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路军军帽上的“两粒扣”是做什么的?看完就知道有多高明了

 手写版 2022-08-24 发布于澳大利亚
“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
这句令人感到无比熟悉又心潮澎湃的歌词出自八路军的军歌。如果你看过电视剧《亮剑》,那一定对它不陌生。
近些年以来,随着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大火,网上关于八路军与新四军的讨论也开始多了起来。人们在讨论先辈们的革命故事时,总会忍不住将目光放在一些微小的细节上。
比如在八路军的战斗序列里,“独立团”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八路军如何反击敌人的扫荡?再比如八路军的服装为什么看上去怪怪的?
很多人在抗战剧的时候一定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八路军为什么要在灰色的军帽上加两个小小的扣子呢?这到底是出于战斗时的实际考量还是仅仅为了区分身份呢?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开始讲起。

图片


一 让战士们“穿新衣”

1927年,随着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我们党的斗争形势就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当中国共产党人拥有了自己的军队之后,一个问题也摆在了大家的面前:在战场上如何区分敌我呢?
起初,在我们党领导南昌起义的时候大家就一起想了一个“临时解决方案”,大家可以穿着旧军阀部队的军装,但是参加起义的部队都必须在脖子上围上一根红领巾,以此来区分敌我双方的人马。
后来,随着革命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这样简单明了的区分方式显然已经不合适了。于是中央提出要兴办一个我们党直接领导的被服厂。

图片


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无比残酷的。在革命运动的初期,我们党几乎是处于一穷二白的地步,别说办被服厂需要不小的开支,就是普通战士们每个月都军饷我们党的财政部门都时常捉襟见肘。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经过综合考虑,决定先将军服的生产任务外包给根据地里的各种裁缝铺和服装店。
这些店铺的老板通常也与红军走得很近,受到了红军和革命政府的照顾,因此他们也非常乐意接下这个差事。
由于后来红军部队的人数激增,各地的裁缝师傅们往往忙得不可开交。很多参加革命的青年都是底层老百姓,他们来参加革命最初的想法也只是为了吃饱穿暖。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带头向大家拍着胸脯保证:“我们一定会想办法让每一个同志都穿上新军装!”

图片


二 开办“被服厂”

1934年3月,刘少奇同志在经过调研后严肃地指出:“苏维埃工业的建设,首先是军事工业。而这些工业的发展、巩固与生产的提高,对于目前的革命战争是有极重大的直接的关系。”
刘少奇的文章发表之后,立刻在各大苏区刮起了一阵“思想旋风”。大家纷纷将之前被搁置的“兴办被服厂”的计划搬了出来。红军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要有统一的被服厂和统一的军装!
最终,经过大家都反复讨论,红军部队里统一的军装样式被确定了下来:一顶带着红色五角星的八角帽,一身灰蓝色的军装。
而每个红军的领章上都被要求缝上了黑边。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纪念伟大的列宁同志而特意设计的。

图片


其实,早在刘少奇提出自己的意见之前,毛主席就已经试着在中央苏区兴办被服厂解决“军装问题”了。
1928年1月,一批国民党的地方部队奉命令进入苏区“剿匪”。然而红军的战斗力即使是国民党内的中央军见了都会直哆嗦,这些地方军阀的部队在红军战士们的面前自然一触即溃。
一次战斗过后,我们的战士就缴获了敌人的六架缝纫机和数十担布匹。缴获物资的战士们大喜过望,立刻将这个捷报告诉了毛委员。
毛泽东一看现在的情况便直接下令将这些缴获来的物资运到茅坪,就这样,大家在一间简易的房子里建起了我们军队历史上的第一个被服厂。
起初被服厂里的工作人员只有几十人,后来逐渐扩大到了130人的规模。工厂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制度,所有的干部和工人都被统一分成十三个小组,一起参加劳动和工作。
后来,“茅坪模式”逐渐在中央苏区内部遍地开花。眼看着各个部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被服厂,中央便再次组织人手在茅坪一带开设染房继续改进红军军服的设计。

图片


但天有不测风云,在染坊开起来没有多久,国民党的军队就进入了苏区。这些人见到红军开设的被服厂便毫不留情地将它们烧毁了。
很快,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随着红军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大部队必须向北转移。然而被服厂的设备与机器太过沉重,绝大多数都不能被带走。
最后经过合计,毛泽东与大家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办法:在每一个团设置一个“缝工连”,这些人平时打仗,等到休息下来到时候就开始做衣服。
虽然这样效率很低,但缝工的人数一多,做出来的军装数量还是很可观的。

图片


另外,红军部队在撤离苏区的时候有很多当地的老百姓无依无靠只能选择跟红军一起同行。为了妥善地安置这些人,大家便决定将他们组织起来,一边跟着红军赶路,一边帮着红军赶制军装。而且,每个工人还可以根据劳动量的多少领到相应的报酬。
等中央红军到了陕北以后,这些随着部队一起过来的老百姓大多被安排到了陕北当地的被服厂或者是裁缝铺。
不过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被服厂的机器再次转起来时,红军的帽子已经被换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式的军帽,而红军经过改编后有了新的名字——“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图片


三 新军装 新使命

当大家得知要将帽子上的红星取下来换成代表着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时,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布满了愁容:
“我们和白鬼子打了这么多年,这么多亲人被他们杀害了,难道我们的仇就不报了,就这么轻易地算了吗?”
看着手底下义愤填膺的战士们,八路军120师的师长贺龙如鲠在喉。他瞧了瞧战士们的脸庞,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大声说道:
“现在国难当头,我们必须和国民党统一战线一起打日本鬼子。我们虽然带上了他们的帽子接受了他们的改编。我们的外表是白的,但我们大家都有一颗红心啊!”

图片


听了贺龙的话,战士们逐渐也打消了抵触情绪。于是,他们一个个戴上了新帽子奔赴新的战场。
考虑到当时我们的战士们很多都有“营养不良”的症状。
而且,很多战士因为长期穿草鞋都落下了“扁平足”的毛病,为了让战士们显得更加的英武、雄壮,在军装的设计上大家得出了一个相对妥帖的方案:
八路军战士们的上衣按照西式的样式制作,每一件衣服上有四个口袋,既方便又美观。而大家的裤子则采用中式设计,战士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做尺寸。
在鞋子方面,中央特意下了指示:“一定要尽量让战士们穿上布鞋,条件好一点甚至可以去争取胶鞋,一定不能让我们的战士再因为穿着受苦了。”
由于我军的各方面条件实在有限,很多时候制作军装都必须省着点布料。但对于军帽的制作与设计,大家却着实是下了一番苦功夫。
其实,在战争当中军帽是一种消耗品。很多时候正在执行伏击任务的部队都要将头埋进工事里以防敌人发现,而敌人往往也会朝我军的阵地展开“试探性射击”。

图片


每每到了这种时候,军帽作为暴露的地方就经常会被敌人的子弹光顾。所以,经常有部队一场仗打下来帽子上全是破洞的情况。因此制作军帽的首要考虑因素便是“如何节约制作成本”。
当时日寇对我们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长时间、大范围的封锁。许多物资的供给都是一个大问题。为了节约根据地里的棉花,大家不得不将每顶军帽里的棉花控制在一两半左右。
但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帽子里的棉花这么少,八路军的战士们到了冬天又该如何过冬取暖呢?
针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军的后勤人员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普通的军帽后面加上两根布条。有了这两根遮挡的布条,战士们夏天可以有效地避免被蚊虫叮咬带来的疾病和麻烦,冬天也能够拿它扛扛风。
为了配合这两根布条的设计,大家又在八路军的军帽上做了一个“创造性”的设计:在军帽确定正中间加上两个小扣子。
这两个小扣子可以有效地固定住布条,也可以起到识别敌我身份的作用。当战士们不需要布条的时候就可以将布条往上收一收,用扣子将它们扣住,这样就不会妨碍大家的日常生活了。

图片


纵观那个时代中外各路军队,可以像八路军一样在军帽上添加扣子的军服是不太常见的。
这样的一番设计,既方便了八路军战士们的战斗,也体现了对于大家都人文关怀。由此可见,我们党的军队不愧是人民的军队、正义的军队。
但是,在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各个部队在基层设立了大量的独立部队和游击武装。
这些部队既无法从国民政府那里领到按时发放的军装和军饷,所以处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中的他们在物资供应方面十分的困难!
因此,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八路军的某些地方游击部队规定:每两到三年发一次军装,如果军装旧了想要换新,则必须要等三轮发放过后再说。
有的部队条件稍微好一点,尚且能够给每一名战士配发军装。但是为了节约物资也规定:入伍两年以内的新兵,一律只发一件外套。等到两年的期限过去了,当事人便可以去军需部门申请领一套棉军装。
除此之外,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装消耗量以及被服厂的日常生产需求,八路军还在根据地的各个村庄之间组织大家将所有的衣服“以旧换新”。
每每到了过年的时候,地方上的八路军干部就会带着一批八路军被服厂做的新衣服去找老乡们换他们手上的旧衣服。
然后再将这些旧衣服送到被服厂做成新军装。这也算是在我们的根据地内部形成了一个“循环”。

图片


在一些抗日剧里,有的人经常吐槽电视剧里的武工队员连一身八路军的军装都不穿。殊不知在那个年代,地方的游击武装想要弄来一身军装穿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奢望了。
到了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各个根据地都已经扩大了自己的实际控制范围,有的八路军部队还抢在国民党军队的前面去接受日本人的投降。从日军的军需仓库里,我们也获得了大量可以制作军装的物资。

四 大杂烩到大一统

抗战结束以后,为了顺应形势的发展,同时表明我们党的革命宗旨,我们将部队的名字改成了沿用至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各个部队几乎都有了自己制作军服的能力。各大野战军之间一下子也没有了统一的穿戴,以至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军装成了五花八门的“大杂烩”。
后来刘伯承元帅在回忆起解放战争时各个部队会师时的场景还总是会忍俊不禁:“那时候我们的部队一会师,所有的人都会互相瞪眼,因为我们都叫解放军 可是身上穿的衣服却完全不一样。”

图片


在这些解放军部队中,他们有人穿着土黄色的衣服,有人穿着藏青色的大衣,还有人依旧穿着与八路军时期同款的灰布军装。但是当时的情况大家心里也都清楚,因此也没有人真的去在意。
因为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部队常常会抓获一大批国民党军队的俘虏。这些人经过我军政工干部的思想教育之后,有一部分自愿拿着盘缠回家,还有一些人则选择留在了解放军的部队里,他们往往被我们的同志称为“解放战士”。
由于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到了解放战争的后期国民党军队的俘虏基本上遍地都是,我军抓都抓不过来了,干脆将有的部队原地整编然后直接拉上战场。
但是既然这些国民党士兵已经加入了我军,总要给他们一些东西表示“承认”吧。思来想去,解放军的首长们决定给这些解放战士们一人发放一顶我军的军帽。就这样,两军阵前便出现了一群穿着国民党军服,带着解放军军帽的战士。
这些“解放战士”在明白了“谁是人民的军队”后奋不顾身地冲锋在前,他们打起仗来一点都不比从前的解放军战士逊色。
在这些人当中还诞生了不少的战斗英雄和英模部队。比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奉命镇守汉江防线的五十军便是国民党的起义部队。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军委对于各个部队的编制进行了重新调整。同时,首长们也对部队的军装做出了最新的规定和指示。

图片


1950年1月4日,全军正式颁发新军装,大家的着装这才又统一了回来。这也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套解放军军服。1955年,为了配合解放军官兵们的授衔仪式,我军又设计并更换了最新的“55式军服”。
到了六十年代,我军为了强调“官兵平等”,又一次更换了军装,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或是老照片中看见的深绿色军装。后来,人们为了便于区分,将它称为“六五式军装”。
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我军的军服不断发生着变化,军队的作战与训练方式也在不断革新。但其中永远不变的是人民军队“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毅力与决心。

图片


军装既是一支军队“精气神”的展现,也是一支军队建军思想、作战思想的体现。我们的军队是由无数的革命先辈与人民共同建立起来的。在多年的革命战争中,我们也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
正所谓“人民军队爱人民”,一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军队必然会是一支常胜之师,一支始终用细节来关心每一个士兵的军队也必然能够培养出敢打敢战、胆大心细、舍生忘死的勇士。
在新时代的考验之下,我们的人民军队一定能劈波斩浪,不断向前,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