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达克效应:一无所知的人往往侃侃而谈

 新麻Ande 2022-08-22 发布于河北

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对某个领域的某个话题,说起来滔滔不绝,一副绝对内行里手的样子。但实际操作,却极其外行在心理学上,这种无知的高傲,被称为“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揭示了人在欠考虑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论,但又无法认识自己某方面知性能力不足的心理现象。知性能力欠缺者往往既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又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表现为“对自己无知这件事本身的无知”。这一揭示对改善沉浸于虚幻优越感中,以为自己比大多数人都优秀的盲目自信者有启迪作用。

自信情绪大致可分三类:一是盲目的自信,表现为自我效能感超出实际水准,如果用小聪明坚守自信,就会蜕变成愚蠢的自信。二是保守的自信,表现为自我效能感偏低,如果缺少进取心,就会蜕变成胆怯的自信。三是开悟的自信,表现为自我效能感适度,用大智慧建立自信;这是一种“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学道人的自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无知比博学更容易给人带来自信。——达尔文

我们这个时代令人不快的事之一是:那些确信无疑的人总是很蠢,而任何有哪怕一点点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优柔寡断,自我怀疑。——罗素

人的自我认识可以分为四大阶段。第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是知道自己知道,第四是不知道自己知道。而这四大阶段结合自信程度就可以得到达克效应的曲线图。

爱因斯坦说:“纠正一个笨蛋他会讨厌你;纠正一个聪明的人他会感激你。”这是对盲目自信和开我自信两种心理现象的客观描述,现代心理学把从盲目自信向开悟自信的人格发展过程用一个“达克效应曲线”进行描述。

我们不难发现,愚蠢之山是无知铸就的,如高山峻岭,难以跨越。认识自己的无知,需要跌入绝望的谷底。通过反省沉思,才能慢慢爬上开悟的山坡,领悟到通透的核心价值。很多人不是站在无知的山巅,就是躺在了绝望的谷底。只有活得通透,勇于拼搏的人,勇敢走出了低谷,最终爬上开悟的山坡。活得通透,首先,摆正心态,重新定位自己的能力。其次,设立目标,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就是最自信的时候,我们相信我们目前所知道的事物就是真理、就是对的,所以可以毫无顾虑的表现自己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里并不包括自己明明知道错还偏要犯错的情况)。而这个时候就有可能在实践中,或是别人的提醒下,或是新知识的获取后,突然发现自己原来一直都是错的。

这个时候的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了,我们的状态可能就非常沮丧、失望或者尴尬。这个时候将会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自动开始改正自己的错误,学习新的知识。第二种,执迷不悟,坚守自己的错误。

不要以为第二种情况少见,往往第二种情况的人更多,因为人都要面子。如果这样状态是在公共场合或者非私人情况下,被揭露。那么大部分人都是会选择硬着头皮撑下去,为了不让自己垮掉。这种情况还是可以理解,重点在于事情过后,你是否可以认识到错误,回归到第一种情况。而不愿改正的人是最可怕的。

如果我们可以按照第一种情况来,那么我们就将进入到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在学习中,我们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就将达到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怎么理解这种状态呢?也就是可以熟练运用自己的知识,甚至利用自己的知识去扩展到方方面面和推论出一些未知的知识。饱腹诗书的人自然就可以出口成章。


END

⭐ 若喜欢"卓越星"的分享,记得点亮在看...

心里藏着小星星,生活才能亮晶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