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夏至:在最长的白昼,遇见地久天长

 承德皇家园林 2022-08-23 发布于河北

《中国天文年历》显示

北京时间6月21日18时7分

将迎来“夏至”节气

这意味着

一年中最热的阶段即将到来

图片

夏至

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

第十个节气

这是北半球

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

湿热伴着梅雨袭来

浸润着这诗意正浓的半夏时光

最长的白昼过后

想你的夜会越来越长

节令特征

图片

天文角度来看,夏至这天,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也将迎来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白昼可长达15小时,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既然已经达到了一年中白昼时间的“最长”,也就意味着接下来白昼时间又会逐渐变短。正如那一首古诗中所说:“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夏至起源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关于夏至,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IT之家小编不妨给大家讲一讲。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家人养了一个姑娘,这位姑娘针线活的本领非常了得,因为心灵手巧,因此家人给她取名为巧姐儿。巧姐儿不仅模样生得清秀端庄,而且心地善良,加上精湛的针线绣花的功夫,因此在巧姐儿成年时,求亲事的人家便一个接一个。而最终,家人选择将巧姐儿嫁到村里的赵财主家。

出嫁后第三天,按风俗巧姐儿应该由女婿陪伴着回门去,也就是回娘家。回去之前,赵财主家的公公、婆婆和丈夫出于风俗礼节,吩咐巧姐儿在太阳下山前做十双袜子、十双鞋子和十个烟荷包带回来。善良的巧姐儿以为这是真的,于是回到娘家后顾不得和家人团聚,便开始赶工做这些东西。结果那天太阳下山时,巧姐儿只做出了七双袜子,七双鞋和七个烟荷包,怎么也做不完了。巧姐急得哭了出来,这时候,屋里进来了一位老奶奶,了解了巧姐的情况后,说不用急,我来帮你。

老奶奶向巧姐借了红丝线,把红线向天上一抛,结果红丝线尽然越飞越远,直到飞到太阳旁边,围着太阳绕了一圈,尽然将太阳拴住了,就像放风筝一样。太阳要向西山落下时,巧姐将红线的这头轻轻一拽,太阳又被拽到了东边,这样一天的时间就被延长了。在老奶奶的帮助下,巧姐最终完成了任务,也赢得了公公家人的喜欢。但自此,公公婆婆却让巧姐做更多的针线活。终于有一天,半个太阳落下山的时候,巧姐手里的红丝线轻轻飘了起来,带着巧姐向天边的云霞飞去,丈夫家里的人任凭怎样都没能抓住巧姐,而巧姐则义无反顾地向天边飞去。

后来,这一天就被人们称为夏至。

夏至风俗

夏至吃面

夏至有很多习俗,最盛行的是吃面。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夏至吃面的习俗。清代的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道:“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民间也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当然,不同地区吃面的习俗也有不同,例如北京一带人们爱吃炸酱面,而在南方一些地方,常常把面拼为薄饼,烤熟后夹上豆荚、青菜、豆腐和腊肉等,先祭祖,祭完祖再吃,还可以馈赠亲友。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称重

有些地方这一天还时兴称重量。据说在夏至这一天称了体重后,高温酷暑都不怕。现在夏至称重的习俗很少了,不过古时候缺医少药,一旦生病就难以很快痊愈,人们对夏至称重情有独钟。这也寄托了人们希望自己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称重时,男女老少一个挨一个排队过秤,还有人报重,场面十分热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