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 自从女儿患抑郁症以来,我看到她每天都在家无所事事,不怎么说话,最常做的事就是睡觉、发呆,偶尔吃点东西,让她做什么都没法达成,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做父母的看在眼里非常着急。虽然知道不能给孩子压力,但这样下去我们也很难受!请问还能有些什么办法和态度去面对这样的小孩呢? 一位来自深圳的妈妈 ![]() 孩子抑郁后,要面对TA在家的各种状态,的确是相当难为父母的一件事。打不能打,骂不能骂,既要担心TA的身体健康,还得顾忌TA的心理感受。印象里“理应”朝气蓬勃的少年,一下子变得消沉下来。父母到底还能有些什么自助和助人的办法呢?心理咨询师罗小姮给我们分享了她的观点。 ![]() 拿掉“无所事事”这个词 它是对孩子的羞辱和压迫! “我非常反感大家用'无所事事’这个词来形容在家休养期间的抑郁症患者,特别是形容孩子!”罗小姮认为,这种充满贬义和批判色彩的词汇,对于一般人来说,无非一个形容词而已,但对于处于抑郁症或抑郁情绪中的孩子来说,是严重的羞辱和压力。 孩子抑郁了,他们不是不想说话、不想下床、不想运动,而是他们心里清楚应该做什么,身体却无法做到,他们的身体机能出现了问题。即使是对于普通人来说简单的动动脚、张张嘴的小动作,在抑郁症孩子那里,都可能是难以跨越的鸿沟。 在罗小姮接触过的个案中,13岁到15岁是抑郁症高发年龄段。青春期抑郁的孩子,身心发展本就处于不够稳定的状态。抑郁的产生,又加重了这一层不确定性。所以他们对于自我的认识和自我评价,更为敏感和极端。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如果习惯了用这样的思维和词汇去评价孩子的状态,是对他们的二次伤害。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家人,父母应该先纠正这一点认知。 ![]() ![]() 不了解什么是抑郁症 就很难陪孩子应对它 “如果你的孩子感冒发烧或者受了重伤,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一定是去治疗疾病和伤痛,缓解症状,让孩子尽快康复吧。 那当我们的孩子得了抑郁症,父母要做的,并不是去纠结成因、怪责自己,或者基于面子,遮掩事实。而应该像了解孩子的手术方案或者退烧方法一样,尽可能深入地学习了解:什么是抑郁症?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需要如何治疗?吃药是怎么回事?孩子需要心理咨询么?只有充分了解一个事物,我们对它的恐慌和担忧才能降到最小。 孩子生病了,家长要做的事有很多。孩子能否好起来的首要因素固然是他们自身的内在动力,但在此之前,或者说与此同时,家长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努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和TA的患病情况,给予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 ![]() ![]() 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父母也要有自己的心理支撑 一旦孩子确诊为抑郁症且需要回家休息,这样的康复期往往都在一年以上。长一些的可能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大部分家长听到这个数字之后,都会难以置信,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和惶恐。这意味着,他们要长期面对孩子在家这样的状态。但如果我们能把它当做一个病症正常的康复时长,做好长期面对的心理准备,才能真正放下催促孩子“变好”的心,让自己和家庭氛围变得柔和缓慢下来。 必要时候,家长一定要寻找心理帮助,找咨询师及时倾诉自己的压力和痛苦。很多父母容易将孩子的患病归结到自身,从而带来巨大的自责感。也有一些父母不愿面对孩子患病的现实,无法承担孩子每日在家的“低气压”状态,但又无处发泄。加上工作、生活和家庭等种种压力因素,都给父母本人的身心带来巨大影响。 用心关照自己,才能有力量去关照孩子。 ![]() ![]() 家长好好生活 孩子才有调整的方向 面对抑郁症孩子,家人的“助推”不如“尊重”。所以,与其总是纠结在如何去改变孩子的想法、推动孩子去做各种所谓“积极向上”的工作,还不如让他们好好地、彻底地休息一段时间。 而是否“休息好了”,一定是由孩子本人说了算。 在这期间,家长可以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规律、有节奏的生活氛围,按时吃饭、按时睡眠。孩子愿意吃饭,就在饭点提醒孩子或把饭菜给他们留好。孩子愿意睡觉,就帮TA把灯光调暗。不过度打扰和过多建议。尽量把目光聚焦在自己正常的一日生活和工作中。没有必要呈现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做的刻意感,这会令孩子感到压抑和愧疚。 其次,带领孩子保持运动习惯。只要孩子有意愿,哪怕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锻炼、亲子互动游戏,都是改善孩子体质和身心状态的好机会。不要建议、强求孩子去看书学习。运动和睡眠以及合理膳食对于抑郁症孩子来说,才是好转的“最佳药方”。 再者,休养在家的孩子大多需要长期服药,部分孩子需同时接受心理咨询。父母需要注意观察每种药品对于孩子的效果和孩子的感受,必要时可咨询心理咨询师和医生。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是陪伴孩子好起来的重要办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