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鸟日思20:横拍反手推磨式发力之奇特感觉——右腿支撑发力,大臂前臂画圆弧挥拍新体会

 勇敢的芯2 2022-08-22 发布于湖南
        先说干货:与正手动作相比,横拍的反手,既可以身体重心从左向右发力,也可以重心前后移动发力,还可以重心从右后向前或者右前方发力(直板推挡是从右后向前或者左前发力),每种发力体系,都可以拨,攻,拉,撕,带和防守(拧拉除外,这个动作右腿上步的情况下,只能右腿蹬转带动拧腰发力),这就导致不管是网上的文章还是讲解视频,把反手的发力体系人为撕裂,这个说那个不对,那个说这个不是,乱成一团也没有结论。其实从反手动作结构讲,三种发力体系只是应用场景不同,只有在对应的场景应用对应的发力方式,才能够做到力从脚下起。
        试作解释:先多说几句正手,正手的发力,限于人的身体构造,不能够从左往右,只有从后往前和从右后往左前。严格来讲,正手的从后往前发力,重心也是从右后开始,只是挥拍的时候直接重心直接向前,挥拍也是向前,打完球后重心还在右腿,这个动作在正手位拉球,最明显的就是拉直线球,与重心从右后往左前,靠改变挥拍轨迹拉出的直线球相比,不损失蹬转力量,球速快,质量高,当然缺点也很明显,发力和还原都要靠右腿,导致下一板的还原和与反手的衔接会出现很大问题,但就是这样的动作,在右手打左手的时候,靠右腿发足力量向前拉直线打穿对手,往往有奇效😎😎😎(左手打右手亦然)。这个就说明,发力和动作是有应用场景的,脱离了应用场景讲对错,那就是耍流氓。
        再说回主题,反手以右腿为支撑,持拍手放在肚脐位置,引拍的时候,右膝盖向后拉带动右胯后撤,大臂前臂持拍手保持固定跟随后撤,此时左膝盖前顶,左肩冲前,整个人身体从左向右顺时针拧住的感觉,挥拍时右膝盖前顶,左膝盖后撤带动右胯前顶,带动大臂前臂球拍向左前方或者前方移动,此时前臂顺势向前或者右前方挥出四分之一圆弧击球。击球结束后,左膝盖前顶,右膝盖后撤带动持拍手还原到引拍位置。这个动作连续做起来,持拍手好像握的不是球拍,而是一个磨豆浆的小磨盘的把手,在胳膊不用力,完全靠右膝盖前顶后撤,左膝盖后撤前顶,用手握着把手带动磨盘不断顺时针转动。这个动作重心移动较小,利于下一班衔接和正手转换,用于反手中近台处理中路和偏右侧的球的时候动作流畅紧凑,连续性好。缺点是处理左侧来球不太便利,同时击球力量不如从左向右发力充分。
       下图是马龙反手快撕的图解。右手像不像在推磨盘,右膝盖和右肩的前顶,后撤与持拍手位置的关系。

图片

        从左往右发力不说了,蹬转充分,挥拍方向与重心移动方向一致,能够拉或者拍出很神奇的反手霸道球,但缺陷就跟优点一样明显,需要不停移动把球的位置调整到身体左侧,还原慢,不利于反手下一板衔接和正反手转换,用于防守稳定性差。但这个发力体系在中远台时,是唯一正确合理的(反手中远台对抗,从前往后和从右往右前都无法提供足够的击球力量)发力方式,中远台对轮,有充分的时间来还原和跑位。这个动作用于中近台,可以拉下旋,但上旋连续对抗就比较麻烦,原因不再赘述。
        下图是张继科从左向右发力拉下旋球。

图片

        再说反手的前后发力,这个更麻烦。试着拿拍子比划就会发现,在重心不拔起来,两个后脚跟不离地的情况下,人的身体要想实现重心前后移动,只能是膝盖下压,上身后仰,才能实现腹部大幅度前展,带来的后果是重心上下起伏过多,再加向上挥拍,从而导致出界过多,为了避免出界,又会减小腹部前展幅度和挥拍的幅度,严重影响力量大小,同时,因为人不断的在上下起伏,还原也很有问题,但反手连续和与正手衔接好于从左向右发力。但就是这个发力体系,用于拉近台直奔身体中间而来的下旋球,再加上一丢丢重心偏左脚的身体内拧,那是太舒服了,下旋球弧线低平,正好可以发足力量展腹向上略带向右发力挥拍,只要在动作过程中粘住球,基本稳上台。另外还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把重心拔高,两个后脚跟离地,让球拍于来球弧线平行或者略高,直接向前展腹,水平或者向下挥拍,从而减小重心上下起伏。仔细观察,马龙在反手起下旋和反手对抗快撕加力的时候,经常采用这种发力方式。
        下图是马龙前后发力起下旋球。

图片


        下图马龙重心拔起,前后发力连续快撕。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