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比痛骂老师出题“劝生”不讲武德,孩子更需要父母这样做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说实话,昨天看到这张图,我也笑出了鹅叫。

单从出题角度看,有背景导入,有任务情境做示范,绝对符合考试出题标准,可以说很细致,很清晰了。

但就是任务三中的那句“向父母表达自己期待再拥有一个弟弟或妹妹的愿望并进行劝说。”瞬间激起千层浪。

原因是看完这个作文题目,很多小伙伴瞬间就浑身不舒服了:“你可以响应号召,但没必要拿学生开刀,这劝生的吃相也太难看了吧,简直不讲武德!”
文字截图于格十三公众号《劝生二胎三胎,有些人已经开始不讲武德了》

区区一道题目而已,有必要这么群情激奋吗?格十三毫不客气地劝老师早点儿退休,别出来祸害下一代。吐槽老师利用孩子来衬托自己那无处安放的“政治正确”。

怎么,孩子就不能参与社会热点讨论了?在头脑当中思考这个问题就上升到对孩子PUA的程度了?

这被害妄想症是不是太严重了,出口就爬上道德至高点,说什么“拿孩子当工具人”,请问到底是谁在上纲上线,“政治正确”?

怎么就拿孩子当工具人了?以一个热点问题作为选题展开劝说练习怎么就不可以了?做一道题就担心孩子被PUA了,这是把孩子当废人了吧,孩子没你想的那么弱鸡。

也太小瞧我们祖国的未来了,现在的孩子是你想劝,想劝就能劝的么?你劝他们别玩游戏,好好学习试试。

中年老父母每天老和尚念经一样在耳边唠叨都未必能撼动孩子分毫,这一道题就能有那么大威力?笑话。

事实上,女儿早都表达过了:“偏老大爱老小,夹在中间的受气包,再来一个我地位不保,不同意!”

儿子的意见更是深藏不露,出台三的那天我问他:“哎,那爸爸妈妈要不要再生一个啊?”“看你心情。”言下之意养孩子啥体验,你俩自己心里还没点数吗?

学校要真是出了这样的题目,我一定搬上小板凳好好听儿子女儿劝一劝,看他们能劝出什么花来。

没准还会为他们支上两招:“你看,要从对对方有利的角度劝,别老说自己的愿望。要学会逆向思维,想想对方会怎么反驳你们。”

正好还可以趁此机会好好跟他们聊聊大局观,要不是学校出这题,孩子们还不一定有兴趣听呢。

大众普遍会将人口增长趋势放缓跟三政策联系在一起,感觉国家是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之后发现人不够了,马上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政策。这也难怪,因为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紧接着5月31日,就公布开始实行三孩政策。

其实早在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就提出,计划生育只是阶段性的政策,会在实施的四十年后有重大调整。从1980到2021,这规划落实很精准了。

有研究人口问题多年的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实行三孩政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在粮食问题和能源问题上有了突破口,可以大大缓解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

比如荒漠治理,海水稻突破。海水稻技术可以让至少3亿亩盐碱地变成高产粮田,等于中国凭空多出了1/6的耕地。而且,因为盐碱地里很少有病虫害,海水稻是天然的绿色有机作物,基本不需要化肥农药。

除此之外,中国“能源大三角”的产业布局,光伏能源可贡献70%的全球产能量,这都是人口政策得以出台的现实依据。

你看,这么多知识点可以跟孩子分享,这么多论据可以和孩子讨论,相比痛骂老师出题不讲武德,告诉孩子你被老师PUA了,你觉得哪种做法对孩子更有好处?作为父母,你会选择哪种做法?

更何况,哪怕被劝生,您也可以不生啊,肚子是自己的,床也是自己的。

要真是那么心智健全,意志坚定,会因为别人提几次建议就破口大骂吗?为什么连听别人的建议都觉得浑身不舒服了?您当然可以不同意,尽管拒绝好了呀。您有拒绝的权利,甚至有“呸”回去的权利,但人家同样有表达的权利呀。

这就好像不喜欢一个人,但人家说一句“我爱你”都成了冒犯,成了罪过吗?丑如卡西莫多,也有表达爱的权利。

我以前也写过,孩子总想买买买怎么办,原理是一样的。孩子有提要求的权利,我们也有拒绝的权利,我们可以拒绝孩子的要求,但不要否定他们的心愿。

向孩子示范包容的态度,思辨的深度,以及区分头脑和现实的能力,不要人家说两句话,就觉得自己已经被迫害了似的。这种动不动就觉得自己被冒犯了,被PUA的论调对孩子没什么好处,容易让他们高估环境中的敌意。

要区分哪些是对孩子实实在在的危害,哪些是我们臆想出来的危害,哪些是明明可以为教育所用,却被妖魔化出来的危害。

激动地痛骂,极尽所能的讽刺,图一时口舌之快也没什么不可,只是别忘了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也陷入了非黑即白的偏执思维,是不是做出了超出必要的过度反应,是不是做了真正对孩子发展有利的事情。

我们是在保护孩子,还是在脆弱化地想象孩子?那些看起来想要保护孩子的呐喊,也许只是成长路上的噪音。孩子是人,有资格融入真实的生活,而不是活在父母的包围圈里。

任何组织和个人,快速成长的方式都是投入真实的生活。这不仅不应是一道被全网攻击的考题,反而是一道紧追时事热点,将孩子引入真实生活的好题。全网讨伐老师的做法,难道是要把老师重新逼回循规蹈矩,脱离现实的死角?这真的是父母希望看到的吗?

总结一下:
1、突破自己思维的墙。
2、区分思想实验和现实遭遇
3、孩子示范包容的态度,思辨的深度。
4、捍卫自己拒绝的权利,也尊重别人表达的权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