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看书,不听课,一招大幅提高你养孩子的段位——父母必备技能03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上当然也没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哪怕是同一对爹娘,也可能生产出脾气秉性截然相反的孩子。

所以养孩子的最高段位是——随机应变。想要具备这个功力,除了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经典理论这些入门基本功,没个十年八年的实战史,是很难练出一身好本事应付这些活泼可爱千奇百怪的神兽的。

但有一招,可以说是现学现用,立竿见影,投入少,回报大。这一招,就是提问。苏格拉底说:“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向别人提问。”来,赶紧修炼一下你作为人类最高级的智慧。

做父母,重要的不是会说,而是会问。

怎么问,可以更懂孩子?

上着班接到老师电话:“你娃在学校又打人了!”是不是恨不得当场拉过来踹两脚?但解气是解气了,问题还是没解决。

曾经有位妈妈很为此事苦恼,幼儿园老师三天两头告状,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孩子这毛病就是改不了。

这其实是家长处理很多问题时的通病,就是太急于去做点什么,好让孩子快点改变。但在没搞懂状况的情况下,父母采取的措施很可能反而加重了孩子的问题。就像这种情况,孩子在学校打人,父母回家打孩子,最后的结果是孩子更喜欢打人。

我让这位妈妈先耐心问问孩子。注意,这时候我们不是开口直接问:“你为什么在学校打人?”这等于是直接给行为做了判断,不利于了解更多隐蔽信息。

要以开放的问题,尽量客观地陈述行为:“妈妈听老师说,你在学校用笔碰到了其他小朋友,妈妈想知道,你这样做是想干什么?”

结果发现,这小男生迷恋超级英雄,他说自己是美国队长,用笔戳别人是想测试他们的皮够不够厚,是否可以做自己的队员。

看,这时候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和孩子找到一个寻找“队员”的更合适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跟孩子说:“你这样做队员会受伤,你有责任好好保护你的队员。是不是可以掰掰手腕,或者一起在纸上设计出厉害的武器?”

攻击行为,就被转化为了与其他小伙伴的互动。

怎么问,沟通更顺畅?

提问表明了一种先了解,而不是直接下判断的态度。一回家看见妹妹在哭,“是不是你欺负妹妹了?”看见花瓶碎渣在地上,“是不是你把花瓶打碎了?”被老师告状,“是不是上课的时候根本就没听?!”

这些先入为主的问题,源自典型的立场性思维,父母已经预先下了判断,根本没给孩子回应的机会,说这些话是为了指责,为了训斥,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我早就知道了,我说的肯定没错。

很少有人能在这样的质问中平心静气地回应,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给你听。对孩子来说,“反正你已经开骂了,我还说啥?”再解释可能又会被当成顶嘴,狡辩,找借口。久而久之,孩子会越来越不想和你交流。

有个妈妈咨询,孩子不愿意和自己说话,“是不是妈妈每次总是问你考试怎么样,你害怕了?”孩子点点头。是啊,没有人喜欢被审讯的感觉。

想让孩子更愿意跟自己沟通,交流的过程更愉快,我们可以用更开放的提问代替上述质问、指责,“我想听你跟我讲讲事情的经过。”“地上是怎么回事?”“这次作业错误很多,你觉得原因有哪些?”……

“怎么这么小气?一口蛋糕都不肯给妹妹。””小朋友玩下你的玩具怎么啦,不爱分享没人愿意跟你玩!“,将这些随口就来的指责变成:“要怎么样,你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呢?”

有位在咨询中学会这种方法的妈妈,惊喜地发现小女儿也掌握了这样的沟通方式,妈妈想喝她的牛奶,她奶声奶气地跟妈妈讲:“妈妈,你给我五个理由。”

不要把对孩子提要求当成理所当然,让孩子感觉妈妈想要,就必须给,不然妈妈就会批评自己。否则,孩子日后很可能也学会了这样的蛮横和指责。

怎么问,问题更容易解决?

《提问的艺术》中的第一步,就是要从问句开始,而不是用阐述或者命令。拿到孩子糟糕的作文,不是马上就一通狂批,指出所有问题,然后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写,怎么写,这样通常效果甚微。

因为我们的大脑会在面对攻击时启动自我保护,拒绝接受信息。这时孩子依然处于被动状态,用农民形容倔驴的话来说就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

开放式的提问能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进入一种应该自己解决问题的状态。儿子最近的一篇小练笔“拔河”,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像是千篇一律的城市规划,到哪里都觉得似曾相识,每句话都觉得在哪里见过。

我问他:“这是你能写得最好了吗?“呃,不是。”“那你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没什么特色和新奇的,比较平淡。”“这篇小练笔重点要练习的是什么?”“点面结合。”后来老师给出的反馈,确实是没有做到点、面结合。

这是你能做到的最好了吗?”包含着鼓励、信任,传达出对孩子的期待,甚至可能激起一些斗志——“我当然能做得更好。”

当孩子笼统地甩出一句:”我不会“的时候,不要马上想着怎么去解答那些问题毕竟可能我也不会,让他们详细说说他们思考到了哪一步,卡在了哪里,需要什么帮助?很多时候,只是提这些问题,孩子自己就恍然大悟了。教育的本质目标,是要学会自我学习。

怎么问,有助培养好习惯?

“你需要多久完成作业?”
“不知道,写着再看吧。”
“一个小时?”
“不够吧。”
“一个半小时?”
“差不多。”
“那现在开始计时吧。”
“你还要玩多长时间游戏?”
“马上。”
马上是多长时间?1分钟?2分钟?”
“3分钟。”
“那现在开始计时吧。”

培养良好习惯其实就是建立有效的条件反射,这依赖于刺激和反馈之间准确的连接。提问越具体,越精确,越有助于建立孩子对时间的准确感知,形成确定的行为反应。

总结一下:

1、了解孩子,从提问开始。

2、良好沟通,将指责变成提问。

3、用提问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直接帮他们解决问题。

4、提问具体、准确,有助于形成良好习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