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拓跋嗣-拓跋焘:雄主成长过程中童年的隐痛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主要观点

拓跋焘从小被爷爷拓跋珪器重,继位过程看似一帆风顺,但其实童年也有难言的隐痛。

1

太武帝拓跋焘的继位,看起来是拓跋皇族中最顺遂的一次。

父亲明元帝继位是经过惨烈杀戮的,爷爷道武帝更是颠沛流离中建国。

再往前数,则经常是“怒则杀父兄”之类,基本是都血雨腥风。

但这不代表拓跋焘有一个美好童年,相反成长过程痛彻心扉。


拓跋焘生于公元408年,当时道武帝拓跋珪还活着。

爷爷拓跋珪见到这个长孙,非常喜爱。

不但有“成吾业者,必此子也”的赞语,而且还有因得了孙子,和拓跋仪载歌载舞、对饮通宵的戏剧性表现。

可见,道武帝拓跋珪对这个长孙,是寄予厚望的,几乎钦定了他第三代接班人的地位。

但我们还要想到,拓跋珪可是“子贵母死”制度的创始人。

儿子拓跋嗣的生母刘氏,就是第一个牺牲品。

拓跋珪处死刘氏,还引起儿子拓跋嗣大反弹,到了离家出走的地步。

以拓跋珪之雄猜,既然心中把拓跋焘内定为第三代接班人,必然也会考虑拓跋焘生母杜氏的处置问题。

这也是“子贵母死”制度能否延续的关键。

但人算不如天算。

拓跋焘出生后一年,道武帝就被儿子拓跋绍杀了。

道武帝生前到底有没有对杜氏做出安排,不得而知,但根据子贵母死制度,杜氏应该是必死无疑的。

道武帝横死,明元帝登基,烫手的山芋就扔给了明元帝拓跋嗣。

拓跋嗣与杜氏,感情还是很深厚的,杜氏有很多得宠的记载。

但杜氏到底要不要按规矩赐死,这个问题困扰了拓跋嗣很多年。

赐死,于心不忍,不赐死,违背制度。

所以拓跋嗣就采取了一个暂时折中的手段。

在拓跋焘很小的时候,杜氏和儿子就被迫分离了。

年幼的拓跋焘,则交给保母窦氏抚养。

所以杜氏虽为贵嫔,但很早就与儿子分离,无法相见,苦熬岁月。

这种母子分离之制,遂成为“子贵母死”之制的替代制度,之后都会继续在北魏皇室中执行。

(太武)帝生不逮密太后(杜氏),及有所识,言则悲恸,哀感旁人。太宗闻而嘉叹。

——《魏书世祖纪》

拓跋焘从有记忆起,就从未见过母亲。

他十三岁时母亲去世,哀痛之貌令人心疼。

杜氏心情如何史书无载。

但以常情度之,儿思母比起母思儿,相差何止百倍。


2

说到杜氏,要提到另一个女人。

姚氏是明元帝拓跋嗣的实际皇后,虽然手铸金人不成功,没能册封皇后,但待遇一直等同于皇后,死后亦被追封皇后。

姚氏是后秦皇帝姚兴之女,是北魏与后秦政治联姻的产物。

姚氏的身份尊贵,政治作用也远高于杜氏。

但姚氏也是苦命女人,她刚作为两国通好的吉祥物嫁给拓跋嗣,三个月后父亲姚兴就死了,后秦陷入内部纷争不休。

东晋大军在刘裕的带领下正在风卷残云般的席卷北方,所以后秦就立刻陷入濒死状态。

明元帝这个阶段首鼠两端,想帮着后秦打一下刘裕,结果被却月阵揍回来了。

刘裕大军势如破竹,攻灭了后秦。

于是就出现了“手铸金人”不成而姚氏也没被封为皇后的情况。

所以姚氏没当上皇后,到底是手铸金人不成,还是手工考试只是个借口?

实际她身后依托的后秦已经败亡,所以立她为皇后,反而对北魏与刘宋的外交形势不利。

这种政治考量可能更是决定性的。


3

泰常二年之后,也就是刘裕攻灭后秦那年,姚氏和杜氏因为不同原因,都变成尴尬的女人。

明元帝跟这两个女人都有感情,但迫于政治外交形势,一个不能立后,一个需要赐死,也是十分头疼。

彻底解决难题是在泰常五年。

解决的方法是姚氏和杜氏都死了。

这个时期明元帝拓跋嗣的身体状况应该也已经出问题了。

他和他爹一样,好食寒食散。

他爹拓跋珪就是吃寒食散吃的晚年暴虐无常,他还不吸取教训。

虽然拓跋嗣才三十来岁,但吃寒食散把身体吃垮了。

史书有“恒有微疾,怪异屡见”等记载。

拓跋嗣也深知身体够呛了,泰常七年就把重臣崔浩叫过来安排后事,说“朕疾弥年,疗治无损,恐一旦奄忽,诸子并少”。

崔浩建议立太子,于是有大封诸王,以拓跋焘实际监国的安排。

拓跋焘立为储君后,立刻临朝听政,掌握文武大权。

主要原因也是拓跋嗣身体状况恶化,确实盯不住了。

一年多后,泰常八年,拓跋嗣病死。

拓跋焘继位,终于登上属于他的历史舞台。

我们下篇再见。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