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件事,比考试100分重要得多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早晨在办公室,一个学生进来:“张老师让我来拿个东西。”
“你找我吗?”
“对”。
我真的在同一张脸上,同时看到了斩钉截铁和一脸茫然。
所以我没有问他找我有什么事,而是跟他又确认了一下:“你找哪位老师?”
“**老师。”
“哦,我不是。”

先搞清你面前的是谁,什么人,确认了对的人之后,再去讲你们之间有什么事。

这是一岁孩子都明白的常识,他们困了累了绝不会去找爹,想疯来胡来的时候,也绝不会去找娘。

怎么上了大学还搞不清?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跟思维能力,甚至智力水平有关。不是那么回事儿,人际互动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常常和学习、思考能力并不一致。

这个同学之所以会在既不认识我,也不知道我到底姓什么的情况下,就迅速对我那个“你找我吗?”的问题回答“对”,不是因为他傻,是因为我在他眼里根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符号,一个叫“老师”的符号。

将任何人简化为一个符号,有认知上的便利性。就好像进了市府大楼,见了2/3以上的人都可以叫“处长”。

可一旦需要面对面交流,前面连个姓都没有的称呼,是不是太大意了,连找谁都搞不清,还能指望把事情办好?

做事之前需先做人,识人。所谓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是宫二口中习武之人的三个阶段,也是咨询师发展的三个阶段,更是每个人成长过程的三级跳。

眼中有人,心中有人,比只看见事,比如考试100分,更重要。为什么?

在一个名为《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的TED演讲里,演讲者Simon Sinek用一个简单的模型阐释了伟大、成功领导者与普通人的重大区别。

他说,普通人的思考、行动、交流,通常都是由外向内的:

大部分普通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what),其中只有部分人知道怎么做(how),而只有极少数人会问为什么做(why)。

而那些成功的企业和领导人,无论他们的规模大小、所在领域,他们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都是从里向外的:

先问why(为什么),然后根据这个目的去想how(怎么做),最后落实到行动上成为what(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

我发现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黄金圆环”,其实还有一个更核心的版本。

大部分普通人只看要做什么事儿(what),其中只有部分人先看见他人,知道自己是在和什么人做事(who),只有极少数人会始终清楚自己是谁(I)

杨天真最近出了一本破解自己沟通秘籍的新书《把自己当回事儿》,作为金牌经纪人、PLUSMALL大码女装品牌主理人,《奇葩说》中slay全场的boss,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网红,这位似乎做什么都能成的小姐姐,想分享给大家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儿就是:读懂自己,处理好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

普通人行动的路径是从外到内,眼睛里首先看到的是自己要做什么,要达成什么目标,实现什么目的(what),很少看到他人(who),看懂自己(I)。

这就是典型的,以色列哲学家、思想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提出的“我与它”的关系。

在马丁·布伯《我与你》这本书中,他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它”。

这两种关系的意思是,当我把你看作是实现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关系就是“我与它”;当我放下了对你的期待和评判,与你的本真相遇,这时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容易把事情做成的人,并不是那些眼里只盯着事情的人。

相反,那种只“见事儿,不见人”的人,会让别人觉得自己根本不存在,只是被他们使用的工具。没有人喜欢这种感觉,怎么还会愿意交流、合作呢?

所以有经验的营销人员,都不会一见面就开门见山聊生意,而是聊八卦、聊哪里好吃好玩,聊家里的吸金神兽……

是他们心里没有目的吗?肯定不是,他们只是懂得先走进面前的这个人而已。即使生意没做成也没关系,买卖不成仁义在,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情分。

人不会因为被利用而愤怒,而是对方在利用你的时候,甚至都没有把你当个人,他们没兴趣了解你,没时间倾听你,你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数字,一个目标,一个被物化了的符号。

是因为这些人没礼貌,人品差吗?未必,其实根源还在关系。

习惯于将人物化,只见利益不见人,因为他们自身也是被物化的牺牲品。

他们的心,不曾或不敢再向他人打开。

他们也许是不听话就不被喜欢的孩子,成绩不好就没有价值的学生,一个可能因为没法支持弟弟,就被家族遗忘、甚至嫌弃的姐姐,这也许就是她们不惜与爱人冲突也要成为扶弟魔的原因……

这些背负着众多要求成长起来的人,习惯了将人看成实现目的的手段。

当一个孩子哭闹的时候被威胁“不要你啦”,成绩不好的时候被羞辱,不听话就被嫌弃,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不敢向外界敞开。

和女儿聊天的时候,我很惊讶她对自己学校的校长、年级组长、各科老师的名字搞得一清二楚。我跟她说:“妈妈整个大学都不知道自己的校长是谁。

我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她说校长讲话前有人介绍,还有的老师虽然别人都叫他某某老师,并没有介绍姓名,但她注意到了老师位置上的姓名牌(台签),就记住了。儿子也是,对有过交集的别班同学,他总能叫出他们的名字。

这是孩子记性好吗?关系不大。因为客观上来说,别人名字顶多四五个字,一般两三个字,算不上多重的记忆负担。

记不住别人的名字,有更深层的心理含义。这意味着,你排斥别人的信息进入你的身体(大脑),一个人的保护壳越厚,对外越封闭,就越有可能记不住别人的名字。孩子的心是打开的,所以他们很自然就做到了。

每一个出生的婴儿都是封闭的,他们需要在成人善意的陪伴下,渐渐克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一点点打开自己的心,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