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周立波故乡行记 周志辉 上个周末,承蒙邵东市作协主席唐志平的厚爱,我有幸滥竽充数,与各位大咖一道,到益阳市周立波故乡采风。此次去,有两个原因。一是唐主席一直非常关心我,每有采风活动大都会喊我去凑数。而我却因种种原因,去得不多。经常有种盛情难却,再不去对不住别人的想法。二是一直听人在说,“益阳女子苏州汉”。长这么大了,还没有去过益阳。很想去看看“益阳女子”和十八竿子也打不到的家门笔下的山乡,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说实在的,此次益阳之行,开始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离周老的故居据说还有两公里的路上,我们所坐得车就被拦住。原因是上级有人下午要来,村里在搞卫生。我们一行,只能步行进去。十一点下车,顶着烈日在炙热的马路上行走。豆大的汗珠,直往下蹿。还没走几步,全身就湿透了。很那个热呀,真不知道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才恰当。队友们如何我不知道,至少我,完全没有欣赏山乡巨变的心情了。恨不得找个阴凉点的地方,伸长舌头,散几口热气。传说中的“益阳女子”,可能是因为天气热,都躲到空调房中去了的原因,连个影子都没有看到。说不失望,还真有那么一点点失望。说失望的话,又让人笑话,都一大把年纪了,还色心不死。同行的几位文友调侃,她们中有些人可能还没有我们今天来的美女作家们好看。当然,这纯粹是玩笑话,当不得真。自己没眼福,只能聊以此自慰而已。参观,听讲解,拍照留念。一套流程下来,人是上晒,下烫,中间饥肠辘辘……一瓶冰凉的啤酒下肚,人才稍微回过神来。想起自己在周老塑像后面,看到过一篇《种花老人赋》。这篇赋,是谢璞前辈为纪念周老而专门写的。当时就纳闷,谢老为什么称周老为“种花老人”?因为天气实在太热,我只拍了个视频,没有拜读,也没有去问“度娘”。饭后返回,见有人在一个精致的庭院门口拍照,我也去凑热闹。走近一看,发现大家是被门口的一副“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多读书”的楹联吸引住了。院门半开,视线所及之处,整洁而井然有序。想走进去看个究竟,又怕惊扰人家的清净。学着又为一次善,有点失落地止住了好奇的脚步。对楹联,我是门外汉。但这副楹联的意思,我还是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改变命运”, “书可医愚”......多读书,对我们那个年代通过高考的“独木桥”,跳出“农门”的人而言,感触那是最深莫过了。多为善,用老家的俗语讲,就是要尽量多种花,少栽刺。这一臆想,我突然脑袋一拍,称自己大抵明白“种花老人”是什么意思了。哪个高兴劲,比喝了蜜还甜。世间万物,高了,就容易飘。一飘,就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家里还有几个人吃饭了。待人,自然也不再是“罐州城呷芋子”,而是“罐州城杀芋将军”了。期望人家在你门前种花,说得难听点,那是哄脱你自己几根癞子毛!没在你的路上栽刺,就算很好了!最高效的利用率,是两者相比去其轻。最短的木板,决定发展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周老的生平,众所周知。在那个特殊年代,周老还能一直坚持做个“种花老人”,真的不易!写到此,我不禁更加崇拜起这位“种花老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