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世民-李治:《推背图》真的泄露了天机吗?李世民为何如此相信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主要观点

《推背图》是由玄学大师李淳风所著,记载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1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这一年,对于大唐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唐太宗命画师阎立本,在凌烟阁绘制了二十四幅画像。

确立了功勋卓著的二十四位开国功臣。

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

所以贞观十七年非常重要,不仅发生了太子宝座的更迭,同时也标志着第一代重臣集团向第二代重臣集团的过渡。

我们印象中,唐太宗李世民与重臣集团,一直是保持着开明、和谐的君臣关系,还留下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直言纳谏的千古佳话。

但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李世民是政变夺得皇位的,玄武门之变对其一生都是梦魇,李世民的猜忌心很重。

从蛛丝马迹可以看出,长孙皇后的最后日子,心事重重,难以幸免猜忌的阴霾。

唐太宗最信任的大臣魏征,在贞观十三年上奏《十渐不克终疏》,列举十条李世民执政水平下滑的问题。

说明魏征也在同一时期,敏锐感觉到皇帝由开明纳谏,逐步走向猜疑专制。

军功第一的李靖,在贞观十年作为统帅平定了吐谷浑之后,功成身退,就开始了“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的退隐生活

李靖一心求退,心里肯定也有消除皇帝猜疑之意。

正因为如此高风亮节,他的长子之后牵连进太子李承乾案件时,李世民还从轻处罚其子。

贞观十七年初,魏征病死,从此之后,再没有一个人,可以对李世民直言纳谏了。


2

我们再回顾一下立李治的两仪殿会议。

从皇帝到大臣,大家都开始玩心眼,算利益,靠着演技参决政事。

即使作为魏征继任者的清流派领袖褚遂良,也由于之前站错了队,变得唯唯诺诺起来,选择投其所好办事了。

从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死,到贞观十七年魏征死,是两个标志,从内宫到外朝,两个李世民最信任的人,都与世长辞。

从此再也没有人劝得住李世民,千古一帝李世民,逐渐走向猜忌专制的执政晚期。

从贞观十七年起,陆续发生了刘兰成案,太子谋反案,刘洎案,张亮案,李君羡案。

这些案件都造成功臣、重臣被杀的结果,实际上都是朝中政治生态恶化的表现。

尤其是贞观二十二年的李君羡案,更是无厘头。

唐太宗猜忌李君羡的源头,竟然是因为当年那句谶语,“太白昼见,女主昌”。

这都过了十几年了,唐太宗还没找到这个女主。

这段时间玄学大师李淳风又受到唐太宗的信任,他编出玄学奇书《推背图》献给唐太宗。

其中应该把“女主昌”演化成“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之类的谶语。

于是,找女主的太宗,又变成找“女武”的太宗。

没想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一次酒宴,李世民问在座各位武将的小名,李君羡居然小名叫“五娘子”

李世民打着哈哈把话题岔过去了,他下来细一查,这个李君羡跟“武”也大有关联,比如任职武卫将军,家乡是武安县,守卫玄武门等。

“女武”算是找到了,但李君羡忠心耿耿,也没有任何过错,总不能直接杀了吧。

但李世民肯定不放心他继续守玄武门了,于是把李君羡外放为华州刺史。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又一次太白昼见。

一年后李君羡还是死在了太宗的猜忌之下。

唐太宗杀了李君羡,长舒了一口气,以为这个天机可算遮过去了。

人算不如天算,可他不知,真“女武”二十五岁,正在他的后宫蛰伏,很快横空出世。



3

贞观二十三年,千古一帝李世民崩逝,李治顺利继位,是为唐高宗。

李世民驾崩前给李治安排辅政班底,当年拥立李治的四位元老,房玄龄已死,剩余三位长孙无忌、李绩、褚遂良仍为托孤重臣。

另外安排一批少壮派入阁辅政,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许敬宗。

在病重托孤之际,李世民还玩了个心眼,他把战功卓著的李绩外放为叠州都督。

其实他是怕李治年轻,镇不住这位威望极高的宿将。

所以他把李绩外放,试探李绩的忠诚。

如果李绩觊觎权力,拖延不走,立刻诛杀。

李绩伴君二十多年了,早摸透了皇帝的心理,接到命令,家都不回,直接赴任。

这样太宗就放心了,交待儿子,等你登基之后,将李绩召回,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可以放心使用了。

高宗李治二十二岁登基,貌似他的皇位唾手而得,两个哥哥争斗,自己捡漏。

实际不可小看这个年轻人,父亲生前他的表现,演技堪称杰出,不逊于当年的杨广。

 

李治装可怜告了李泰一状,对于扳倒李泰起到决定性作用。

之后虽然他立为太子,但储位仍面临挑战。

其一是李泰未被处死,只是降封东莱郡王。

其二是还面临其他皇子的挑战。

一次李世民还跟长孙无忌商量,想废李治,立庶长子李恪为太子。

李恪母亲身份特殊,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

这次易储,应该只是李世民一时心血来潮。

长孙无忌不可能支持废掉亲外甥李治,拥立没有血缘关系的李恪。

既然李世民找长孙无忌商量,那就不是真心废立,只是随便说说。

但也侧面反映出,李世民对于李治这个皇储,无论从年龄还是能力,一直心存疑虑。

这种境况下,李治的六年太子生涯,绝不是高枕无忧,而是战战兢兢。

他不能重蹈两个哥哥的覆辙。

能力方面非李治所长,于是他就走孝行之道。

唐太宗出征讨伐高丽,李治就神色悲哀,终日啼哭。

等太宗凯旋而归,李治发现父亲生了毒疮,便亲口为父亲吸脓,步行扶着御辇共同返程。

李世民能力过人,打感情牌确实能击中其父的软肋。

但李治是否孝行纯良,也要打个问号。

在陪伴父亲的病榻前,他就与父亲的武才人暗通款曲。

武才人还给李治写了首情诗以寄相思:“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爹还活着就和庶母暗通,这也只有亡国之君杨广做得出来,想必李世民泉下有知也不会很开心。

属于李治与武才人的时代,徐徐拉开序幕。

我们下篇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