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漳州月港促进了闽茶外销

 金浦茶馆 2022-07-22 发布于福建

    据史料记载,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荷兰商船首次来华进行贸易。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漳州籍海商李锦等介绍荷兰商人到月港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率两只船舰达闽海,月港商人与荷兰商人互市,茶叶为重要商品。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从中国买的茶叶载回国内,引进大批茶叶,欧洲逐渐掀起饮茶之风,1650年荷兰首次将中国红茶引入欧洲。

明人品茗图

       1644年(清顺治元年),英国人在厦门设立贸易办事处运销武夷茶,在茶叶生意上开始与荷兰人竞争。1652--1654年,英国与荷兰因争夺中国茶叶市场,爆发英荷之战。1665--1667年爆发第二次的英荷之战,英国再度获胜,遂打破了荷兰人垄断中国茶叶市场的局面。1669年英国政府规定茶叶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从此英国政府在厦门收购武夷红茶,成为欧洲的主要种类。中国茶叶对日贸易,月港也参与其中。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在其所著的《台海使槎录》中描述:“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于漳州,……则载茶”。

茶运销海外

   据明代万历年间龙溪人张燮所著的海上交通史名著《东西洋考》记载,明代从月港出发的海上航线有18条,与东南亚、南亚和东北亚等47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的商船数至少有300艘次。月港商人还以菲律宾群岛和南洋群岛的其他地方为中继站,直接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进行交易,航线与欧洲各国开辟的新航路相连接,形成当时世界唯一一条环球贸易航线。

   龙海市海丝文化研究会会长江智猛说,漳州月港对外海洋贸易正值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海洋势力东来,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而明王朝实行海禁政策,由漳州月港“民间海外贸易”倒逼明朝政府“隆庆开关”,最后取得合法海外贸易权,从而参与了全球化贸易。月港海外贸易横跨两洋(太平洋、大西洋)三洲(欧洲、美洲、亚洲),历时200多年,开创了“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一时间“海舶鳞集,商贾咸聚”,有“闽南一大都会”之美誉。

   受月港贸易的带动,明末清初,漳州的龙溪县龙山、平和县大峰山茶、南靖县圭洋乡上洋茶、海澄县太武山茶、漳浦县玳瑁山茶等远销海外。据《海澄县志》记载,明中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量达2000担,多时达6000担。另外,各县的茶行陆续兴起,清初漳浦县开辟茶园数千亩,有茶行15家,产品运销海外。龙溪、海澄等县茶业发展很快,种茶面积一度达数万亩。

    黄贤庚著的《武夷茶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3月出版),作者引用清《武夷山志》、民国《崇安县新志》、1990年江西省《铅山县志》等史料,证实明末清初时,闽南一些明代遗民入武夷山隐居。另有大批闽南人因海禁迁界,前往武夷山一带移民,在江西铅山等地形成很多新建村落。这些移民与在武夷山的闽南茶商、僧人语言相通,自然优先被雇用,有的还被聘到武夷山当包头、茶师。久之,一些人便在武夷山安家,所以至今武夷天心岩茶村村民大多为闽南人后裔。闽南僧人、茶商、闽南人后裔与当地山民共同为创研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作出了贡献,是应当肯定的。”“时山中茶厂大部分系闽南茶商包租,后被赎买,成品茶则运往闽南及海外销售。当时漳州月港大批出口岩茶,茶叶出口量连年为全省之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