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点快点”,催出来的3个危害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首先声明,我不想辩论,并不是来劝说大家不要催孩子的。因为无论说什么,爹娘们总会吐出一大堆槽点,证明孩子不催不行。

也是,我修炼了十多年,有时候还是会在出门的时候喊一嗓子:快点!

“快点快点”似乎已经成了当代人的紧箍咒,大家活得更久了,条件更好了,但无一例外地却活得更累了。

不止是工作,家庭中要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打卡、签字、陪作业,阅读、锻炼、兴趣班,再加上在娃们此起彼伏的呼喊中穿梭……一个晚上就这么过去了。

难怪爹娘们总想让孩子快点,再快一点,原来这是在给自己续命呐!每一声催促里,都隐藏着我们求长生的夙愿啊。

所以,没谁敢拦着父母们长生的步伐,我只讲讲“快点、快点”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1. 对孩子思维的干扰

儿子刚上学时,那时候我自己对计算认识不充分,觉得那有啥难的,快点算出答案不就完了。

结果到了四五年级,发现错误几乎全部都出在计算上,而且都是看上去极其弱智的错误。

后来通过学习我才找到了这些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刚开始的时候,位值、对位拆分这些概念理解不深入,没有充分拆解递等式来理解计算的逻辑,盲目追求速度,结果形成了错误的条件反射。
末尾的7,其实是16-9得到的,这就是对位时出现了错误的联想,所以混淆了十位和个位的计算。

欲速则不达,这点在数学计算中算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刚开始的计算训练,要点在于“慢”,将个位、十位这些位值拆解,对位清楚,比如:

15+26=10+20+5+6=30+10+1=41

在不断重复正确思考路径的基础上,慢慢合并步骤,进而提高速度。也就是说先求准确,再提速度。

一开始计算就催促孩子快快快,会让他们紧张,无法耐心地去理解运算的逻辑,很多是通过大量刷题记住了答案,而不是真正的理解了。如果仔细分析,发现孩子常在某些特定的数字上算错,很可能就是记忆偏差造成的。

学习运算时启动的大脑区域,与熟练计算时并不相同,一个是逻辑,一个是直觉联想。

就好像我们刚学开车的时候,有经验的教练总会让你慢点慢点。健身时,应该先把动作做准确,而不是盲目求快,求狠,否则很容易把肌肉练坏,甚至受伤。


2. 学习动力还是阻力?

关于提前学、抢跑的讨论很多,有些人觉得“享受领跑的乐趣”能让孩子在被鸡中自鸡,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律。也有人觉得这样的自信不过是过度依赖外部激励的假自信,一旦没有立竿见影的收获,学习的动力瞬间溃散。

催促、抢跑、提前学,效果到底怎么样?

的确,我们在身边能看到因抢跑而鹤立鸡群的孩子,幼儿园学小学的内容,二年级学四年级,五年级学完初中,但这些孩子以后怎么样?谁也不能等看到了结果再来决定自己要怎么养孩子,更何况,即使人家的经验成功了,就意味着一定能在自己孩子这里复制吗?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霍特,在《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中提出了学习的三个动力:好奇心、理解表达、证明自己。

好奇心是推动人类探索世界的本能,但在“快一点学会”的行动纲领下,留给孩子好奇的时间真的不多了,有多少父母能容忍孩子像梵高小时候一样,花几个小时闲逛。

就像段子里说的:

牛顿投胎到你家也没有用,因为只要牛顿在树下刚刚躺下,你就会说,赶紧练琴去,根本等不到苹果掉下来;

如果瓦特看水的蒸汽特别好玩,你去玩的话你妈就会说离水壶远一点,小心被烫死;

阿基米德刚刚在浴缸躺下来,就听到妈妈说洗个澡还磨磨蹭蹭,还弄的到处都是;

当达芬奇画了几天的鸡蛋就听到妈妈讲你整天就知道画鸡蛋能画出什么名堂。

孩子那些启动大脑暗能量、创造力的“发呆”,多半会被当作浪费时间,然后塞给他们要读的书,要做的题,要练的琴。

为了能让孩子尽快展现出学习效果,有多少辅导班敢花时间耐心引导、启发孩子,一个月不出效果,估计就有家长要去砸场子了。在这些训练营,谈什么自由表达和理解

结果导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短期内拔高测试成绩,给出的答案越接近标准,就越容易得高分。但很容易让孩子失去探索的耐心:“哎呀,妈妈,不要这么麻烦,直接告诉我答案不就行了。”

“想要快点教会孩子”的心态没耐心听孩子天马行空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只需要记住结论就可以了。孩子也许得了高分很开心,但这并不是学习和思考本身带来的快乐,很难持久。

现代人的空虚,多是因这些短暂的即时满足,爽感来得快,去得也快。看一个段子,刷一段视频,连看电影都只选几分钟的快速解读版了。

有天我们玩了一个游戏,先是女儿给我讲故事,然后由我复述给爸爸,最后由爸爸来讲他的体会。比如《亡羊补牢》,爸爸说他明白的道理是“安全是底线”,女儿说不对,道理应该是做错了事情只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爸爸说:“有些事情是没有改正机会的。如果一个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被撞死了,他还有机会改正吗?

没有。

“对于那只被狼叼走的小羊,它还有机会吗?

女儿像被这个突然转换的视角触动了,有点伤感地说:“是啊,小羊没机会了。

这种看似和考试没什么关系的闲聊比背诵费时,一时半会儿也没什么用,却能让孩子体验到对学习的主动权和掌控感,感受到自己头脑带来的乐趣。

总在背诵、识记而不加自己的思考,会让人变得死气沉沉。生自己的想法、体验、创意,才是生命源源不断的动力

3. 催促的本质是控制

《不要被父母控制的人生》中,作者说:“慢慢来,不要着急,这样能够防止情感控制。”

花有花的韵律,树有树的节奏。我们只能为它们提供养份,却不能掌控它们的生长。

在不了解思维发展、成长等规律的时候,只以我们的期望、节奏要求孩子,是不是像极了揠苗助长里的农夫?

不紧不慢,不佛不鸡,既不浪费孩子发展的良机,也不急于求成“催”毁了孩子是个大学问。

我确信的一点是,没有什么一劳永逸,放之四海皆准的金科玉律,不断学习、顺应规律、长期主义是孩子更需要的养料。

欢迎加入亲子交流群

扫码|备注年龄

无法加入请联系管理员:vivilan03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