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壮派改革为什么失败——唐德宗-唐宪宗的权力交接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主要观点

少壮派很有激情,但结果总不好。

1

唐顺宗做了25年太子,对于父亲重用宦官的行为,深有体会。

所以唐顺宗登基后,很有改革的魄力。

但可惜身体不好,唐顺宗继位后一直处于中风状态。

再次印证了那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辅助朝中执掌政局的,是以“二王刘柳”为首的原东宫集团。

东宫集团都是少壮派官僚,很有改革的激情。

所以顺宗登基以后,立刻开展了改革,矛头直指宦官集团和藩镇集团。

以抑制藩镇、压制宦官,重建中央集权官僚制为目标,史称“永贞革新”。

但一个半残疾的皇帝,加上一批想做缺少根基的少壮派官僚,改革目标还直指朝中势力最庞大的两个集团,改革的结果可想而知。

好比我们比较熟悉的戊戌变法,也就闹腾了百日。

永贞革新,可能连百日都没坚持到。

 

先朝旧人们,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宰相高郢、贾耽、郑珣瑜,还有朝中御史等,很快团结在一起,合力绞杀新皇的改革。

实际已经结成守旧集团,酝酿废除改革,改朝换代。

贞元二十一年元月二十六日顺宗登基,到三月,守旧派推立顺宗长子李纯为皇太子。

五月,宦官俱文珍等削去改革派领袖王叔文翰林学士之职,脱离中枢。

很快王叔文丁母忧去位,形势急转直下。

六月,三镇节度使上书,攻击改革派。

七月,改革派内部分裂,韦执谊、王伾、王叔文内部已矛盾重重。

七月二十八日,宦官俱文珍等逼迫唐顺宗下诏,让皇太子执掌军国政事。

八月四日,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是为唐宪宗。

唐顺宗退位,称太上皇。


2

俱文珍之所以能废立皇帝,就因为他是宦官头目,宦官掌握神策军军权,实际已可以控制朝廷。

但是改革派都是文官,没有兵权,难以匹敌。

历史反复证明,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

等各地方藩镇表态支持守旧派,改革成果立刻付诸东流。

这时宦官集团第一次主持皇帝废立大局,也是因为顺宗身体状况实在太差,所以仅靠外朝几个文官难以一争。

这时期宦官势力刚刚崛起,还没达到晚唐那般根深蒂固,所以顺利废立也有一定的机缘巧合。

元和元年正月,距顺宗被废仅五个月,唐顺宗就去世了,享年四十六岁。

顺宗之死,也是史上一大谜案。

大体有两种意见,一种是顺宗是自然病死。

另一种是被宪宗及宦官集团,共同谋害致死。

两说各有拥趸,至今没有定论。

我们暂时搁置这个谜案。

顺宗李诵在唐朝历史上,是一个存在感极低的皇帝。

熬了二十多年才登基,登基前已经中风半残了,在位仅仅一百多天,很快离奇死亡。

只留下一个永贞革新的名号,但没有任何改革成果。

但我们纵观李诵一生,还是展现出很强的政治眼光和权谋手段,逆商也可圈可点,有宠辱不惊的风度。

可惜时运太过不济,天意使然,人徒奈何。


3

唐宪宗李纯是顺宗的长子。

宪宗李纯生于大历十三年,当时曾祖父代宗李还健在。

所以这位长曾孙的出生,还迎来难得一见的皇室四世同堂的盛况。

四世同堂只维持了一年,第二年代宗便去世,德宗继位。

德宗也很喜欢这位长子长孙,当他抱着小孙子聊天时,李纯说道:“我是第三天子”,深得祖父的喜爱。

但李纯继位也是迷雾重重。

父亲李诵当年遭遇水逆的时候,德宗曾经想改立舒王李谊,还好因老臣李泌力挺,没有成功。

到德宗去世前,德宗顺宗父子未相见,也是受到舒王李谊和宦官的阻挠。

德宗宾天后,宦官以顺宗身体中风为由,也曾想建议立舒王李谊。

但大臣卫次公等强烈反对,才没有成功。

从顺宗李诵生平看,他确实比较倾心于少壮派官僚集团,对宦官集团则比较疏远。

相反,舒王李谊很可能与宦官集团比较亲密,期间也可能存在对储位的觊觎。

舒王李谊死于永贞元年。

魔鬼藏在细节当中,这个年号透露出特殊的信号。

顺宗退位为太上皇后,改元永贞,五个月后病死,宪宗又改元“元和”。

所以永贞这个年号一共只有五个月。

李谊死于永贞元年,这说明李谊和李诵兄弟是前后脚去世的,都在同一年。

李诵去世迷雾重重,李谊去世史书中则只有一句没头没脑的“永贞元年薨”。

宪宗李纯在父亲、二叔去世前的角色和立场,他与宦官集团、改革派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

他继位前到底有没有异常行动?

宪宗李纯虽然是嫡长子长孙,但他最终能顺利登基,恐怕也是父皇、宦官、朝臣之间权力角逐,互相妥协的结果。

但唐宪宗李纯倒是一个奋发的皇帝,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为榜样,依靠宰相,压制宦官、削弱藩镇,成效显著,有“元和中兴”之称。

但他的结局也很不妙。

我们下篇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