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拿什么拯救父母深入骨髓的焦虑?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每个人对情绪等级的判断都是主观的,暴怒,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不高兴了,生气了,发脾气了,这是一种近似歇斯底里的状态,一种情绪爆表极限值。

“考不上好的小学,就进不了好的中学,进不了好的中学,就进不了好的大学,进不了好的大学,孩子的这一生就完了”,这条经典的国人焦虑线,甚至可以再往前推一推,进不了好的妇产医院,就进不了好的幼儿园……哦no,也许应该从找到一颗牛逼的sperm开始吧。

讲真,成年人的逻辑有时候真的很神。孩子上学后成绩不好,父母就开始冥思苦想找原因:是分离焦虑没处理好?早教机构没选好?要不就是起步太晚了?又或者是怀孕的时候出了什么差池?莫非,是那颗跑得最快的,没携带学霸基因?

越想越扎心,越想越绝望,怎么看孩子,都觉得自己上辈子一定做错了什么……

咨询中,这样的逻辑随处可见,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很近,心理学将其称之为“非理性信念”。此概念最初的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总结出了11条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并由此开创了流传颇广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理性情绪疗法用一句概括就是:并不是外在事件导致了你的情绪和行为的后果,是你的内在信念导致了你的情绪和行为的后果。

啥意思?和父母有啥关系?意思就是你觉得熊孩子不懂事,把你气得半死,其实是你自己的想法让你气得半死。我们可以像孩子做完型填空一样,来做一下这道题:

并不是                                 (请自行填入各种糟心事。参考答案:孩子不听你的话,考试没考,作业没完成,做事太磨叽……)导致了你糟糕的心情,是你的内在                               导致了你的情绪和行为的后果。

示例:并不是儿子考倒数第一这事让老子生气,而是老子脑子有bug,所以老子才生气。

你说这哪个老子能受得了?所以这个看起来再简单清晰不过的逻辑线,接受起来却异常困难。情绪是瞬间产生的,推动情绪产生背后的信念就更快了,好像自动产生的一样,因此也被称为“自动化思维

之所以看到孩子考了倒数第一会那么生气,背后的自动化信念可能是这样的:

1、最后一名太丢脸了。

2、没救了,最后一名以后还能有什么出息?

3、笨死了肯定是干啥啥不行。

……

这些内心的自动化思维让你对孩子倒数这件事暴跳如雷或痛不欲生。不信?说说我家的例子。我女儿一年级的时候也考过倒数第一第二,我跟她爹讲这事儿,谁料她爹笃定地说:“不会吧,她肯定是想多了,她跟别的孩子思维不一样的,她的思维不是这个年龄的小孩子能比的。文章链接被人问我的孩子为什么学习那么自觉,我认真总结了一下

这样的看法能让他暴跳如雷或痛不欲生吗?不仅不能,还能让其他人也没法暴跳如雷。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非理性信念一般被总结为三种类型:

01绝对化要求

有时候这些绝对化的要求比较隐蔽,看起来貌似很对,不容置疑。例如:“养成好习惯就应该一回家就先完成作业”,“小孩儿应该九点以前上床”,“孩子应该听话”……但这些头脑中的真理,都只是一种观点而已。

这些观点可能随着新的研究成果被迭代,甚至被推翻。比如放学后补充一些能量,做短暂的运动被证实更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至于入睡时间和睡眠长度,更是因人而异,在《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中,解释了因生物钟差异而存在的不同时间类型的人,天然存在适合早睡早起的云雀型和适合晚睡晚起的猫头鹰型。

02过度概括(以偏概全

一件事没做好,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次数学考试不理想,就觉得孩子数学很差。孩子一天没阅读,就觉得孩子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艾利斯甚至将这种思维看成一种法西斯主义。因为这是从部分,个例就完全否定一个人。因为成绩不好,就被认为是一个糟糕的孩子。因为写作业的时候擦了写,写了擦,就被认为是完美主义,强迫症。因为上课说话、走神,就被判定为多动症……成年人对孩子的“法西斯”数不胜数。

一位来找我咨询的妈妈,在孩子上一年级后非常焦虑,孩子放学想先弄点吃的,就很担心养不成回家就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孩子没按计划读书,就担心没阅读的习惯以后可怎么办。

我跟她说:“你要给自己一点时间,也要给孩子时间。你说得都对,要培养好的习惯,但你的眼光要放长远一点,一年级,二年级,而不是一天,两天。”

父母焦虑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把一天看成了孩子的一辈子。

03糟糕至极

一件不好的事发生,觉得整个世界都要崩溃了。文章开头的国人经典焦虑线,就是典型的糟糕至极思维。

有时候,看似很民主,很尊重孩子的举动,背后也是这种糟糕至极的信念。批评孩子之后彻夜难眠,第二天一定要郑重其事地跟孩子道歉,承认错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言行会对孩子造成决定性的影响,一句错话,一个巴掌,可能都会给孩子造成难以挽回的心理阴影。也许孩子早已不在意这件事了。

有个小姑娘,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说她就是别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妈妈对她也非常用心,然而她的妈妈却总能找出各种各样的“证据”证明自己还不够好,可能会毁掉“这么好的一个孩子。”

孩子某一天睡得晚了,马上开始担忧:才一年级就睡得这么晚,那再继续升上去可怎么办?如果睡不好,身体就会吃不消,脑子发育就要受影响,身体也会长不高,这样下去这个孩子就完了。

我跟她说:“担心是一种诅咒。

正是由于这些非理性信念,父母总是很焦虑,不得不批评、指责、纠正孩子以缓解自己的焦虑。一年级小朋友刚写字的时候,普遍会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写了擦,擦了写,明明只是两三个字,却可以写上两三个小时。(孩子写作业到底要不要陪?

面对这种情况,想不抓狂真的很难。父母疯狂地想让孩子快点,别浪费时间,因为他们又被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控制了,非理性信念在头脑当中几乎是一闪而过的,所以父母经常会意识不到自己头脑当中存在的这个推理过程:

1、绝对化:好学生就应该高效完成作业。

2、过度概括:以后都这样写作业,我真的是要疯了。

3、灾难化:你这样写字根本是在浪费时间,你这样睡不好觉,耽误第二天上课,你睡眠不足精神不好,就会听不进去,听不进去你就掌握不好,这样久而久之你成绩怎么能好得起来?

相应的理性思维可以是:

1、孩子是会变化的,现在这样,不代表以后都会这样,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2、入学需要适应,习惯需要培养。

3、孩子的发展有赖于日积月累的影响,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定型的,需要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父母总是日复一日地跟孩子念叨,孩子也会逐渐习得这些非理性信念。假如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错了,他们可能出现这些非理性信念:

1、绝对化:我应该每次都回答正确。

2、过度概括:聪明的孩子应该总能回答正确,而我回答错误肯定就是不够聪明。

3、灾难化:我回答错了,老师肯定不喜欢我了,同学们也会笑话我,太可怕了!

有了这些非理性思维的孩子会怎么样?他们会觉得太丢脸,以后再不举手发言了。

纠正自动化思维并不容易,需要在咨询室进行识别、澄清和辩论,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你会发现,观念变了,你看孩子的眼光就变了,孩子也会变了。

改变从现在开始

  家庭教育咨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