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是在先天基础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应对人的问题,需要从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三个层面综合分析。如果做任何事都很难专注,而且从一两岁的时候就开始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要考虑是不是存在生理方面的原因。例如血铅含量,微量元素,感觉统合功能的发展,是否存在注意缺陷,可以去专业医院做一些筛查。 从心理层面来说,做任何事都很难专注常常是源于焦虑,我们自己也会有这样的体验,比较焦虑的时候,往往会感觉惶惶不可终日,静不下心来做事情。这时候可以适度陪伴在孩子身边,来降低他们的焦虑。当然,如果你本身就是让孩子焦虑的那个人,比如总爱急躁,吼叫,那么这种方法不适合你。可以换其他家人,或采用一些具有依恋功能的小玩偶,摆在孩子身边,告诉孩子:“让***陪着你吧,这个时候你会很专心哦。”孩子很容易受到这种暗示,进入相对放松的状态,从而保持专注。 正常情况下,孩子其实是比成人更专注的,他们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如果总是被打乱节奏,例如总是被催促,被打扰,孩子专心玩的时候,被强行拉去写字,背古诗。家长用自以为有价值的事干扰了孩子专注的状态,这是得不偿失。 数学还没写完呢,马上又吼这道英语题怎么错了?!英语还没订正好,接着又问课外阅读做好了没有?作业还没完成,又在耳边催了,等会儿下楼跳绳去啊!这样的父母有很强的时间焦虑,深怕孩子浪费一秒钟的时间,殊不知自己这样不合时宜的打断,才是造成孩子注意力涣散的罪魁祸首。 父母要学会克制,注意安排做事的顺序和条理。准备工作做在前面,先和孩子一起规划好做事的顺序,可以记录下来,然后逐条完成。记得,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有助于孩子形成做事的条理性和思维的有序性,同时保持专注度。大脑适合单任务加工,否则会因惦记其他事而干扰此刻正在进行的事情。 六、孩子写作业时,一碰到难题也不认真思考,就说自己不会,怎么办? 孩子问题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是年龄,同一个问题出现在不同年龄孩子的身上,产生的原因和严重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低段,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说不会,那是真的不会。这些不会可能包括题目没看懂感觉自己不会,也可能是没有理解知识点,或者因为心情烦躁影响大脑运转。 所以,家长首先不要给孩子贴上不肯动脑、懒得思考的标签。需要通过观察和沟通,来确认属于哪种情况,并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 情绪原因就需要先安抚情绪,孩子回家最好用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吃点好吃的,稍微活动一下,愉悦的感受会让大脑更灵光。 然后先口头回顾一下当天的知识点,这个过程有助于发现孩子对课程的掌握情况,没有理解的东西,肯定是讲不清楚的。 如果孩子已经进入中高段,还没有养成用上述方法应对难题的习惯,说明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思考的习惯。习惯形成按难度来分,依次递增为:行为习惯——身体习惯——思考习惯。如果平时总是采用灌输式的教育,不懂启发,而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还感叹孩子怎么这么笨,孩子很难形成思考的习惯,遇到难题就说不会也是很自然的结果了。 七、孩子写作业时,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要喝水,就是坐不下来怎么办? 这类情况最常出现在刚入学的孩子身上,他们还没有建立写作业的行为规范。写作业是一件耗费脑力,对专注度要求比较高的任务,这种状态其实是反本能的,因此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说,需要一个刻意训练的过程。 保持写作业的专注,首先孩子要具备对抗干扰的能力,这与他们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执行功能有关。而这种能力,通常要到18岁之后才渐渐成熟,这个过程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容易,想想自己和手机的关系就明白了。 其次,写作业对孩子来说是比较难的事情,大脑处理难的事情就容易分神,比如我们自己写东西,思考事情卡壳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站起来走走,或者拿起手机。 了解了以上两点,我们对孩子就多了几分理解,心情平和之后更有有利于解决问题。可以采用行为控制的原理,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限定,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条件发射。 第一步:做好写作业前的准备,解决好所有吃喝拉撒的事项。让孩子明白,接下来的时间,是不可以做这些事情的。 第二步:引导孩子进入写作业的仪式。“接下来的这25分钟(根据年龄调整),是你专心写作业的时间。” 第三步:适度陪伴维持孩子的专注度。参考此前文章:一二三年级家长的作业辅导技能,四五六年级家长的辅导技能 在《超聚焦》这本书中,作者特别提到要清除来自内外部的干扰,这是造成注意力分散的重要原因。因此保持孩子学习环境整洁有序,不要在孩子写作业时一会儿送食物,一会儿倒水,不要像纪检委员一样不断纠正(打断)孩子。 八、孩子干什么都很磨蹭,吃饭慢,洗漱慢,写作业也很慢。 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本身慢其实是比较正常的。大人十来分钟能喂完的饭,孩子自己吃可能得一个小时。三五秒能扣好的扣子,孩子三五分钟都未必能扣得好。但孩子这时候的尝试和努力,恰恰是未来自理、自主的基础,嫌麻烦替孩子包办,或者不耐烦地逼迫,催促,后面只会越来越慢。 亲子冲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父母总爱上纲上线,觉得孩子态度有问题,总是故意干坏事,故意不配合,故意慢吞吞。其实孩子的表现受限于大脑的发育程度,孩子抵抗干扰信息以及其他诱惑的能力不足,经常被好玩的事情吸引,心理弹性也不足,遇到一点不会,不理解的问题,字写得不满意,或其它障碍时,很容易烦躁,撂挑子不干。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这些状况就越频繁,所以格外需要耐心,安抚他们的情绪,向他们示范如何有条理地解决问题。 孩子大一些,如果做事能力足以提升速度时,却依然很慢,很可能是对父母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越是焦急催促的父母,越是可能养出干什么都“不紧不慢”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