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门】曾参:最讲孝道,述编《孝经》(上)

 真友书屋 2021-01-12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正因为这段记载,使得后世认为曾参乃是孔子弟子中年岁最小者。

曾子的祖先做过鄫国国君,到了鲁襄公六年的秋天,莒国出兵灭掉了鄫国,其祖迁往了鲁国。曾参的祖父曾阜做过叔孙氏的家臣,但到了曾参父亲曾点那里,家况衰落了下来。

曾子故里牌坊

关于曾姓的来由,《世本》中载:“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此事在《济宁州志·曾子世家》中也有记载:“莒灭鄫,世子巫奔鲁,以曾为氏。”此句之下又加按语说:“古人字简,曾之从邑作鄫,不先于曾,故‘去邑为曾’之说,不可据依。”

按照传说,鄫国的太子跑到鲁国之后就去掉了鄫字的右偏旁,由此而改姓曾,但《曾子世家》中的按语中认为鄫之前已经有了曾字,故这种传说不可靠。

影壁前在装卸

曾点是孔子的弟子,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曾点没有一同前往。到鲁哀公六年,孔子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蔡国的时候,曾点命儿子曾参前去投奔,于是曾参成为了孔子的弟子。可能是因为太过年轻的缘故,孔子并未重视曾参,他给曾参的评语是“参也鲁”。

关于曾参的故事,《韩诗外传》中有这样一段:

昔者孔子鼓瑟,曾子、子贡侧门而听,曲终,曾子曰:“嗟乎!夫子瑟声殆有贪狼之志,邪僻之行,何其不仁趋利之甚?”子贡以为然,不对而入。夫子望见子贡有谏过之色,应难之状,释瑟而待之,子贡以曾子之言告。子曰:“嗟乎!夫参,天下贤人也,其习知音矣。乡者丘鼓瑟,有鼠出游,狸见于屋,循梁微行,造焉而避,厌目曲脊,求而不得,丘以瑟淫其音,参以丘为贪狼邪僻,不亦宜乎!”《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曾庙正门

某天,孔子在弹瑟,曾参和子贡在门外侧耳倾听,曲终之时,曾子感叹说,老师的瑟声中有贪婪、邪僻的感觉。老师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实际,子贡说他听到后也有这种感觉,于是子贡径直入内,把曾子的所言直接告诉了老师。孔子闻言赞叹说,曾参真是个大贤人,他这么懂音乐,刚才我弹瑟的时候,突然出来了一只老鼠,一只猫看到后悄悄尾随,老鼠发现了猫,它立即躲了起来。到口的美食吃不着,这令猫眼露凶光,在那里想办法怎么样抓住老鼠,而我恰好看到了全过程,不经意间把这种情感融进了音乐里,没想到曾参能从我的瑟声中听出了问题,他的辨识力真是太好了。

挂上了彩绸

从这段故事可知,曾参对音乐的熟悉,同时也能通过一些细节来了解老师之心。孔子对曾参也颇为夸赞,但因为曾参太过年轻,所以孔子在评论最有成就弟子时,所举出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中没有曾参。但是曾参一直不遗余力地宣传孔子所传的孝道,因此到战国中期之后,曾参受到了推崇。到唐宋时期,曾参被视之为孔子学说的正传,唐韩愈在《送王秀才序》中首次提出:“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于曾子。”这使得曾参成为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文保牌一

北宋二程认为曾子乃是孔子学说中唯一的正传:“孔子没,曾子之道日益光大。孔子没,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众多名人的推崇,使得曾子在孔门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唐初,曾子没有配享在孔庙中,到了开元八年,曾子被列为十哲之后的第一名。宋徽宗政和三年,曾子进入十哲,南宋度宗咸淳三年,曾子又进入四配。由此而成为了孔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关于曾子最突出的表现,《太平御览》引《庄子》中的一段话,不见于今本《庄子》,其文为:“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为谁?’对曰:‘子路,勇且多力。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回为仁,子张为武。’”

文保牌二

老子接待前来拜访的孔子,他看到孔子带来五位弟子,于是问此五人为谁,孔子介绍说,这是以勇敢著称的子路,以智慧著称的子贡,以孝闻名的曾参,以仁德闻名的颜回和以武勇闻名的子张。

如果这段记载确有其事的话,这说明孔子认为曾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孝。关于曾参的孝,《孔子家语》《说苑》和《韩诗外传》中都记载有如下一个故事: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杀天子之民,罪奚如?”以曾子之材,又居孔子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

没有游客

曾参在为瓜田除草时,不小心把瓜根锄断了,其父曾晳(即曾点)看到后为之大怒,他拎起一根大木棍打向曾参,曾参瞬间倒地昏死过去了。过了一个时段,他才醒了过来,曾参醒后立即起身来到父亲面前,他说刚才因为做错了事,父亲用力来教训他,会不会把父亲累到了,他退下之后又强忍着疼痛在那里弹琴唱歌,他想让父亲听到歌声,以此来证明自己没有被打伤。

介绍牌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颇为不高兴,他跟守门人说,等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事,于是他就请人去向老师请教,为何不让他进门。孔子讲到了舜的父亲瞽叟的故事,舜对他的父亲也很孝顺,只要父亲召唤,他都会来到身边,但如果父亲想杀他,他就跑的远远的,如果父亲拿小木棍打他,舜就让父亲打,如果父亲拿大木棍打他,舜就掉头就跑。这么做一是防备把自己打死了,二是不惹得父亲暴怒。但是曾参却不管那些,父亲暴怒了他还不跑,这么做的结果既让自己受伤害,也会把父亲陷于不义,这才是真正的不孝,更何况曾参也是天子的子民,其不躲避让父亲杀害天子的子民,这不是让父亲得到很大的罪过吗。曾参听到孔子所言后确实认为自己做得不妥,于是他前往老师那里谢罪。

平面图

后世对这段话的评论,一是说曾点太狠了,儿子只是不小心锄断了一根瓜苗,他就把儿子打晕在地。还有人说曾参太迂腐了,孔子对他的批评是对的。想来,这件事也是孔子夸赞曾参在孝道方面做得很到位的原因。

曾子对父亲的孝也对推广到方方面面,他把老师等同于父亲,认为同样应当以孝的观念来对待。《吕氏春秋》载: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也?”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沿途的彩旗

曾参说君子走在路上,就能够看出谁有没有父亲,谁有没有老师,那些无父无师之人真让人觉得无可奈何,这说明了他侍奉老师跟侍奉父亲是一样的。某次,曾点派曾参去办事,曾参过了约定时间还没有回来,人们纷纷跟曾点说,恐怕你儿子死在外面了吧。然曾点对曾参很有信心,他说我还在,儿子怎么敢死呢。孔子在匡地被围,颜渊落在了后面,等他赶来时孔子说了句,我以为你死了呢。颜渊的回答是,老师在,我怎么敢死。故而《鲁氏春秋》的撰写者说,颜渊对于孔子,就如同曾参对于父亲。

古柏群

对于孝道的概念,《礼记》中载有许多曾子的所言,比如《内则》篇有如下一段:

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

涌泉井

曾子认为敬重父母,就应当让父母内心高兴,不能做违背父亲意愿的事,要让他们身心愉悦,起居安食,要想办法给父亲弄来好的食物,直到孝子故去。曾参进一步解释说,所谓终身不是指父母去世了,而是指孝子本人去世,所以父母喜爱之物,孝子也要喜爱,父母尊重的事情,孝子也要尊重,父母喜欢的狗和马,孝子当然也要喜欢,更何况父母喜欢的人呢。

对于孝道,曾子不但展延到了动物身上,他甚至认为对植物也应当如此,《礼记》中有如下一段:

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嘉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

柏树森森

曾子认为树木要按照季节来砍伐,捕猎动物也要按照时节,曾子转述了孔子的所言:砍一棵树、捕杀一只野兽,如果不按时节来做,这就不符合孝道。曾子认为孝有三等,为父母出力的孝是小孝,建立功业的孝是中孝,而没有任何欠缺的孝乃是大孝。对于这三孝的所为,曾子作了简要的解释,同时他说父母如果喜爱自己,自己心中就应当高兴,父母要厌恶自己,自己心中要有恐惧感,但不能有怨言。父母有过错要婉言劝谏,但不能顶嘴,父母去世后,不要用不义的财物去祭祀,这才是孝心的善始善终。

由此穿入

对于孝的重要性,《曾子大孝》中说:

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孝乃是天下最重要的一部大经,因为孝立起来后能充满天地,横过来可以装满四海,自古至今,什么时候都不能缺少孝,因为孝放之四海而皆准。

御碑亭

正是因为曾子至孝,使得后世认为《孝经》一书跟曾参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关于《孝经》的作者问题,历代有不同看法,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其意乃是说《孝经》是孔子的观念,孔子讲述给曾参,曾参记录下来,就是《孝经》一书。郑玄在《六艺论》也认为《孝经》一书乃是孔子所作:“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唐刘知几在《史通》中引用《孝经援神契》中的所言:“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于是授《春秋》于左丘明,授《孝经》于曾子。”

如前所引,司马迁明确地说,《孝经》的作者是曾参,元熊禾在《孝经大义》序中亦称:“孔门之学,惟曾氏得其宗。曾氏之书有二,曰《大学》,曰《孝经》。”但明人吕维祺在《孝经或问》中却说《孝经》是孔子和曾参共同完成的一部著作:“曾子平日笃实,又能纯心行孝。此道非曾子不能传,故因闲居而谆谆言之,曾子退而笔记之也。然必有经孔子之笔削者。《史记·曾子传》云:孔子以曾参通孝道,与之共著《孝经》,近是。或谓孔子假曾子之问而自著之,或谓曾子之门人为之,皆非。”

另一座御碑亭

清人毛奇龄则认为《孝经》的作者既不是孔子也不是曾参,他认为《孝经》乃是春秋战国间的一些人物编纂的,他在《孝经问》中说:“旧谓《孝经》夫子所作以授曾子,又谓夫子口授曾子,俱无此事。此仍是春秋战国间七十子之徒所作,稍后于《论语》,而与《大学》《中庸》《孔子闲居》《仲尼燕居》《坊记》《表记》诸篇同时,如出一手。故每说一章,必有引经数语以为证。”《四库全书总目》也持这种观点:“今观其文,去二戴所录为近,要为七十子徒之遗书。使河间献王采入《记》一百三十一篇中,则亦《礼记》之一篇,与《儒行》《缁衣》转从其类。”而司马光在《古文孝经指解序》中说:“圣人言则为经,动则为法,故孔子与曾参论孝,而门人书之,谓之《孝经》。”

按照司马光的见解,《孝经》的作者乃是曾参的弟子所作,清崔述在《洙泗考信录》中也持这种观点。清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认为《孝经》一书“出于汉儒,不惟非孔子作,并非周、秦之言也。”胡适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赞同姚际恒的所言:“一部《孝经》,称孔子为‘仲尼’,称曾参为‘曾子’,又夹许多‘诗云’,‘子曰’,可见决不是孔子做的。《孝经·钩命诀》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的话,也是汉人假造的诳语,不可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