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控感出自人的本能需要,能够控制周围的环境,意味着安全。让别人乖乖听自己的,还能满足人的自恋。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权威和实力发号施令,“人微言轻”的人,就发展出了另一种武器——唠叨。 爱唠叨的人,他们选择唠叨的对象,往往是比他们自身还弱小的人。夫妻之间,被忽视、较弱势的一方,会将注意力转向子女,向孩子表达那些无处排解的情绪和无法表达的言语。因为只有这样,他们说出的话才有可能被听到,他们的存在感才能够被确认。 有次带娃们去滑草的,听见一位外婆一个劲儿的问小外孙:“到底要不要滑啊,要不要滑,要不要滑……” 猛然间感受到这种唠叨的动力学意义:我的声音总是没有人听见。 自身的无力感,潜意识里对自己说话的分量不自信,担心说了孩子也不听,所以就无意识地反复地说,以量取胜。 但越是反复说,说话反而越没有分量。这是“人狠话不多”的反面典型。正如托马斯·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一书中所言: “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心理学常识,同时也是一个悖论:当你放弃使用权力去控制年轻一代时,你对他们将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反之亦然:当你尝试更多地去控制他人时,你对他们的影响力也将减弱。” 你第一反应肯定会觉得:“不对吧,唠叨明明是破坏关系啊。遇到唠叨的人,我们恨不得自己有多远滚多远,怎么还会是维系关系的纽带呢?” 当你想一人的时候,通常会怎么做?给ta打个电话,发个信息,或者直接跑去见ta,总之,我们会想方设法在两个人之间传递点什么。 唠叨也有这样的初衷,希望时刻和对方保持连接,只是由于彼此现实的差异,不得已将这种沟通的意愿变成了无效的对话而已。 比如父母和已经成年的孩子,如果对孩子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都难以产生共鸣,常常挂在嘴边的,就只能是:“早点儿睡,多喝水……”之类的唠叨。 ![]() 一旦这点唠叨都没了,语言的纽带断了,父母就很容易陷入分离焦虑。 法国精神分析大师比昂说,有效沟通无非三种:表达爱,表达恨,增进了解。 中国的亲人间,不善于表达爱,也不敢于表达恨,增进了解更难得。于是,唠叨,就成了一个最常见的选择。 又听到父母唠叨的时候,你知道,这是他们想靠近你。 ![]() 唠叨之所以让人厌烦,最核心的原因倒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内容。如果一个人天天把夸你,爱你挂在嘴边,多半大家还是非常受用的。 但唠叨往往都包含着负能量,家长总是唠叨孩子的缺点,这就是不停地将孩子禁锢在一种“我很差”的感觉中。 “看看你的字,你就不能写好一点”,“见人要打招呼,不然没人喜欢的”,“要学会分享呀”,“你什么时候能自觉一点?”,“作业做完了吗?”“你动作就不能快一点,早点睡觉呀。”…… 每一句唠叨都根源于父母心中最核心的那个深层焦虑,对生存的焦虑,对关系的焦虑,对健康的焦虑。 唠叨在将自己的这些焦虑传递出去的同时,还有一个不易觉察的功能,就是缓解每一个人最根本的焦虑——死亡焦虑。一直不停地说,就是体验自己还活着的方式。就好像有些人很难入睡,大脑总是停不下来,这也是一种抵御死亡焦虑的手段。 焦虑虽然不可避免,但意识到唠叨是自己缓解焦虑的方式之后,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用更有建设性、让彼此更愉快地方式来替换唠叨。比如将挑刺换为找优点,这个需要练习,刚开始很难,但绝对有效。 妈妈为什么看见孩子就忍不住唠叨?研究发现,大脑中掌管警觉和负面信息的杏仁核活动,会让妈妈不自觉地担忧,妈妈的脑岛尤其容易感知到孩子痛苦的负面情绪,所以她们会更焦虑。 这些功能都是为了更加警觉、保护照顾自己的孩子,而唠叨和胡思乱想,则是这些大脑活动的副作用。 另外,随着年龄增加,体内催产素越来越少的时候,人容易变得烦躁、琐屑,对细小的变化产生激烈的反应。原本随和的妈妈也有可能变得没那么包容,对家人,特别是孩子,横挑鼻子竖挑眼,如果不说就会浑身难受。 父母都知道孩子不爱听父母唠叨,却总是忍不住。你唠叨吗?如果是,你的唠叨来源于以上何种原因呢? 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常常是因为没有看见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陷入一种强迫性重复,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会越来越感觉到“唠叨”对亲子关系的杀伤力,原来还算乖巧听话的孩子,也会变得很不耐烦。因此,管住自己的嘴,让说话变得更有分量和效果,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