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卓越绩效模式产生的背景

 新麻Ande 2022-08-22 发布于河北

好不容易遇见你设为星标在一起


你来啦 随便坐

这里是【卓越星学堂】

一个没有老师只有学生的学堂

自我学习、应用、分享的平台

分享知识 创造价值

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由前总统里根于1987年签发的《公共法100~107》设立,旨在通过设立质量奖项目,唤起人们对于质量的重视和承诺,将质量作为一项国家的重点工作,要帮助美国90年代经济的复苏;通过奖励对质量和卓越绩效有坚定决心的美国组织,给予他们崇高的荣誉,建立起国家在质量方面的激励机制和制度,并将获奖企业的成功经验为广大企业分享;引导广大企业应用卓越绩效模式进行自我评估,促进企业持续改进,提高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
1
全面质量管理思想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质量活动源远流长,但现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活动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我们根据解决质量问题的手段和方式不同,可以将现代质量管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称为质量检验阶段,基本上是“事后把关式”的质量管理;
第二阶段,从第二次大战开始20世纪50年代,称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从事后检验向前延伸,强调应用统计技术分析制造过程中的问题和趋势,预防和控制不合格的发生。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在科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供需关系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世界市场的竞争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人们开始认识到,依靠在制造领域中运用统计技术控制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对于质量的要求。


1951年美国著名质量专家约瑟夫·莫西·朱兰(JosephM.Juran)在《质量控制手册》中明确提出,为了对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除了统计质量控制意外,尚有许多其它重要的质量职能必须予以关注。
195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费根堡姆(ArmandVallinFeigenbaum)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QC)”的概念。质量管理由制造过程中的统计质量控制逐渐发展为满足顾客要求所必须的所有过程,方法也变得日益多样化。
1994年ISO9000族标准将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客户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
日本能,美国为什么不能?

日本在1950年以后戴明、朱兰等美国质量专家赴日讲学指导。1951年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USE)创立戴明奖,奖励那些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做出突出贡献并取得杰出成果的个人和组织,该奖项是日本质量管理的最高奖,纪念戴明博士对日本的友谊和贡献。1980年,石川馨概括出“全公司的质量管理的特点在于整个公司从上层管理人员到全体职工都参加质量管理。”他的《质量控制》一书获“戴明奖” 、“日本 Keizai新闻奖”和“工业标准化奖”。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的经济和企业的竞争力达到了巅峰。



伴随着日本制造的精良产品,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几乎传播到世界每一个地方,许多美国企业经营管理者开始重新认识”全面质量“活动,“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美国工商界的热点话题。强调质量不再是企业可选择的事情,而是必须的条件。建议设立一个类似于日本戴明奖那样的国家质量奖,促进美国企业全面质量活动的开展。·1987年1月6日·《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提高法》获得通过。·1987年8月20日·获得了罗纳德·里根总统的签署,成为了100-107号公法,法案规定了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计划的创立。



美国国家质量奖的设立,相当程度地测成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的发展,使之重新回到世界经济霸主的位置。目前全世界约80个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质量奖,以波多里奇奖评价标准为代表的卓越绩效准则目前几乎已经成为“经营管理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作为一种可重复使用的绩效管理和持续改进的系统方法指南,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文 案 | 卓越星学堂 STAR

排 版 | 卓越星学堂 STAR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