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道德经》之1

 慎终如始zxcy 2022-08-23 发布于山东

    《楞严经》揭露了整个宇宙的真相和奥秘,我们要明心见性,明白这个世界是假的……所有的都在《楞严经》上讲得明明白白,非常有次第地讲,层层深入。 

    我之前也没读,前几天一个机缘,一个老师说把中国的《楞严经》读完会发现西方哲学太肤浅了。我遵循道家,可以借助《楞严经》思想来解读道家经典。大家有机会好好看下《楞严经》。

    今天我们继续年初计划,先是学了《太乙金华宗旨》,再学了《心经》、《清静经》,接下来我们讲《道德经》,把81章讲完今年也就过去了,讲之前先讲下“道德”两字。

    道是讲宇宙的本体,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道是一切的源头。

    我们没法用语言来描述它,就像吃面食的面粉一样,它是非常细小的颗粒,可以做成馒头、饺子、包子、油条,各种各样的食物。所有面食都是由面粉构成的。

    假如面粉是道的话,油条、馒头、包子就是德。

    德是显化是用,道是本体。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三维世界的象去看到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

    进入这种思维模式,对我们各行各业都有帮助。于学医的,我们所看到的疾病其实不是病,是背后无形的东西出了问题。

    比如头胀疼,一跳一跳的,这种状态是体内无形的气往上冲得太过了。无形的东西就是道,头部发胀,是一种象,是德。想改变这种症状表象,必须理解背后的道,才去调他的升降。如果只站在德的层面看,永远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天下万物都是道所演化的产物,如果你能随时将道转化为德,那你这双手就神奇了。

    我们要知道背后的道是相通的,当我们能证到这一步时,有一个词叫万物一体。天下万物是一个整体,是道。我们没有看到,只是在表象层面看,追求德相。

    佛家说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就是看表象而感知到背后无形的道,你就开悟了。学中医对我们的修行是大有帮助的。《道德经》整个讲的是道和德在人世间的表现形式,从方方面面、各种角度讲。就像中医讲症状和体内无形的气的关系一样,身上的症状是体内无形的气变化导致的。

    头疼是气往上亢,气上不去时头昏昏沉沉,气郁滞走不动出现手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

    我们学中医是从各个角度探索症状和气的关系,《道德经》也是这样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谈,反复加深印象。

    其实这五千字也是老子苦口婆心在说,生怕别人听不懂,古代在竹简上刻五千字不容易啊。

    昨天我看《楞严经》,佛陀反复地问阿难,阿难呆着脑袋说我似有所悟,请继续讲。佛陀反复地举例,层层深入地讲,不容易。

    古代圣人引路,给我们提供方向,我们是很幸福的,再加上我们在学中医,感受道家的经典是大有帮助的。

    今天讲第一章,不要把道和人世间的道混为一谈,道是很客观的东西,德也是非常客观的象,中性词,不要和世俗的德混为一谈,有德无德。

    老子是得道之人,不会谈世俗的东西,什么经商之道,为人之道,父母之道,子女之道,这些“道”和《道德经》的“道”是两回事。世间也有道,是入市之法,但和《道德经》的道是两回事。

    道是非常客观、中正、理性的。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说的,但不是世俗说的道。世俗说的道不是宇宙的本源,名可名,非常名,名是什么意思?这是手机,这是钥匙,名为手机、钥匙,是对道所转化的德相的定义。手机是德,钥匙也是德,道转化出各种各样的样子出来,我们总得给它一个名称吧?

    名只是对德的一个具体的描述而已。把道比如成面粉,德称为面食,名就是给所有面食定个名:包子、馒头、油条、饺子。

你去餐馆吃饭,对老板说:老板来碗面食!老板还要问,你要说具体的名出来:我要吃包子,我要吃馒头,这是对德的具体定位。但这个名是人定的,它并不是叫包子,它就真是包子。

    就像生的小孩取名张三,那么小孩是张三吗?不是,那为啥叫张三呢?为了方便,给他一个称呼。

    等到初中高中,他觉得名字不好听,改为张四,名就变化了,人没变,还是那个人。

    名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名,背后是有深意的,是对德的描述,中性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人这样断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为什么我要这么断句呢?因为前面提到名,天地在最初时由道向德转化有一个混沌状态。道生一,一是天地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无形无象,没法描述。道生一时是混沌的状态,没有名,无法称呼它;然后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化生万物,有了万物之名,当向天地万物转化时我们就开始给它定义命名了。

    名是道向德转化过程中不得已给它取的各种各样的名称而已。

    像植物学家一样,在地球上考察时这种植物属于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对前面“名可名,非常名”的承接。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清静经》上讲“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道家把“欲”字看得很重,它对导致心不静,是人常沉苦海的源头。

    以经解经,当常无欲时,看万物都很奇妙。因为万物都是道演化出来的,小孩子进山看到植物觉得很神奇很好玩,是无欲,他问这是什么东西叫什么名字。不要觉得《道德经》很玄乎,老子写道德经是希望后人看得懂的,就像一个父亲想把孩子教会,肯定用最简单最通俗易懂的方法教会,圣人老子是慈悲的。

    常有欲,就开始动心了,就开始研究探索:麻黄为什么能发汗?钩藤为什么能平肝?丹参为什么能活血?益母草为什么能破血利水?……

    这都是在有欲的状态下探索,它的形状、颜色、气味,生长的环境,都需要我们去探究,所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都有个特点:在我们年轻时都希望能尽快成长,初中生高中生还没出校门总希望自己成长起来,真正社会上的人总觉得老得太快了,希望年轻一点。

    在我们小时候很天真无欲时,都希望获得知识尽快成长研究这个社会、世界。

    当我们真正成长后,有了约定俗成的名相定义后,反而不会无欲以观其妙。

    老了,没有童真了!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还能无欲以观其妙,这才是高手。

    你以小孩子的无欲的心态探究任何东西为啥是这样的,这时你就离道很近了。

    如果你老气横秋,什么东西在你思维里都约定俗成了,离道就远了。

    看病也是,来个高血压病人,还没思考,就直接用夏枯草、钩藤、天麻,医术就没长进了。必须突破自己,突破自己就是无欲,无欲地观察所有东西都很玄妙,在这种状态下才有好奇心才有冲动愿意去探究。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万物都是道构成的,很玄妙。

    我们研究它为什么很玄妙,这个窍,通过研究就能撬开道的大门。比方说益母草能活血调经,为什么呢?

    想不通。这是书本上的知识,有一天跟老师上山,老师指着说看益母草开了一朵红花,你说怎么开出红花呢,如果你觉得很玄妙就会去探究。老师说这是益母草,你马上将所学的知识和当下的象结合起来,再仔细观察益母草,它的茎是方的,很多植物的茎是圆的,它能破。

    我们买的镀锌管是方的,方的东西有破的力量,头顶上梁是方的话坐在下面有股萧杀之气,从风水讲它有破的力量。

    益母草能破瘀。金荞麦茎是圆的,所以你会发现茎方的和茎圆的功效不一样。

    我们可以从《易经》的角度,天下万物都可以从易经角度入手,研究道向德转化的形式。

    《易经》上道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个方位。药按《易经》解它归哪类就出来了,通过易经研究这些道所呈现出来的象。这既可以说是风水,也可以说是研究道是如何转化为德的。天下万物分为八类或分为四类或分为两类,就是阴阳或四象。

    八大类就是道转化的万物分为八卦,它又是由四象转变的,四象又是两仪即阴阳转化的,两仪又是道转化的。

    研究《易经》就是研究道如何转化成德的,《易经》为群经之首。看到相类似的比如红色,属离卦属火,心脏是离卦,南方也是离卦,丹参、红花也是的,……全属于一类的。

    学医学到最后研究道向德转化了八大类,我需要这类药来治这个病,比如可以用红花,也可以用丹参,烤烤火也行,穿红色衣服也可以。我穿红色袜子你们还笑,上面黑色,下面红色,颠倒阴阳,水火既济嘛。

    把中医学好后,然后“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观徼的目的就是研究窍门,研究道是如何转化为德的,研究道和德的关系,道和名之间的关系。

《道德经》我们可以说是《道名经》。名就是德,是德更具体化而已。所有的名都称为德,在座的二十个人统称为人,人的名字又不一样,《道德经》第一章就是研究道和德的。

    为什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呢?当你把道和德的关系研究透,道是如何转化为德的有一个过程,中间有个分水岭,道家称有个玄牝之门,天下万象都是道从那里转化出来的。

    我的理解是有个黑洞,把所有力量吸到黑洞后再释放出来,那个洞口会转化出各样象出来,那个洞口就像一个门户,无形的能量向有形转化,转化成万物。

    如果从道和名的角度理解天下万物感觉很玄,但如果你通过一件事理解透了,你会发现天下所有事都是这种模式。人的疾病症状是显化出来的象而已,称为名也好,称为德也好,那是背后无形的气在左右疾病。

    灯泡电扇等用电器,背后是无形的电在左右。

    天下万物都是这种模式,比如春天来了植物要发芽,从《道德经》讲,发芽是德相,背后是道在背后支撑。

    要发芽,地气要起来,如果不起来就不能发芽了。农民种地要把地挖一下,探下地气的温度,如果低了,种子不会发芽的,今年地气来得比较晚很多植物没发芽。

    所有万物的象背后都有无形的能量支撑着的,药房熬药也是一样,熬药需要火。无形的决定有形的,我们活在有形的世界,但被无形的世界所支配。我们天天使用的名象、词汇,但后面是道所支配。

    百姓日用而不知,天天在用道改变生活却不知道,没有感知背后的道。

    把第一章理解透,就像我们讲《清静经》一样,整部道德经都是讲这个东西,第一章是字眼。第一章看懂,后面所有文字其实都是围绕第一章展开的。

   老子讲东西分三个层面,首先讲非常通俗的东西,让人都能接受“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然后再上升到中等的层次,最后再拔高到最高层面,“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这个模式。

    在第一章的指导思想下,在下面每一章第一句话讲得非常通俗易懂,就是平时生活中的事情,然后再提升下,就是这种模式。

    就像我们经常举例子,头疼脑袋跳疼,再上升一个层次,头疼是因为肝气往上升导致的,最后再上升一个层次,肝气上升是因为情绪导致的,是神的层面,从形到气到神分三个层面渐渐拔升的。

    有兴趣的把《楞严经》好好读读,它把宇宙的秘密说完了。

    人的前辈子为了生计而奔波,后半辈子要为啥活着而奔波,为什么要活着,不然这辈子白活了。

    在座的非常有幸,很早就开始探究人体内气的运行模式,探究人为什么活着,这是非常幸运的事。

    人要活明白活通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