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孩子聊天真能提高智力?是的,关键看你怎么聊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说和孩子说话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太小的时候,他们不会说,等长大了,他们又不想说。父母呢,说多了不行,懒得说也不行(昨日文章:使用“孩子的话”,孩子更听话:几个示例
什么时候必须说,说什么,怎么说,和孩子说话究竟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我自己最深的一个体会是,会聊天的孩子,太让父母省心了
社交场景再也不担心尴尬没话说,只要有俩娃在,我基本只要保持礼貌的迷人的微笑就可以了。前两天老爸的一个朋友来,尽管年轻将近二十岁,白发却比老爸还多很多。儿子笑眯眯地说:“这是才能的象征。”人家听着乐开了花。我们可能都怕那些喋喋不休的销售,但带着我女儿,能把他们都聊闭嘴。
说话的重要性,还不止体现在这些社会性发展上,与思维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你怎么说,其实反映的是你怎么想,能不能条理清晰,言之有据的说,体现的是思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

一、必须和孩子说话
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但父母可能常常找错了起跑线的位置生活中遇到过不少这样的父母,他们眼中的教育是从入学开始的,一年级之前不管,等孩子上学了再开始自己“接盘”。其实孩子大脑发育最迅速的阶段是出生到7岁,尽管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大脑终生可塑,但这个阶段,效果最显著。
还有很多父母舍得花几万块给孩子上什么大脑开发课,却不知道自己才是最能开发孩子的那个人,而且,免费。父母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语言
美国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博士的“3000万词汇倡议”项目,用大量数据展示了语言对一个孩子智力发展的影响。在出生的头几年,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包含积极、正面意义的单词数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多56万个。而低收入家庭的小孩不仅听到的单词数量少,也会接收到很多消极的单词和粗鄙的俚语。三岁前,父母对孩子说的话直接影响其大脑发育。
201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发布了一项他参与的针对中国贫困地区儿童的抽样调查。他们调研了13万个儿童和家庭,结论是:两岁到两岁半的贫困地区儿童里,53%的孩子智力发育低于平均水平。并非这些孩子先天不足,而是由于留守,缺少了大量与父母言语互动的机会。

二、说什么

话不是越多越好,对话的质量很重要。有两个可以把握的基本原则:

1、结合情境说

不要误以为我们跟孩子说的越高深,孩子就越聪明,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场景。贴切、恰当最好。所谓,人生最难的事,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对合适的人,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做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带着孩子,一边做一边讲讲食材,做饭的步骤。做蛋糕,一边读配料单,一边让孩子自己称量,很自然就能让他们慢慢领会比例、分数、小数这些抽象概念。

2、以孩子为中心说

有些父母话挺多,但说的都是什么“快点快点”、“不要烦人”、“别动”、“不行”这样的话,那还是闭嘴的效果更好。

要么就是不顾孩子的反应,说一些自己觉得很重要,很有价值,但孩子根本不感兴趣的话,完了还责怪孩子不听话。

以孩子为中心说,能够最有效地保证他们接收的效率,也就是说听进去了。在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就要像向导一样,随着他们的关注点,向他们介绍周围的环境,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妈妈推着你在散步,你现在看到这朵是山茶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聊天,是促进大脑智力优化和稳定发育的神奇力量。

三、怎么说
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对话,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其大脑潜能?《父母的语言》提出了“3T”原则法: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沟通(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

1、共情关注

这是指我上面讲的以孩子视角为切入点,围绕孩子的关注点来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你也要跟着他转移,始终跟孩子处于同一个语境。比如孩子在博物馆,对玻璃罩里的小仪器好奇,你就不要只顾着介绍文物的历史和价值。当孩子聊到“游戏”、“明星”这类你不希望他们关注的话题时,也切记粗暴地打断,打磨他们辩证思维的好机会,儿子和我聊游戏,我会问他这些游戏好玩在哪里?有什么问题,如果让他改进他会怎么做?保护孩子的方式不是隔离,而是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分辨力和抵抗力。

数字设备是共情关注的天敌,手机、电视都会破坏语境。通过视频学习缺少互动,这会限制大脑学习和储存知识的能力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表情静止实验”,实验显示,父母沉浸在手机时,孩子会因父母“冷漠的表情而烦躁崩溃

2、充分交流

正如我前面所说,我们可以一边做家务,一边念叨手上干的活儿,我在洗辣椒,一定不能揉眼睛,洗好之后咱们把它切碎,然后将鸡蛋打进去…… 孩子会把这些动作、食材跟词汇一一对应起来,这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掌握词汇,极大地促进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可以借助一些语言游戏,创设有效的交流机会,发展思维和表达力。

3、轮流谈话

轮流说是聊天的基本原则,为了保证这种沟通的双向性,我们可以尽量多问开放性的问题,也就是不能只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回答,这样才能提升孩子的词汇量,促进孩子开始独立思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善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应。“你怎么连这个也不知道啊”“这有什么好问的”“不要问了,烦死了”…

善待孩子的问题,就是善待孩子的大脑,善待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重点不是给他们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一起寻找答案的过程。实在很累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多说说:“你是怎么发现这个问题的?”“你怎么想出来的呀?

父母的语言影响孩子的数学、空间推理和读写能力、自我约束力和压力应对能力等等,千万不要低估了自己对孩子的影响

海伦·凯勒(Helen Kaller)说:“双目失明让我看不到世界,双耳失聪让我听不见人心。和孩子好好说话,让孩子听见我们的心,这可能是我们做的最赚钱的事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