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对孩子没耐心?深层心理分析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每个人对情绪等级的判断都是主观的,暴怒,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不高兴了,生气了,发脾气了,这是一种近似歇斯底里的状态,一种情绪爆表极限值。

甭管结果如何,没有父母是抱着要跟孩子吵一架的心去讲话的,可结果往往是,明明不想发火,忍不住就发了。明明没想吼,不知咋的就吼了……没开口之前,脑袋里各种母慈子孝,现实里总会鸡飞狗跳。想着今天肯定好好跟孩子讲作业,结果,说了没两句,崩了。


大量教育书籍、专家课程中,父母们都会被教导:“要耐心”,至于怎么耐心,为啥做不到耐心,专家没说。这就好比父母苦口婆心跟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要细心。”但怎么细心,为啥不细心,父母没说。

耐心其实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别指望,也别要求自己马上就做到耐心,我甚至可以预测,即使你完全get了我今天文章的要义,也做不到马上耐心。

为什么?

耐心的反面是不耐烦。我们为什么会感觉不耐烦呢?

01

不耐烦包含着轻视
       你更容易对什么人不耐烦?答案是——你瞧不起的人。我们更容易对自己瞧不起的人不耐烦。夫妻关系中,很容易对伴侣感到不耐烦,是因为在心底里,就瞧不起对方。

父母给孩子讲题,一旦产生:“这么简单你都不会?!”,“笨得像猪一样!”,“脑子被猪吃了!”的念头,不耐烦的感觉也就随之来了。即使面对成年人,假如对方的表现让我们在心里惊呼:“我靠,这都不知道,这不明摆着吗?!”我们也容易感到不耐烦。


02

不耐烦包含着拒绝

拒绝的本质,就是我不接受你现在的样子。这一点放在恋爱中很好理解。面对孩子时,父母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些感觉,觉得孩子很不听话,很烦,很倔……

我们容易评判孩子,却很难感受到自己对孩子的排斥。因为我们意识上都希望自己是个好父母,因此排斥孩子这种事会被防御在潜意识中。

三四岁的孩子什么事儿都要自己干,如果你将这看作独立,有主见,你会很耐心地看他们花五六分钟穿一只袜子,但假如你将此看作倔强难搞,往往很容易不耐烦地一把拽过来帮他们穿好。

父母唠叨,孩子话痨的时候,彼此也会不耐烦地跟对方说:“好了好了,别说了。”这是拒绝信息进入我们的头脑。

有些养育者喂奶、喂饭时也很不耐烦,粗暴地把乳头、勺子塞进孩子的嘴里,这是因为他们并不接受这个孩子,比如性别不是自己期待的。

03

不耐烦还意味着无价值感,不愿意为此花费时间,不愿意自己被这件事或这个人占用。

忙自己的事时总是被孩子打断,会很容易不耐烦。对一件事的态度,背后都隐藏着我们对这件事的价值排序

有天孩他爹带两娃去游乐场,本以为老母亲终于可以一个人在家快活,女儿却非要我开车送他们,我说这样我得来回开4趟呐!女儿扑过来搂着我:“妈妈,我重要还是时间重要?” ,老母亲立马上岗做司机。

爱,不就是愿意和ta在一起,肯为ta花时间吗?

父母对孩子不耐烦,是因为他们觉得吃喝拉撒、陪孩子玩这些事情没多大意义,这些事情是没有价值的,更多是出于责任。

还有另一种可能,带孩子的琐碎让父母感受到了原本的低自尊和低价值感。没工作而不得不选择在家带孩子的人和一个主动选择在家带孩子的人,他们对孩子的耐心是完全不同的。

《好爸爸从不缺席》的作者罗伯特·哈姆林(Robert Hamrin)历任美国加州前首席经济学家、美国环保署前高级政策经济学家、美国参议院前经济顾问。他在帮助参议员筹备总统竞选的事业高峰期急流勇退,辞职回归家庭,教养三名子女。他没把回家带娃当成是一件没意义的事,因为他自身的价值已经在外得到了展示和肯定。

04

耐心的核心是什么?耐心是一种令人感到安全的依恋方式。

容易不耐烦的人,没有建立安全型的依恋,与他人更多是一种工具性的”我与它“的关系,而并非“我与你”的关系,所以他们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值不值得?”“满不满意?”我为孩子付出这么多时间值得吗?我舍弃自己的生活质量把钱都花在娃身上有回报吗?一旦付出收获不成比例,不耐烦就在所难免。

在恋爱关系中,安全型依恋的人更享受恋爱的过程,享受“我和你”在一起的感觉,非安全型的人更在意在一起值不值得,我对ta满意吗?ta对我满意吗?

安全依恋的人,会拥抱真实世界,更能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一直停留在自恋中的人,容易以自己的感受、期待为中心。没耐心,是自恋受损之后的烦躁。

耐心意味着接纳,即不管你是什么样的,都不会被轻视,被贬低,被嘲笑,被讥讽。耐心还意味着我愿意在你身上花时间,而不把它当成是一种浪费。

耐心意味着无论你的反应是什么,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无论这道题我教了多少遍,我都接受你的表现。

耐心就是最安全,最舒服的爱,是孩子成长最需要的养料。耐心是关系中的必胜之法。

可以说,如果一位老师做到了耐心,就是一位好老师,如果一个家长做到了耐心,就是一个好家长。

耐心不是忍出来的,而是要主动培育一段安全的关系,让自己得以修复和滋养。

改变从现在开始

  家庭教育咨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