相请,要迎曾参为上卿。然而,历史赋予了曾子巨大的责任感,天降大任于斯人,每一天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他,他放弃了所有的高官厚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寥寥数语,掷地有声,他给自己作出了高于常人的定位。人生匆匆,曾子的一生尽守礼约、躬耕孝道,包含着苍松翠柏一般的人物品格,骨子里有太多的铮铮之音。

修齐治平,内省独慎

孝行,在曾子的思想和行为当中,自始至终占据最突出的地位。“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认为,孝对于社会安定、家庭和睦至关重要。“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曾子以身垂范,终其一身专心侍候父母,完整地诠释了“孝”的含义。在此期间,曾参撰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鸿篇巨著,主导和参与编制《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儒学思想,最终走进大儒的殿堂,被后世尊奉为“宗圣”,与孔子、颜子、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孔子门下三千子弟,七十二贤人。曾子追随夫子二十一年,耳濡目染,努力修学,终得夫子真传。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的思想光辉贯穿华夏文明历史长河,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隗宝,至今,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老师过世之后,子夏、子游、子张等人发现一位叫做有若的巨贾,这人非常有钱,而且面貌很像孔子,几个人吵着要把有若当做孔子一样侍奉。曾参说道:“老师的德行像长江的水洗过,像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白,无以复加,怎么只求面貌相似呢?”制止了几个学弟的荒唐行为。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日闭门思过,扪心自问自律自纠,将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重新过滤一遍:是否尽心尽力,是否待人以诚,是否做到知行合一?日复一日,对常人而言,这完全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境界。

作为“四书”之首,《大学》将道德修养与政治理想合为一体,教人效法尧舜,遵循王道,格物致知;阐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大学》对儒家哲学深刻而又系统的论述,鞭挞商品社会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不良风气,引导当今社会探讨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对创建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在历朝历代的廉政文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孝为先,以民为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以孝治理国家,臣民以孝立身理家,有孝才有忠,百善孝为先。曾子认为,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指导人类行为的基本法则,它贯通天地、涵盖一切道德范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开创事业并传于后世,或者入朝为官,或者建立军功、光耀门庭,让父母和前辈感到欣慰,才是孝道最好的归宿。

有一天,曾子到山上砍柴。家中有客人到了,母亲作为一个女性有点不知所措,盼望儿子早点归来接待客人,慌乱中用牙咬住自己的手指。母子连心,曾参忽然觉得有点心疼,赶紧背着柴火回家。问母亲,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所以我咬手指唤你回来。曾参立刻接待客人,以礼相待。母亲与儿子能够心意互通,至今无法用科学解释,很多人认为,这里就是一个神话。但是,别人做不到的,曾子做到了。因为,在他身上诠释着一种发自内心的爱,这就是孝。

百善孝为先,崇尚孝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附则9章85条明文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不常看望老人将列入违法行为。《保障法》与曾子“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在社会和家庭的方方面面,孝敬父母、夫妻恩爱、爱护子女,进而推己及人,友爱他人、和谐万物,对维护社会稳定、推崇伦理道德,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人到老年,最大的愿望不是物质生活,而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交流,儿女们的体贴和关怀尤为重要。老人操劳一世,能在儿女亲情中颐养天年就是最大的满足。

相比之下,“以民为本”则是曾子面对统治阶层最为沉重的呐喊。“倘若天下无道,则宁可退而不仕。”曾子居高望远,道出人民大众才是天地间最尊贵的载体,统治阶级应当尊重人格,关怀人民的根本利益。毋容置疑,从《大学》到《孝经》,以民为本,以孝为先贯穿古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某一天早晨,曾参跟随父亲到瓜地里松土,土里的瓜苗一片葱绿,迎风摇摆。曾参初干农活,稍一不慎,把一棵肥壮的瓜苗锄掉了。父亲十分生气,操起大棒就打。已经酿成大错,曾参趴倒在地任凭父亲责打。不想父亲用力过猛,几下就把曾参打晕了。苏醒过来后,曾参为了让父亲放心,居然大声唱歌,以示自己扛得住棒子,打几下无妨。

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闻知此事,认为曾参老实得过分,很生气地说:“参也鲁。”并吩咐堂上的学生,下次曾参再来,不让他进这个门。其实,他是心疼。后来又让自己的学生对曾参说,舜的父亲想杀他,他每次都逃开,父亲轻轻打你,你可以受,但如果用大棒打你,你应该马上逃走。

“若使爱亲如爱子,世间人子尽曾参。”前435年,曾子去世,享年60岁。曾子的大孝感动苍天,周天子下诏,为曾参建造“忠孝祠”,以供后人瞻仰。

孝道与正义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曾子一直追随左右。前496年,孔子率团抵达卫国。当时,子路是卫国的蒲邑大夫,有职有权。有人以为曾子会找子路谋取官位。曾子面容清瘦,身材修长,一字一句落地有声:“我从来不愿垂翼求人,宁愿在西河教学,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不图小利,以仁为己任,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回到鲁国之后,曾子在家务农,生活穷困,面带饥色,“敝衣而耕,常日不举火。”手足皲裂,帽缨子断了,鞋子都露出了脚,过着“庶人食力”的日子。鲁国的国君得知他的窘境,赠以“食邑”,这是士大夫才能享受的待遇。但是,曾子固辞不受,认为只拿俸禄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为好。使者担心曾子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劝道:“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曾参不为所动:“我常听人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予人者骄傲于人。纵然对我不骄傲,我能不畏惧吗?”不吭不卑,铮铮有声。

前479年,七十三岁的儒学大师孔子走完了他伟大的人生历程,在一个暖日初生的早晨驾鹤西去。临终时,为师将儿子孔鲤托付给曾子,叮咛再三,含泪长辞。

花有开有谢,树有荣有枯。这是这时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也是人生一代一代往下传承的自然节奏。一部《孝经》伴随华夏文明走过几千年,铺就人类文明源远流长的基石。曾子的孝行,影响了二千五百年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成为中华民族屡经灾难,却仍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纽带。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一般人很难做到,却在曾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日,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小儿子跟着要去,大哭。妻子哄孩子说:“你回去吧,等我赶集回来给你杀猪吃。”儿子安静下来,眼巴巴地望着妈妈远去。妻子回来后,早把杀猪的事忘到九霄云外,儿子追着母亲说要杀猪,母亲说等猪养大了再杀。曾子得知事情原委,立刻就去捉猪,妻子连忙说道:“我只不过是哄小孩子开心罢了,你怎么就当真呢?”曾子说:“小孩尚且年幼,你今天欺骗他,他长大以后就会欺骗这个世界。”妻子感到惭愧,便与丈夫一道把猪杀了,兑现承诺。

一部《孝经》为何千年不朽,因为它传授的是“仁德治世,以民为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国家民族走向繁荣昌盛。“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时光匆匆,二千多年过去,曾子的思想学说仍然光芒四射。

作者:曾湘恒

单位:湖南邵东农商银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