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失所爱,如何帮孩子应对丧失?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小米粒死了。

这是女儿前两天才给她的小兔子选好的名字,之前起过泡芙,团子,但叫得最多的,还是“我的小兔子”。

非常突然,周六还欢蹦乱跳的。出去玩的时候,把它放在小笼子里,吸管的位置比较低,它几乎是整个趴展了在喝水。儿子说,这叫五体投地喝水法。

周日晚上,老公告诉我兔子死了,他问我怎么跟女儿说。没成想我却哭得稀里哗啦,在厕所里泣不成声。老公用纸巾捂着我的嘴,避免我过度换气。

女儿隐约感觉有什么事情,她问我怎么了,我坐在马桶上哭得说不出话。过了一会儿,听她在卧室喊:“妈妈,我给你把被窝暖好了,你快来睡觉吧。”

我有点意外,向来是儿子帮我暖被窝,她只会来蹭“热度”。

女儿用软嫩的小胳膊搂着我:“妈妈,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吗?因为我今天说猫比妈妈重要吗?”

“不是你的原因。”

女儿关了灯,起身在黑夜中亲亲我:“妈妈,睡一觉就好了。”

我知道,更大的挑战,是怎么把这个消息告诉女儿。

“选择什么时候说,怎么说?

说了之后怎么回应孩子崩溃的情绪?

安慰孩子的时候,哪些话不能说?

孩子需要多久的恢复期?

……这些都是孩子遭遇丧失时,父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创伤研究领域的世界级顶尖专家,马蒂·霍洛维茨教授(Mardi Horowitz)把人类抚平心理创伤的过程划分为下列5个阶段:

· 痛哭(outcry)

· 麻木和抗拒(numbness and denial)

· 入侵式回忆(intrusive re-experiencing)

· 理解创伤(working through)

· 抚平创伤(completion)

这5个阶段不是固定不变的,顺序可能会因人而异。孩子的表现,基本都能在这些阶段中得到印证。

一,女儿放学后兴奋地要给同学看自己的小兔子,我第一次感觉跟她说出一句话是那么艰难:再也见不到你的小兔子了。

她愣了一下,马上否认:“不可能,它肯定是睡着了。”最后和家人确认过之后,她在小区嚎啕大哭,头发都哭湿了:小兔子现在连一岁生日都没有过呢。”【否认】

“我太讨厌我自己这么喜欢动物了,如果没有把小兔子买回家,小兔子也许还能多活一些。”【内疚】

女儿像个小婴儿一样倚靠在我怀里,撕心裂肺地哭声里满含懊悔,不舍。

晚上,女儿说:“妈妈,我觉得兔子的死和人的死是一样的。它就好像我们的一个家人。”【理解创伤】

第二天早晨起来依然忧伤,眼泪汪汪,不想去学校。我摸摸她的头,搂着她:“是不是想小兔子了?”【回忆】

女儿点点头,开始抽泣。我说:“我也想它,小兔子肯定希望你开开心心的,它的牙可是很白的,你也要把牙刷得白白的呀。”

女儿哽咽着用力点点头。

望着阳台上空空的笼子,女儿说:“我很想它可爱的样子,我怕我在学校里也不开心,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课。以前的难过总是很容易就扭转了,但这次很难。”【理解创伤】

处理创伤,是人生的必修课
01接受孩子的所有表现

中国古人很有智慧,古代父母的爱子“七不责”,其中一条就是“悲忧不责。” 

孩子可能失控、大哭,乱踢乱叫,这些表现也容易刺激同样身处创伤的你。或宣泄、或隔离,总之我们需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如果不是前一天晚上已经在老公面前充分表达了哀伤,我很可能会在小区里和女儿抱头痛哭。

面对亲人或宠物的丧失,孩子还可能否认,或无动于衷,这种麻木和抗拒其实是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所以不要对孩子看似无所谓的态度掉以轻心,这往往意味着创伤太大,他们一时还无法接受。

另外,不要让孩子经受过度情绪刺激。父母应适时帮助孩子刹车,女儿哭得要背过气的时候,我会赶紧让她喝水,用吸管杯来打断她过度的哭泣。女儿那句“睡一觉就好了”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02同理孩子的感受

孩子也会反思他们的行为,可能会产生懊悔、内疚、自责,这都是他们理解创伤的方式,不要急着去安慰他们,否认他们。更不要说:“一只兔子嘛,再给你买一只。

这些表面的安抚其实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和他们的创伤体验,这就好像急于去掩盖伤口,反而不利于伤情恢复。

我们需要在孩子哭泣、尖叫、发抖时,保持冷静,告诉他们:“我知道你很难过,很生气,很懊悔。”,哪怕只是搂着他们什么都不说,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一个人独自承受的恐惧和悲凉。

03情绪会反复,充分估计修复期

不要觉得孩子又难过起来,是自己的安抚失败,也不要将哀伤当作一个能够被了结的任务。童年期的悲伤,会在成年之后的经历中反复被激发,喜怒哀乐悲恐惊,原本就是人的正常情绪,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体验。

有些孩子特别渴求谈论自己的情绪并了解其由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控制内在的心理风暴,父母可以和孩子正面讨论这些问题,并聊聊自己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

04不要回避、封闭记忆

有时候,因为父母自己还没有处理好哀伤,会刻意回避和创伤有关的所有内容。比如不告诉孩子亲人离世的消息,不许孩子提出轨的配偶……

也不要因为担心孩子接受不了,就隐瞒、欺骗孩子,这最后会让事情更难收场。曾经有一位丈夫出意外死亡的妈妈,咨询我要不要告诉孩子这个消息,我告诉她:“要”。

刻意压制负面感觉,反而会提升它们出现的概率,这就是“回跳效应”(rebound effect),也是霍洛维茨所说的第三个阶段:“入侵式回忆”。

当女儿难过,我们会一起回忆小兔子的画面:每次我们回家,它就噌的一下站起来,两条后腿立着,有时候太激动了,会因幅度太大保持不了平衡,向后仰着一屁股坐在地上。女儿抱着它,它会把双脚搭在女儿的肩头,用它毛茸茸的胡须和粉嫩的小鼻子,这闻闻,那嗅嗅,凑到女儿的嘴边,仿佛想要亲亲它的小主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