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够表达恨,离爱就不远了

 恰恰365 2022-08-24 发布于安徽

我写过一篇有关原生家庭的文章,有人跑到留言里来骂。大意说你是不是中了心理学的毒?你就没爹没妈,没人把你养大?

我没怎么挨过读者的骂,我的读者都对我很礼貌。但每当我写原生家庭的文章,就会有人从别的地方追过来骂一骂,拖家携口劝我善良。

这让我想起一位邻居,她的脸总是带着某种严肃坚持的表情。若小孩胆敢忤逆长辈,她就带着那种表情缓缓开口:啊,你怎么能对大人这样?

小时候我最喜欢和她辩论:啊,你怎么能对一个孩子这样?她认为我在诡辩,带着一种孺子简直可怕的表情,摇头走开。

现在我依然想问那些千里迢迢来骂我的人:你怎么能对一个孩子这样?

或:你怎么对你自己这样

以我多年网龄经验判断,这些人都不年长。他们的头像精致,网名时髦,不似“往事如风”或“岁月静好”,散发着岁月沉淀的味道。

这意味着,他们并非站在父母角色上,抨击你不懂他的含辛茹苦。相反,他们是作为孩子,谴责你不该攻击父母,尤其是他们的父母。

这很诡异。

诡异之处在于,这里面有纠缠——事一纠缠必有妖。何谓没有纠缠?你认为孩子不该攻击父母,所以你看到我的文章后留言:我不认同作者的观点,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攻击父母。

这个OK,你表达你的观点而已。

但你怒吼着说:没人把你养大吗!你怎么能对大人这样!辣鸡!

情绪如此之强烈,冲突如此之剧烈,令男默女泪。有人会好奇,你看到这样的留言是什么想法?不瞒你说,我心想:都是症状啊。

1574327149963905.jpeg

人没有过多纠缠的时候,他的反应可以与当下情境相匹配。而与情境不匹配的,多出来的强烈情绪,意味着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防御。

一个作者在网络上写了一篇文章,告诉人们可以对父母有敌意。网线另一端的他,却感受到了威胁,于是需要防御。

这些留言包括以下几种中心思想:

1、抱怨父母是推卸责任的表现,成年人应该自我成长;

2、父母也很惨,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局限性,主动爱他们;

3、换种包容的角度思考和父母的关系,会让我们更舒服;

4、恨一个人是不成熟的表现;

5、原生家庭决定论是错的。

持有这些观点没有问题,我们刚才讨论过了,所以我并不想对这些问题进行辩论。有问题的是表达这些观点时,背后的情绪强烈程度不合理。不合理,是因为有人居然说:我们可以去攻击父母。

他们感受到的,到底是怎样的威胁?

那位邻居看到孩子会对大人表达攻击时,为什么会出言制止?她不会去思索这背后的动力,她用她朴素的哲学观来敲打这个世界。

这个哲学观如何形成的恰恰是关键。

孩子可以对父母表达攻击吗?放到几百年前,答案都是不行。中国人的集体观念绵延已久,人是作为集体存在,而不是个体。

几百年前,当我们看到一对父子时,我们会说,这是一个父亲,和一个儿子。我们看到一百对父子时,我们会说,这里有一百个父亲,和一百个儿子,儿子们必须服从父亲们。

而现在,我们会说,这是父亲王太二,这是儿子王小二,王太二今天强势剥夺了王小二看电视的权利,让王小二愤怒异常,对王太二表达了攻击。

这些父子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和自己的情绪。

这就是个人意识在整个社会的萌芽。

这带来了每一个鲜活个体,对另一个个体的爱恨情仇。孩子开始对父母表达:我觉得在这一刻,你不是好妈妈,这一刻我讨厌你。到了下一刻,我发现我好爱你。

你伤害我时,我感觉愤怒,并告知你我的愤怒。你关爱我时,我觉得温暖,偷偷亲了你的脸颊。当有人问起我对你的情感,我可以这样回答:我啊,有时候爱我妈妈,有时候恨她,有时候觉得她很可爱,有时候她让我抓狂。

可是,在什么情况下,这个孩子会说:我非常爱我的妈妈,她很辛苦,我不能抱怨她,长大了我要孝顺她。

一是五百年前,王小二还不知道自己是王小二,也许TA只有一个名字,叫王氏。

二是五百年后,王小二防御起来了。

不知道为什么,他必须只能看到自己对父母的感恩,父母的付出和不容易,而不允许这个球有另外一面:我们天然会对另一个人除了喜欢,还有讨厌,恨,不耐烦... ...

或许也可以猜测一下为什么。

原因一:他真的太恨父母了。

我见过一些能坦然对父母表达怨恨的人:你还记得小时候吗,有一次你居然巴拉巴拉... ...能说出口的悲伤都还不够伤,能表达出的怨恨,都还不够恨。

真正恨到极致,不仅无法表达,连意识到都不敢。一是害怕意识到,去表达后,自己会忍不住冲上去把对方弄死。二是最深的恨,是永不表达,永远不再给你机会。

原因二:他的父母太糟糕。

当养育环境恶劣时,孩子倾向于去美化父母。他投射出的父母必须完美,这个环境对他来说才算安全。不完美的父母一旦带给他糟糕的感受,他会去防御掉。

我们听到一个人说自己父母“还行吧”,这算比较正常。但当我们听到一个人评价他的父母“太不容易了、简直完美”,我们第一反应是,那些糟糕的东西去哪里了?

被压抑了。

有孩子会牺牲对自己的评价,来保护父母带给他的完美感觉。当他们的父母让他感觉糟糕,他就会想,这是我不好。

牺牲掉自我评价,能换来安全的环境,这是很聪明的防御。但当他们长大后,“我不好”就变成痛苦源泉。

原因三:他从未整合爱与恨。

这和他把父母完美化是同一机制,父母只有好,于是他只有爱,没有恨。或者,我只能感恩,不能恨。

有时在临床中来访者会说:我不想恨父母,我不该恨他们的。

我会问:你能允许你对父母表达恨的同时,爱的部分还在吗?

而在生命的某个阶段,他一旦将恨释放,爱与荡然无存也相差无几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个孩子渐渐可以整合?

当他父母给予他的安全感日益增多,这些恨的部分出来后,有爱作为支撑。他渐渐就敢意识到,我有恨,我可以表达,而且,好与坏的父母,其实是同一个人。

所以,我可以有时候爱他们,有时候恨。

但当这个环境从未给他安全感,他就从没有机会去整合父母,以及他对父母的情感。

原因四:他的父母太虚弱。

每当他想攻击父母,父母就散掉了。

父亲抽着烟:你现在也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是爸爸不好,爸爸无能。

母亲捂着胸口,默默流泪。每一个动作每一滴眼泪都在说:你居然攻击我,我的心都碎了... ...

所以,当我们有痛苦时,去攻击埋怨别人,有什么用?

这么说起来,很是心酸。一对父母只有能力给他的孩子吃酸葡萄,这孩子长大看见别人在吃甜葡萄,他心里想的是:傻帽,葡萄有什么好吃的?

他不知道这世界上有孩子,在对父母表达攻击后,是会得到抚慰的。他的父母会承认:啊,原来我做了这些,让你感受到了那些,是爸爸妈妈的错。

尽管有些孩子也没有能够得到父母的抚慰,但他相信是因为父母当初做了这些,让他感受到了那些,才导致他今天继续感受着那些,产生了一些痛苦。可当这些孩子,告诉别人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探索,获得对自身经历的理解,从而帮助到自己时。

那些防御起来的孩子,觉得浑身都痛了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