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解读|涂志伟:明代厦门湾、月港的海上贸易

 闽南文化 2022-08-22 发布于广东
2019-12-18 17:03

非遗知识你了解多少?

今天

漳州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原主任、

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涂志伟

给大家介绍下

明代厦门湾、月港的海上贸易

明代厦门湾、月港的海上贸易

厦门湾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明代厦门湾的海上贸易与漳州月港的海上贸易紧密相连,与明政府海外贸易政策变化紧密相连。明代许多海上贸易商品主要在九龙江出海口周边的岛屿进行。明中后期,漳州月港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出海贸易港,成为环绕全球、联系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1

明代“大航海时代”的厦门湾、月港

十五世纪之后,在新航路开辟的带动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相继来到了亚洲及中国的沿海,葡萄牙人占领马来西亚的马六甲、中国澳门,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马尼拉,台湾北部基隆、淡水,荷兰人占领印尼巴达维亚、台湾南部大员。中国东南沿海的商人们以积极进取应对的姿态,投身到海上贸易的浪潮之中。以漳州月港、厦门港、泉州安平港为中心的海上贸易,形成了环南海(东南亚)贸易圈、东北亚贸易圈,以及中国贸易圈的东亚三大贸易圈,形成了相互连接的小贸易圈套大贸易圈的“大航海时代”国际贸易圈,台湾海峡是连接三大贸易圈的枢纽。十六世纪末,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探险家罗利爵士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2

明代初中期,莆萄牙人、荷兰人

与厦门湾、月港的贸易关系

明弘治年间,闽南海商在马六甲与葡萄牙人接触。明正德十三年(1518),葡萄牙人首次抵达漳州贸易。正德十六年(1521),葡萄牙人出广东屯门,“改泊海沧、月港。”明嘉靖年间,明嘉靖十九年(1540)以后,葡萄牙人再次进入九龙江出海口、海沧一带贸易,建立了比较固定的“临时居留地”。嘉靖二十六年(1547),葡萄牙人被逐出漳州。后来的西班牙人、荷兰人相续寻踪来到这个地区,台湾海峡成为东亚海权竞逐的焦点。

3

明代中晚期,时起时伏的厦门湾、月港海上贸易

明代中晚期,是明朝官方与民间海上力量及日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海洋势力相互较量的重要舞台。明隆庆元年(1567)之后,明廷在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月港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之后明廷多次下达禁海令,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时起时伏。崇祯十一年(1638)正月十四,傅元初请开福建海禁,不仅在漳州月港、厦门港开禁,在泉州、广东也开禁。闽南海商的兴起、发展,与闽南人文化传统中强烈海洋经济意识有关,跟一批视野开阔、眼光开放的闽南士绅推动有关。

4

明代晚期漳州月港、泉州安海港、厦门港的海上贸易中心的转移

在多种复杂因素作用下,从明崇祯元年(1628)开始,随着郑芝龙集团的崛起,漳州月港、厦门港、泉州安海港成了并驾齐驱的主要海外贸易港口。明崇祯二年(1629),泉州人何乔远提出了将海澄之税移在中左所,由泉州、漳州分别管理海上贸易的主张。崇祯十一年(1638),傅元初提出在海澄月港、同安中左所(厦门)发放出海贸易通行证。漳州月港的地位一步步地转移到厦门港、安海港。明末清初,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作为主要军事活动基地。漳州月港被厦门港取代。至清雍正年间,厦门港建设成为各种设施齐全、管理有序,具有规模的海港。清雍正五年(1727),清廷规定福建出洋之船均须由厦门港出入,厦门的海外贸易再次兴盛。

文章作者:漳州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原主任、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涂志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