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老母亲相约去打架,哦不,打拳,一来是为了防身打老公,二来是为了锻炼灵活性,感觉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不过昨天和女儿斗嘴的时候,我脱口而出:“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要去练拳击吗,就是为了打你。” 哈哈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都能感觉到全身毛孔的舒畅。 我是坚决反对打孩子的,儿子前两年还回来跟我说:“妈妈,我们班同学都挨过打,就我没挨过。”言语中似乎透露着深深的遗憾。 现在为什么还要练拳击打孩子了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翅膀硬了。 打孩子我反对,但看看现在女儿那阵势,我们分明就是在互殴啊。我打她一下,她打我一下,公平合理,谁也不吃亏,谁也别占便宜。 ![]() 儿子在旁边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妈妈,要帮忙吧。” 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来,这俩人平时也没少打,不要以为相敬如宾才是亲密关系的理想模式。 No,吵吵打打更健康,强身健体,心情舒畅。为什么? 1. 攻击性是人的本能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将人的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温尼科特则更清晰地指明了两者的联系,他说攻击性是天然的活力。 婴儿吃奶就可以看作是最初展现的对妈妈的攻击,这点很好理解,因为婴儿常会在吃奶时咬妈妈。孩子在受挫生气的时候,也可能会打人、咬人,这些都是天然攻击性存在的证据。 但攻击性能不能转换为温尼科特口中的活力,关键就看环境的容纳力了。 如果被攻击的妈妈既没有表现出愤怒,也没有表现出伤痛,孩子就不会对攻击本能产生恐惧和内疚,他们知道自己不会真的“杀死”妈妈,也不会被妈妈报复,他们的内心就是安全的。 ![]() 2.如何将攻击性转化为生命力 但通常人们都会将攻击性当作不好的东西,产生恐惧或回避。 我一个好朋友,在讲起别人的时候,总爱先说一句:“人是个好人”,我说:“咋,攻击别人的时候先包装一下啊?” 因为潜意识里怕自己伤着别人,这显然高估了自己的破坏力,也低估了别人的承受力。 攻击性的发展需要两个阶段: 先是“我”太弱小,因此当孩子表现出他们的攻击本能时,我们要容纳这种攻击。 被孩子咬之后,正确的做法是轻轻地推开他,告诉他这样我会疼。而生气地痛打孩子,或者拒绝再喂奶,会让孩子产生自己做了太可怕的事儿的恐惧,或者害怕被惩罚,而处于一种蜷缩的状态,这样他们的活力就被抑制了。 接着“我”强大了,像我女儿这样已经有力量反击的时候,我跟她的互殴其实是在告诉她一件事:“来啊,妈妈没那么弱,能受得住你的攻击,放心吧。” 当既不担心自己会被惩罚,又不担心会伤害所爱的人时,攻击性就完整地转变成了生命力。呈现在面前的,就是一个既有爱,又活力四射的孩子。 ![]() 3. 顺畅表达才能建立深入的关系 这样的“互殴”会破坏关系吗? 有次我问女儿:“刚才和妈妈打架有什么感觉?” 女儿说:“很兴奋,爆裂开心,想着怎么还击。” 可以说,是女儿教会了我既释放攻击性,又能保持亲密。每次我们互殴之后,她都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妈妈,妈妈……”,她用饱满的热情和爱融化了我。 在没孩子之前,如果我跟别人发生了冲突,会很久不理对方。这就是无法达成攻击和亲密共存的状态,一吵架就想离婚的夫妻也是如此。 原本攻击和爱就是关系中共同的要素,仿佛光明与阴影。正如鲁米诗中:黑暗就是你的蜡烛。 一个完全没有攻击性的人,通常也是极度孤独,没有朋友的。我有个小个案,很听话守规矩,从不会和别的孩子冲突,却没有一个好朋友。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唤起孩子身上的野性,攻击力。 还有一个很怕鬼,怕虫子的小个案,内心有很深的死亡焦虑,也同样缺少朋友,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孩子不敢释放自己的攻击力,只能将自己的敌意、攻击投射给外界,表现出来就是怕这怕那。 攻击性、恨意、敌意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否认和粉饰而消失,相反,这些未被释放的情感能量会一直在,在某个时刻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让周围人感觉恐怖且莫名其妙,不知道他们为何会为眼前的事发那么大的火。 亦或者,这些能量会转变为自我攻击,这也是精神分析对抑郁症的一个解释。 举个不雅,却很相符的例子,积压在身体里的怒气和恨意,可以被理解为关系中的垃圾,这是相处的正常产物,就好像只要活着就不可能不产生垃圾,只要进食,就不可能不产生粪便一样。 及时排解,要比那些压抑在心中的愤怒和敌意好得多。这样才能维护健康,不管是身体的,还是关系的。 亲子关系就是学习驯化攻击性的道场,在这里学会让攻击和亲密和谐并存的人,能够应对一切社会关系。 ![]() 扫码|备注年龄 无法加入请联系管理员:vivilan03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