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回应孩子对我们的不满,是亲子关系好坏的关键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春暖花开,最适合放风。娃们也开始接二连三的春游、学农。

早晨起来给女儿做海苔卷,一早跑出去买了肉松和火腿,胡萝卜、黄瓜切成细丝,正一个个仔细地铺料,打卷,包装,儿子从身后进了厨房:“为什么昨天什么都没有给我做,全是从外面买的东西。”

不得不说,一碗水真的很难端平。

且不说那些赤裸裸的偏心,就是想公平对待所有孩子的父母,也难免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区别对待。

闺蜜有俩儿子,家里东西被搞坏的时候,老公的反应总是这样的:“谁又把这搞坏了,是不是你!***(老大的名字)”,这时候老二悠悠地出来接盘,爸爸马上就像换了张脸似的:“啊呀,是你呀~”

我倒是从来不追求公平,没必要给一个买了什么,给另一个一定也要来个同款,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对待他们的方式自然也可以不同。

但假如一个孩子已经产生了不平衡的感觉,比如像今天这样,儿子看到我和姥爷那么用心地给妹妹准备春游的食物,自己昨天却只有外面买的零食,一向大度随和的他,也不舒服了。

怎么办呢?

通常父母听到孩子表达对自己的不满,会有三种反应:

1、生气

我对你好的时候你咋不说!

2、否认

没有啊,妈妈对你也很好啊。

3、反驳

以前不是也给你做过嘛。给你买零食的钱花得更多呀。

这三种反应为什么应该避免?

因为它们的本质都一样,全是听到孩子不满之后的防御反应。

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面对来自他人的指责,否定,一个人就很容易将外界的信息过度解读为对自己的攻击,习惯性地解释和推卸责任。

生气、否认、反驳等行为的目的在于保护自我,这些反应就像一个坚固的盾牌,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将对方生硬地隔离在外。

当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负面感受时,父母的生气、否认、反驳,对孩子的教导,都是在告诉孩子一件事: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你更不应该对爸爸妈妈说这样的话。

总之,你不对。

其实这些时刻,才是检验和培育高质量亲子关系的良机。平时开开心心,你好我好大家好,各家的幸福都是相通的。高兴谁不会,能有多少技术含量?

是否能够恰当处理冲突和不愉快的时刻,才是能否建立亲子间真实、深刻情感连接的关键点。

一、接收

接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我们对孩子不恰当的揣测和评判,也就避免了我们因自己的理解而生发的各种负面情绪。

暂且不必强求全然接受,先做到接收孩子表达的信息,不生气、不否认、不反驳。

允许孩子表达他们真实的体验,因为感受没有对错,孩子有这样的感受并没有错,也并不代表你有什么错。

二、反应

顺畅的沟通,不仅要准确地理解孩子所要表达的内容,更要恰当地理解他们表达中的情感,我们可以将他们言行中蕴藏的情绪、情感反馈给他们,以此来确认我们对孩子的理解是不是准确。

这种做法来源于一种重要的咨询技术——情感反应。这样做会增强孩子对自己情绪的理解,鼓励他们处理这些重要的感受,而不是回避否认。

通常孩子会想要避免深入自己的情感,趋利避害的本能使得我们天然想要回避伤心、绝望、生气和焦虑等这些强烈的痛苦。

所以尽管儿子表达了他的不满:“为什么昨天什么都没有给我做,全是从外面买的东西。”但他其实并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你觉得不平衡了。”“你觉得有点难过了。”

当我们用情感反应说出孩子可能正在经历的感受,会帮助他们更轻松地消解这些消极的情绪。

三、改变

如果用前面错误的反应方式,生气、否认、反驳,孩子的情绪不仅没被理解,这份感受还要被否认、被压制,甚至被攻击。

我们只需要跟孩子说出他们内心的期望,告诉他们我们愿意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对孩子而言就是最好的回应:

“昨天确实没有做好准备,下次你去春游也给你做。”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在为他的治疗理念作阐释时,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宛若一个在黑洞里走了很久的人,不断叩着石壁,问道:'外面有人吗?’他终于听到了,外面有人说:'我在这!’

事实上我们每一次与他人的互动,都是置身于这样一个黑洞当中,他人的内心对我们而言就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黑洞。

我们其实并不清楚,当我们说出一句话,做出一个行为的时候,对方会如何回应。

不被看见,不被理解的感受,仿佛外面空无一人。被责难,被攻击的时候,就好像外面不仅一片漆黑,还有石头扔进来。

历尽千帆,我们才知道这个故事为什么如此感人。在关系中,得到那一句简单的“我在”,太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