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元谋论脉撷英百条6~10

 曾俊辉中医师 2022-08-23 发布于四川

6《伤寒论》第21条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这里脉促,不能用二十八脉中的促脉来理解。二十八脉中促脉是脉来数而时一止。这里的促是一种特殊的临床现象。我们前面讲,浮脉有三种常见表现,其中第三种如木浮水,就是这里的促脉。这种脉首先察到是在中部,当把这个脉向下按到底,我们手抬起时,这个脉就跟随我们的手浮起来了,这种现象就是随指而起,即如李时珍《濒湖脉学》说:“浮如木在水中浮”。

第一种情况,浮到中部就终止了,即使手指再抬也不会再向上升了;第二种情况是它随着手指抬起可以升到浮部。第一种称为木浮脉,第二种我认为可称为“涩脉”。因为它的脉象不稳定,脉象有改变。这两种浮脉就叫作脉促,即急促浮起,说明虽然没有明显表证的现象,但从脉象上告诉我们,患者有向上抗御病邪的能力和趋势,至少可以视为表证,按表证处理。

7、在临床应用时,主要掌握胸中阳气闭郁,而阳气又不足,同时又伴有下焦阳气不足,用来去法诊脉时常见寸、尺脉去者。

什么是来去诊脉法?我简单说一下,脉有来去,在《黄帝内经》《伤寒论》中都论及。《素问·玉机真藏论》载“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伤寒论·平脉法》载“初持脉,来疾去迟”。我在这里利用了这个术语,但没有用其义。在把脉时,欲知关脉的来去,先按关脉,后按寸脉,在寸脉加压,注意关脉的变化,若关脉向寸向偏移就是来,反之为去。欲知寸脉的来去,则以关脉加压,注意寸脉的变化;若知尺脉的来去,则在关脉加压,注意尺脉的变化。

8、《伤寒论》第62条说:“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个沉迟的脉就佐证了这个身痛是偏虚,是太阳中风偏重在营气不足。

9、太阳伤寒的典型表现可以说是太阳病的典型表现加上无汗和脉紧。这里的脉紧就是脉浮紧。典型的脉浮紧,是寸关尺三部同见。这种情况在实际临床上比较少见,多见寸脉浮紧。紧脉本质上就是有力,什么是有力,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张仲景从临床实际出发,将力度问题转化为动态问题,便于掌握。

《伤寒论·辨脉法》第12条:“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这段话是说:紧脉从动态上讲类似弦脉,但弦脉端直以长,居中不移;而紧脉即脉来围绕中心线左右摆动,如转索一样,故紧脉又叫脉来左右弹。这里的中心线,是一条假想线,若以桡骨缘和掌桡屈肌腱为基线,形成两条近似平行线,则其中位平行线就是中心线。紧与弦都是有力的脉象。弦脉居中不移,也需要有一定的紧张度,才能保持不移。但与紧脉相比,相对无力。这里附带说一下,许多医生临床中常说诊得弦脉,其实标准弦脉并不多见,因为标准弦脉要符合四个要件:长、直、细、均。长就是过于本位,超过脉位的上下边界;直就是既不左右偏斜,也不上下偏斜;细,就是脉来不大,但线条明晰;均,就是脉体均匀。

紧脉又分大紧与小紧,摆动幅度大的是大紧,摆动幅度小的是小紧。太阳伤寒所见之紧,应是大紧。太阳伤寒的标准脉象是大紧。紧为有力,从邪气来说是邪气盛实,闭郁卫气;从正气来说,是正气奋起外出抗邪,与邪气相争于表,出现一时性的壅滞现象。其病机是营卫不调,卫闭营郁,或者说风寒束表,卫闭营郁。

综合起来,太阳伤寒的病机就是营卫不调,卫闭营郁。因此其治法就是典型的辛温解表,或者说辛温发汗。代表方就是麻黄汤。

10、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太阳伤寒不一定是紧脉,可以出现数脉,还可以现缓脉,特别是当它开始入里的时候。

(节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傅元谋著《听名师讲伤寒论》;各大图书平台有售。2021年川派伤寒读书会陈凌云、宋端芳、吕芝丹、姚佳、刘艳、黄韵 整理;曾俊辉 编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