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鸿门宴开始的历史迷局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楚汉争霸在文学意义的开始,是鸿门宴。但今天说鸿门宴,主角都不说,只说一个配角,但却是一个改变了历史进程的配角——项伯。

项伯,项羽的叔父,这是一个充满历史谜团的人,越想越迷,细思极恐。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巨鹿战场,吸引了秦军主力,刘邦收渔翁之利,先行入关。听说刘邦先入关中,项羽十分恼火。

正在此刻,刘邦阵营的一名叛徒,曹无伤派人跟项羽带话,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了十分生气,带着四十万大军,准备明日一早消灭刘邦,大战一触即发。

项羽屯兵的鸿门,与刘邦屯兵的灞上,相距不过10公里,北京三环到西山的距离,历史上应当是可以看见的,这种剑拔弩张的氛围,让一个人不淡定了,就是项伯。

项伯早年间受过张良的恩惠,此刻张良正在刘邦阵营,如果开战,必然祸及张良。

重情义的项伯连夜骑马,达到刘邦阵营,通知张良赶紧逃跑,明日一早项羽就要进攻刘邦,不要一起送死。

张良当时还不属于刘邦阵营,受韩王之托帮助刘邦入关,身份上类似于客卿,逃跑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张良重情义,认为危急时刻逃走属于背信弃义,于是选择了跟刘邦并肩作战。

我一直认为,张良对于刘邦有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下级对上级的归属感,是臣子对君王的归属感,是知音对知音的归属感。

张良本来不属于刘邦阵营,属于韩国贵族,祖上五代都是韩国的宰相,名门世族出身,自带贵族气质,眼光和见识都举世无双。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灭掉了韩国,张良因此才流落市井,结识了项伯、刘邦等人。陈胜吴广起义,张良也响应,在反秦的道路上遇到了刘邦。

虽然刘邦是大老粗,但张良发现,他跟其他人说他的毕生绝学《太公兵法》,没有人听得懂,只有刘邦听得懂,这种感觉大概就是知音吧!

刘邦听说项羽要来攻打自己,立刻慌了,毕竟当时项羽是大魔王级别,兵力好几倍于自己,自己还是虾米级别,立刻问张良该怎么办?

张良:“您是真的想背叛项羽吗?”

刘邦:“不是,一个小人怂恿我封锁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入关,这样就可以在关中称王了。”

张良:“您现在的军力可以战胜项羽吗?”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不能。”

于是张良坚决邀请项伯见刘邦。

《史记》对张良邀请项伯用了固(坚决)一字,如不是张良的“固”,恐怕项伯不会来见刘邦,毕竟项伯只是想传话给张良,出于好友之间的私交,犯不着上升到公对公的层面。

但是这个举动,却挽救了刘邦,改变了楚汉争霸的局面,否则项羽一早出兵攻打刘邦,楚汉争霸将到此结束

项伯见了刘邦,此刻刘邦混江湖的本事就来了,好酒好菜,家长里短,刘邦还抓住机会跟项伯攀儿女亲家,希望用姻亲的关系进一步绑定项伯这个重要中间人物。

对于刘邦,此刻他没有什么筹码,完全是求人办事,项伯对于刘邦没有任何诉求,这是一次完全不对等的利益交换。

但即使面临这样的处境,刘邦依然善于运用社会底层积累出来的人情世故,把可以做到的工作做到最大化,甚至用姻亲关系绑定项伯。

在刘邦的软磨硬泡下,项伯答应了帮刘邦,并攒了一个历史级别的饭局,就是鸿门宴。

第二天刘邦前来赴宴,50岁的刘邦看到26项羽,态度十分谦卑,说了一场历史上很著名的开场白。

刘邦:“我跟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没有想到我能先攻破入关,所以今天能够在这里见到您,是小人说了坏话,才使得将军和我之间产生了隔阂。

刘邦开场就强调大家是并肩作战的关系,在情感上绑架项羽,杀自己的战友是不道义的。大家只是分工不同,项王您在河北战场作战,我在河南战场作战,所以我才能先入关中,并没有称王的野心,只是小人的挑拨,才造成了误会。

刘邦提小人,可能是解释,也可能是打探,当时的刘邦未必知道内奸是曹无伤。

年轻气盛的项羽果然中了圈套,立刻说:“是曹无伤,您的左司马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

项羽立刻为自己辩解,生怕道德上处于下风,年轻气盛的项羽还是太爱面子!而且不经思索地说出卧底是曹无伤,把日后可能的眼线都暴露了,这种不保护卧底的做法是外交场合的大忌!

开场这一回合,就能看出刘邦和项羽在成熟度上的区别。

刘邦老谋深算,抓住项羽刚愎自用的心里弱点,态度上示弱,满足项羽的自尊心,同时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不会与项羽争天下,消除项羽的疑虑。

反观项羽,本来面子和里子都是优势地位,居然一番对话,就让自己从主动算账的地位,变成了被动辩解的地位,老江湖刘邦是多么擅长博弈!

看到刘邦肯定自己的地位,项羽自尊心得到了极大满足,邀请刘邦入席喝酒,鸿门宴进入高潮。

项羽、刘邦、范增、项伯、张良,五人进入席间。

项羽、项伯朝东而坐

范增朝南而坐

刘邦朝北而坐

张良朝西而侍

座次十分有趣,按道理,刘邦是客人,应当坐在朝东的主席位,但是项羽自己坐了主席,甚至次席都没有留给刘邦,而是亚父范增。

项羽一如既往的要面子,刘邦一如既往的装孙子。

酒过三巡,项羽与刘邦相谈甚欢,项羽丝毫没有杀刘邦的意思。

范增着急了,阅人无数的范增早就看出刘邦非池中之物,多次暗示项羽杀了刘邦。

但项羽却被刘邦之前的认怂表现洗脑了,加上盲目自信,完全把亚父的建议抛在脑后,光顾着喝酒。

范增坐不住了,找来了项羽的堂弟项庄,要项庄在席间舞剑,伺机杀刘邦。

项庄拔剑,意在沛公,一时间,鸿门宴上危机四伏。

危机之刻,项伯站出来了,他像一个门神,保护刘邦的安全。

就这样,两个项氏家族的人,在鸿门宴上神一般的舞剑,一个旨在保护项羽,一个旨在保护刘邦,目的都不在舞剑,饭局上氛围剑拔弩张,但表现形式极其艺术。

看到这种情况,张良走了出去,找到樊哙,让樊哙进去保护刘邦。

樊哙手持宝剑,拿着盾牌,就冲进去了,两眼怒目地看着项羽,眼角都要睁裂了。

项羽看到樊哙,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都是猛男出身,于是叫人赏赐樊哙一杯酒。

项羽再说:“赐他一只猪肘。”

一只生猪肘被端上来,樊哙拔剑就割来吃。

项羽说:“好一位壮士!”

樊哙说:“秦王有虎狼之心,楚怀王和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中就称王。现在沛公陷入关中,一毛钱的财物都没有动过,撤军灞上,等待项王的到来,还特地命令把守函谷关,以防止变故。沛公劳苦功高,不但没有得到封侯赏赐,还要杀害有功之臣。”

项羽一听,无话可答,连连叫樊哙坐下。

项羽太爱面子,怕道德上占据下风,这是项羽的命门,楚汉争霸中,项羽这点连连被刘邦算计。

鸿门宴进入平缓的僵局,此时刘邦起身上厕所,借不胜酒力离开,留下了张良,把准备好的礼物送给项羽和范增。

鸿门宴就此结束,刘邦有惊无险。

楚汉间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就是刘项关系,但项羽刚愎自用,犹豫不决,一次次错失“鸿门宴”,给了刘邦机会,导致了最终的溃败。

鸿门宴上,一共6个人物,主角刘邦和项羽,配角范增、张良、项伯、樊哙。

在这场历史级别的饭局上,每个人都本色出演,项羽的刚愎自用,刘邦的老谋深算,范增的阅历过人,张良的决胜千里,樊哙的勇猛过人,都是情理之中。

只有1个人,项伯,他的表现,超出了角色的设定。

项伯,楚方阵营,属于项羽的嫡系,在项羽阵营也位居高位,按道理应当分得清楚私事和公事,但项伯却一再维护刘邦,令人费解。

这是项伯对刘邦的第一次助攻,如果说鸿门宴上,项伯的表现是出于张良的私交,那后来的表现就愈加扑朔迷惑了。



公元前204年,刘邦迎来了对项羽的一场大溃败,彭城之战,项羽以3万精兵大败刘邦的60万联军,项羽的军事天赋还是举世无双。

刘邦一路逃亡到虞县,冥思苦思,心想还是必须合纵连横,才能对抗项羽。

楚汉相争中,刘邦册封了不少诸侯王,这是刘邦与项羽在治理方略上的不同,刘邦愿意拿出土地与诸侯王分享,而项羽多靠自己打仗,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胜利成果,结果自己越打越吃力,盟友越来越少。

于是刘邦派出使臣随何出事淮南,希望说服英布加入刘邦阵营。

英布也是当世的名将,上文《从18路诸侯看分蛋糕》中详细分析了18路诸侯的背景,英布是18路诸侯中的唯二平民,非常能打,军事能力出色。

项羽此人心高气傲,对一般人不屑一顾,但却英布确是宠爱有加,秘密安排了刺杀楚怀王,还把英布分封在了自己的上游,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随何来到英布的领地,但一连等了三天三夜,也没见到英布,人家英布的态度很明显。

随何说:“大王不召见我,一定是以为楚国强大,汉国弱小,而这正是我来这的原因。假如大王可以召见我,认为我的话有道理,那正是大王想知道的。如果认为没道理,大可以杀了我,用来证明大王的归楚之心。”

以自己的生命作为筹码,代价越大,交换价值越大,博弈需要舍得给筹码。

于是英布召见了随何,随何说:“汉王让我敬重地上书大王前,我私下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大王跟楚国如此亲近。”

英布:“我面向北方以臣子的身份侍奉项王。”

随何:“项王进攻齐国时,曾经向大王调兵,大王却只调兵四千,大王应该出动所有的军队,这才是做臣子的本分,不是吗?

汉王在彭城战斗的时候,项王还没有出兵齐国,大王就应该出动所有军队,渡过淮河,帮助项王与汉王决斗。大王拥有上万的军队,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您这是隔岸观火。把国家托付给别人,不应该这个样子呀!大王表面是归附楚国,实际上却是扎扎实实地依靠自己的力量。

如今汉王与项王在成皋一带拉锯作战,如果楚国战胜了,到时候诸侯们人人自危,必然相互援助,楚国必然会招来天下的攻击。如果汉国战胜了,那形势非常明显。大王不和万无一失的汉国交好,反倒托付给危在旦夕的楚国,我真替大王感到困惑。”

这番对话,说的英布心里发毛,英布最害怕的就是点出他隔岸观火,这点也是项羽不能忍的(实际上是能忍的,只是英布不知道)。

于是英布归附了汉国。

没过几天,楚国的使者也来了,催促英布发兵。随何知道了,直接闯了进去,说:“九江王英布已经归附汉王。”

随何替英布做了决定。

楚国使者准备走,随何急忙对英布说:“大事已定,赶紧杀死楚国使者,不能让他回楚国。”

英布杀死了楚国使者。

对于随何惊艳的外交表现,几千年后的我,只能隔着屏幕鼓掌,堪称有勇有谋!

其实项羽不是必然清算英布,他是有机会的,不然他也不会派出使者,英布之前一再在楚汉争霸的问题上犹豫,项羽都容忍了他,还是珍惜这位人才的。

不过,神棍项伯再次终结了战斗。

项伯听说英布背叛了楚国,直接杀了英布全家,不仅这次,以后英布再也不可能回头了,杀你全家的仇能不报吗?英布是彻底、全面、必须与楚阵营决裂。

项伯的行为,有且仅有两种解释:

第一,他是刘邦的奸细。

第二,他实在太蠢。

我实在想不出第三种解释,可以安抚我内心的疑问。



项伯助攻的第三次,是刘太公被抓的一次。

彭城之战,刘邦大败,一路逃跑到沛县,本想接上家眷一起逃走,可惜已经逃散,只遇到了儿子刘盈和鲁元公主。

逃跑的路上十分狼狈,再加上马车不给力,楚军在后面就要追上来了。

心急之下,刘邦把儿女踹下马车,车夫夏侯婴实在看不下去了,下车把他们接上来。刘邦气得不行,又踹了几次,夏侯婴又扶了几次,好在夏侯婴坚持,这对倒霉的儿女才保住性命。

我想刘盈和鲁元公主的心里一定留下了很大阴影面积。

刘太公和吕后走散了,被项羽抓住,并作为筹码与刘邦谈判。

项羽威胁刘邦:“你如果不快快投降,我就把刘太公煮了。”

刘邦又给了一段名垂千史的答复:“当初我和你一起接受楚怀王的命令,曾经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煮了就煮了吧,记得分我一杯羹。”

刘邦是一个理性到让人害怕的政治家,他不可以被绑架,此刻他的角色是汉王,不是儿子。

项羽一听,气得不行,正要杀了刘太公。

关键时候,项伯站出来了,项伯说:“还不知道天下事会是怎样,争夺天下的人是不会顾及家庭的,即使杀了刘太公也不没有什么好处。”

于是,项羽放了刘太公。

从这番说辞,我不觉得项伯的智商有什么问题,理由挺打动人的,十分理性,这就更加增加了项伯动机的迷惑性

项伯不杀刘太公和吕后,对敌方的亲人都这么仁慈,但自己却杀了英布全家,双重标准,前后的行为令人费解。

项伯到底是跟刘邦达成了不可知的利益交换,还是因为眼光和见识有限,作出了错误的决策,有限的史料,已经无从判断。

但是,项伯有且仅有两种可能:

第一,极端聪明,看透了项羽难成大器,出于保护家族利益的考虑,一再保护刘邦。

第二,实在愚蠢,这几件事情的判断都非常短视,在结果上客观帮了刘邦

历史上,项伯在楚政权中身居要职,位居左尹,是仅次于令尹的军政长官,深受项羽器重,但地位仍然在范增之下。身为宗亲的他,是否与范增之间有潜在的分歧,导致他作出了一些错误的决策,今天我们并不可知。

历史非常复杂,远不止文字记载,更深层次的动机,往往需要我们自己发现。

热爱历史的也可以是女同学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