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故事多4

 春天来了hovy5i 2022-08-22 发布于上海
图片
【秋】
古人写“秋”,像一个蟋蟀的形状,因为秋天蟋蟀叫,所以蟋蟀称为秋虫。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
后来,由“禾”“火”两个字组成的“秋”。“禾”,秋天是收获庄稼的时节,那么“火”呢?流沙河先生在《文字侦探》一书中指出:“此火乃是'七月流火’之火,指大火星。大火星即古代东宫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二,今为天蝎座阿尔法星。”这颗星有个特点就是又红又亮,很能吸引眼球。每年初秋它会在黄昏时分准时出现在南边的天空,“先民观星以定季节,所以也用大火星表示秋”。焚田说增加了我们的农业知识,星宿说让我们更了解天象,可还有一种说法,我们不妨把“火”字看成秋天这个季节的色调——火红色。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毛泽东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都向我们透露了同样的信息:秋天是个似火的季节,是个美丽的季节。
“秋”的本义就是谷物收成时节、庄稼成熟季节。收获的季节往往是在秋天,所以“秋”又引申指秋天、秋季。如《诗经·卫风·氓》:“秋以为期。”意思是:以秋天作为结婚的日期。“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每年8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
由秋季又可以引申指年。如《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好像是过了三年一样长啊!
“秋”也用来指某一时刻。如诸葛亮《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是说:这实在是危险紧急、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时刻。
到了秋天,北方的树叶大多衰老脱落,所以“秋”也引申指衰老等。如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意思是:金兵还没有消灭驱逐,我的鬓发却已经斑白了。
人们常常用“秋水”来比喻清澈的神色。如杜甫《徐卿二子歌》上说:“大儿九龄色清彻,秋水为神玉为骨。”又如“望穿秋水”,意思是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方亲友的殷切盼望。
知识扩展:“秋千”站着荡?相传,秋千由北方少数民族所创,最初的样子仅仅是一根用兽皮做的绳子,由人双手抓着绳子荡起来,人们把这种东西叫作“千秋”。到了汉朝,宫里在祝寿时需要说“千秋”二字,代表着“千秋万寿”。人们为了避皇家的讳,就将“千秋”改为“秋千”。现代人荡秋千是坐着的,古人可不同。清朝的《月曼清游图》记录了后宫嫔妃的休闲娱乐活动,从图里可以看到,后宫的嫔妃是站在秋千上荡起来的!
蟋蟀俗称蛐蛐,是典型的秋日昆虫。秋天一到,蟋蟀就开始鸣叫了,它的发音器官是背上的翅。蟋蟀的叫声很有意思,“qū qū”,好像是在呼唤秋天一样。蟋蟀在秋季特别活跃,老北京玩蟋蟀的人都知道斗蟋蟀最好的时候是白露、秋分和寒露这三个节气,叫“勇战三秋”。蟋蟀还有一个更加浪漫的名字,叫“促织”。
【气】
古人写“气”,和“三”很像,中间一横短,上下两横长。
《说文解字》中说:“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在许慎先生心中,“一”代表混沌,是天地还没有分开时的世界,也是大道的根本。“惟初太始”是说宇宙的开端,“道立于一”是说大道体现在混沌,即“一”中。从“一”开始,“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盘古最初将混沌一分为二,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上下两横,是一分为二后生成的天和地,天地之间的小短横,表示的则是天地中的气。
“气”的本义为云气。《礼记·乐记》:“气衰则生物不遂。”意思是:云气衰微了,生物就活不成了。《列子·天瑞》:“云雾也,风雨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意思是:云雾和风雨等,都是积云气而成的自然现象。
“气”可以引申为人在呼吸时吸入呼出的气体,即气息。《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意思是:提起衣服的下摆,往堂上走的时候,像是鞠躬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
“气”字后引申泛指一切气体。陶渊明《饮酒》之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再引申指人的精神状态。《战国策·赵策四》:“太后盛气而揖之。(“赵太后满脸怒气等着他。”)“气质”在《辞海》里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
由于气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现象,后引申指自然界中冷热阴晴等现象,即天气、气候。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意思是:这天的天气晴朗,微风习习,令人觉得舒畅。
成语:“紫气东来”。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故事:一个清晨,函谷关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突然看到东方紫气氤氲,便出关相迎,果然见一长须如雪、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来,请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写了一篇专门讲“道”和“德”的文章,五千字左右,后来人们把这篇文章印成书,书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经》。后用“紫气东来”比喻吉祥的征兆。
【了】(liǎole
“了”最常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完成。也有了结,结束的意思;后引申指聪敏,颖慧等意。
【树】
树,原来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木,右边是手,手拿着木栽种。后来又变成了繁体的“樹”,这是一个从木尌(shù)声的形声字。
“树”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含义。“树”是木本植物的通称。树枝、树干、树根、树叶、大树、小树、树苗,都由“树”组成。“树”也可以用作动词,表示种树。有一个成语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作家鲁迅先生,他的原名“周树人”,就出自这句话,可见他的父亲对他寄寓的期待。
图片
【叶】
“叶”是个象形字。其金文字形像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的形象,上部的小点突出表示树叶所在,其下为“木”,表树身。
“叶”字的本义指草木之叶,就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取营养的器官,通常由叶片、叶柄和叶托组成,长在茎上,大多呈片状,绿色。如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大意是:微微秋风轻轻拂过,洞庭湖的水波泛起涟漪,树叶轻轻飘下。
“叶”引申指薄而像叶子的东西。如“百叶窗”、“肺叶”、“一叶扁舟”等。
由于书写用的竹简较薄,故又引申指书页,如罗贯中《三国演义》:“全卷已被烧毁,只剩得一两叶。”后来这个意思就用“页”字来表示。
成语:“叶落归根”。远离家乡的游子常用“叶落归根”来表示思念故土之情。叶落归根一词的意思最早见于《荀子·致仁篇》,原句是:“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这在《汉书·翼奉传》的注里被引申为“木落归本,水落归末”。宋人所作的佛教书籍《传灯录》,六祖慧能涅槃时,答众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陆放翁的诗,“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
【片】
本义指将木头一分为二,后引申为一半、片面、片状物等义,也可用为量词。
古诗词:唐·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清·郑板桥《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大】
宝宝睡着时,张开胖乎乎的手臂,伸出圆滚滚的小腿,很像甲骨文“大”的样子。
什么是真正的大呢?许慎先生的答案是:“天大,地大,人亦大。”在古人心目中,和天地一样大的,是人!所以,古人决定用人来造“大”字。
我们常说“大人”,到底什么是大人呢?大人仅仅是个头儿大吗?当然不是。中国古人讲究“大人之道”,大人并不仅仅是身体高大,更指品德高尚与伟大。在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人反而应该像孩子样。他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是说,一个伟大的、人格高尚的人,要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保持心中的那份善良与童真。这份赤子之心,这份天真自然,是“大人”的根本,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大”字本义就是大人,引申为在某个方面超过常数或比较对象。读dài时,用于大王、大夫等。
成语:夜郎自大。西汉时期,中国的西南地区有一个叫夜郎的小国家,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夜郎国的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给自足,自认为夜郎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地方,根本不知道汉朝的疆域辽阔、国力强大。有一次,汉武帝的使者无意中来到了夜郎国,国王问:“你们汉朝与我夜郎比,哪个大?”使者忍不住哈哈大笑,夜郎国不足汉朝的十分之一,这样的问题岂不是太可笑了吗?夜郎国国君就像井底之蛙,只了解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小世界,没见过更广阔的天空。后来,人们就用“夜郎自大”这个成语,讽刺那些狂妄无知、妄自尊大的人。
【飞】
古人写“飞”,就是一只小鸟张开翅膀,在天空飞翔的样子。到了汉字简化,才把繁体的“飛”省去大半,变成了今天的“飞”字。
本义是指鸟类在空中拍翅的动作,进而扩展为其他动物的飞翔,后又可指凡物的飘浮,如飞雪、飞絮等。
“飞”还有“突如其来”的意思;《后汉书·周荣传》:“若卒遇飞祸,无得殡敛。”后人说“飞来横祸”,也就根源于此。
成语:“一飞冲天”。楚庄王即位的时候,年纪不大。他不理朝政,整日吃喝玩乐,放任奸臣胡作非为,一晃就是三年。有位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又不能直说,便问楚庄王:“大王,楚国郊外有一只大鸟特别奇怪。它待了三年,不展翅,不叫也不飞,您说这是怎么回事?”楚庄王并不傻,一听就明白了,这说的是我啊!他回答道:“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于是半年后,楚庄王开始励精图治,把奸臣一网打尽,重用贤良之士——原来,不展翅,是为了等待羽翼丰满,不飞不鸣,是为深入观察民生百态。他之前的无所作为,是在审视局势,摸清谁好谁坏、谁忠谁奸,从而有的放矢,直击要害。最终,“一飞冲天”的楚庄王打败了强大的晋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会】
古人写“会”,上部是个盖子的形状,下面是个底儿,中间像装的一些东西。
上面有盖,下有底儿才能合,所以叫“会合”。
会本义可能是盖子,引申为聚合、会合。阮籍《咏怀》“嘉宾四面会”,意思是嘉宾从四面八方会合在这里。《兰亭集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思是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这里“会稽”是个地名,读"kuài"
又引申出会面。《史记·留侯世家》“与上会留”,意思是与皇帝在留这个地方会面。
还引申出两个名词义:一是器盖儿,二是都会,即人口集散之所。
又由相遇义引申为机会和副词义恰巧、适逢。如《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意思是恰巧这天下大雨。
由符合义引申为领悟、理解、能进行、熟悉或擅长,还引申为应当。
读音"kuài",主要用于由聚合义引申出的计算、总计义。如会计、财会。
【个】
古诗词:《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图片
【复旦附中黄荣华老师的教学思考】(以下摘自公众号“瞎说之诗自远方来”)

《1.秋天》是小孩子学到的第一篇“课文”。
从教学进度看,学到此时,也正好是仲秋。
因此,可以借这第一课的第一句“天气凉了,树叶黄了”让小孩子“放飞心思”,引导孩子们广泛地认识仲秋时节的物候。
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光照、降水、温度等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
引导小朋友广泛认识仲秋时节的物候现象,了解此时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就是适时适宜地引导小孩子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世间万物。
借“天气凉了,树叶黄了”让小孩子“放飞心思”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在适当讨论句意后,给出“       了”这样的句式,让同学就自己认识的秋天随意填空,将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面对满黑板的答案,师生一起再对这些答案做适当评价,引导全班进入对秋天物候的认识这一“说话主题”上来。
第二层次:请同学用这篇课文本身的内容填空。可请一组或两组同学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其内容依次可为:
(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了
天(更)蓝了
天(更)高了
大雁南飞了
大雁(南飞时一会)排成“人”字了
大雁(南飞时一会)排成“人”字了
松鼠吃松果了(这是看课文插图说话)
这一层次的学习,是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也包括对生字“了”“子”“人”“大”的学习。
第三层:请同学回看前面学习过的内容,不一定是特指秋天的内容,只要能用“       这样的句式表达的都可以,然后将自己认为适当的内容填在横线上。如果能将前面学习过的生字放进内容里,就更好。
先分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到黑板上展示答案。
其答案将会极丰富——
小鸟念错了
我们都笑了
红灯亮了,车子与行人停了
绿灯亮了,车子与行人走了
草原绿了
小桥装饰得更漂亮了
流水唱歌了
台湾小朋友来了
小白兔的尾巴小了
……
这一层次的学习,一是迁移认知,二是温故知新,三是语言建构。



!!

  

春天来了家园欢迎您!春天来了家园欢迎您!春天来了家园欢迎您!春天来了家园欢迎您! 

动态图片 - 暴风雪 - caijisong1948aa 的博客

春天来了祝福您幸福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