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而上学完全是可能的吗?

 chaiwuge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内容提要:《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至5节以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分首先指出,不同于只是解析了已有的概念因而没有带来任何认识的增加的分析判断,扩展了我们认识的形而上学源自于一个先验的综合判断。因此,欲说明形而上学能否成为科学,就需要说明先验的综合如何能扩展了我们的认识。这一部分还表明了,以往的探讨要么是没有发现形而上学植根于先验的综合这一特征,要么就是没有能说明这一综合如何扩展了我们的认识。因此,重整当时有争议的形而上学,使之成为将来可靠的科学,就应该在已有的被认为已经是科学的先验综合的知识上说明先验综合如何可能,因而也就需要从数学出发,进而再借助自然科学,从而最终来确立形而上学是一门扩展了我们认识的科学。

  4月22日晚,恰逢康德297岁诞辰,学院“爱智论坛”“安哲书会”第二期“形而上学完全是可能的吗?——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1至5节释义”在龙河校区文西楼研究生学术活动室举行。本期书会继续由张广老师领读,学院刘笑非老师、吴辉老师、赵震老师以及学校的部分学生参与了本次讨论。

  本次读书会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是前期回顾,第二是领读讲解,第三是提问总结。

  书会开始,首先是前期回顾,20级马哲硕士吴春华的问题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生而自由,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却比其他的一切都更是奴隶”,既然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又如何还能说有自由呢?

  张广老师回应道:就康德人有自然和自由两个规定来看,我们自由有一个极复杂的处境。一方面我们存在于自然之中,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因而确实时刻有不自由的一面。不过,与此同时,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就可以在自然中选择。进而,如何选择也完全取决于主体。再这么一看,人又是绝对自由的。可见,上述问题的难度就在于是否能区分和调和自然与自由,从而能更全面地看待自由,看待我们人自身。近代自然法把自然状态描述成非自由的状态,转而提出文明和法治缔造自由的观念。与之相对,卢梭却把自然状态说成完美的状态,批评文明让人失去了自由。可以说这些看法大相径庭,针锋相对。但,它们还是共同地启示我们,有一个永恒的自由问题:在面临不自由的可能时,我们如何能发现和创造我们的自由?

  接着,基于另外两位同学的追问,张广又补充道:自由是没有前提的,有前提了,就不自由了。这也可以说是康德为何区分偶然和必然、特殊与普遍、质料和形式、感性和理性等等概念的原因。如果谈不到原则,谈不到普遍,谈不到绝对,是无法谈自由和绝对的自由的。因为,正如康德指出的那样,我们是以有限的感知来认识的,因此世界中的一切对我们而言都是相对的,都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因而是没有自由的,或者最多只能有相对的自由。然而,与此同时,他也指出了:作为理性的存在,作为主体的存在,我们有绝对的观念,我们有绝对的自由。在这一点上,康德也澄清了:只有我们人类才能领会和创造真正的自由,才能认识和成为真正的自我。

  结束了上述第一期遗留的“自由”问题的讨论之后,张广对上期书会做了回顾,指出:第一期书中康德给自己提出了批判形而上学,彻底澄清理性的任务。那么,随之而来他面临的任务是——形而上学是什么,怎么批判它,才能澄清我们的理性?借助这一总结,进入了本期研讨的论题,即《导论》第1节“形而上学的来源”。

  一 形而上学的来源

  张广解释道:在这一节,康德一开始就提出了认识形而上学的要求:把握形而上学的特点。这样,是为了不仅在消极的意义上将其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同时也能在积极的意义上本质地把握形而上学。在第2段中,他进一步说明了如何把握一门科学的特点——从讨论的对象、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方式上着手。进而,在第3段中,利用语词的分析又指出:形而上学的特征就在名称之中——不同于具体的经验科学,既不像物理学研究外在经验,也不同于心理学考察内在经验,它是关于自然一般原理的科学。最后,又将其区别于数学。因为,数学也是普遍的科学,只有继续将其与数学区别开来,人们才能更进一步地认识形而上学自身的特点。为此,康德援引了《纯粹理性批判》“方法论”的“纯粹理性的规训”中哲学与数学的区分:数学是概念在直观中的运用,而哲学就是概念自身的规定。易言之,形而上学源自于主体思维自身。

  这一节的领读之后,有问答环节,有学生问:康德是在什么意义使用的“科学”这一术语的,它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实证的自然科学是否不同?李明辉教授建议将其翻译为“学问”是否可取?

  就这个问题,在场的师生展开了讨论。张广指出:康德所谓的“科学”并非具体的自然科学。翻译成“学问”虽然考虑到了它与其它学科的差别,不过在哲学语境里也可能会显得多余,因为哲学不会谈论具体的科学,而是讨论它的原理,甚至是原理之所以是原理的原理。同时,吴辉老师补充道:“实证科学”的使用比康德所讲的“科学”出现得晚,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康德语境里的科学与实证自然科学的含义是不同的。刘笑非老师也补充道:这里的“科学”就是“学科”。

  二 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分

  在第2节“形而上学知识的类型”的第1小节“分析和综合判断的区别”中,张广继续讲解道:为了能说明形而上学的特征,康德开始从认识的类型上着手,区分判断为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以此阐明形而上学的所在。在康德区分的四类判断(矛盾的、同一的、综合的和分析的)之中,之所以专门讨论这两类的区分,一个原因就是:在语句中只有这两者才会有主词和谓词不一致问题,因此作为主谓的关联,它们何以可能也就成了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在这对区分上,康德指出:分析判断是解释的,它解释了主语或者概念之中包含的还不为人知的内容;综合判断是扩展的,它增加了主语或者概念原来不具有的内容。

  在这一小节的研讨上,外国语学院的孙辰钰从语言学、语法学的角度谈了自己对主谓概念的看法:在语言学、语法学的语境中,不会特意强调宾语,首要还是讨论主语和谓述的区分和关联。张广谈道:这里综合和分析的区分不仅涉及语言学、语法学的认识,也关系到哲学自身的特点——近代哲学,特别是从笛卡尔开始,不再讨论外在的世界,转而关注我们是怎么认识对象的能力。这也是康德做出分析和综合判断的区分的前提。

  最后,刘笑非提出了一个汉语翻译上的问题:汉译将这一小节中第2个例子翻译为“一些物体是有重量的”,这让人费解。对照英语,将其翻译成“有些物体是重的”应比较好理解。

  三 矛盾律:分析判断的共同原则

  在短暂的休息之后,大家接着探讨了第2节第2小节“矛盾律是分析判断的共同原则”。张广道:在这一小节中,康德告诉了我们分析判断的共同特征,即无论是否定的判断,还是肯定的判断,只要是分析判断,都遵循矛盾律。它们的不同不过在于,肯定的判断依照矛盾律解释出了主语所包含的不为认知的内容,而否定的判断则依照矛盾律排除了不包含在主语之中的内容。紧接着,康德又用金子的定义,说明了分析判断的共同特点:不依赖任何经验,仅仅分析概念就可得到要的认识内容。

  在这一小节讨论中,有学生提问:如何确定一个事物或者概念是否包含在另一个事物或者概念之中?例如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现在另有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但是它的化学式和水完全不一样,那么这一液体是否也是水?如果不是,那么水是什么?

  针对这一问题,张广老师回应道:一直以来,哲学会把事物的规定分为两类,经验的、偶然的现象和本质、普遍的本体。例如颜色、重量、硬度等就是前者,它依赖经验来认识和检验。而后者涉及普遍的规定和规则,是事物不变的规定。上述问题不仅涉及现象和本体的对应问题,即出现了表象与概念的偏差,也隐含了一个不同概念如何关联的问题。这么一来,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就需要进一步地在现象上找出两个液体可能存在的差别,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内在不同的结构上发现同一,说明为什么它与水具有不同的分子式但是却表现出了相同的特性。

  四:先验综合:综合判断的原则

  接着,张广又阐述了第2节第3小节“综合判断有一个完全不同于矛盾律的原则”。他指出:尽管这里康德没有直接说明综合判断遵循何种原则,但是间接地也还是可以确认它遵循的是先验的、综合的原则。在这小节中,康德首先把综合判断分为两类,即经验的综合和先验的综合。作为扩展了我们客观认识的判断,康德认为它们遵循的不只是矛盾律,而是还有其它的源起。因为,单纯的概念的分析,不会增加我们的认识。而经验的综合虽然增加了认识,但是它有先验的综合所不具有的经验。于是,作为扩展了知识的判断,先验的综合如何可能,也就成了一个问题。以此,康德想指出,形而上学作为先验的综合判断的科学,它的规定超出了矛盾律,需要以一个全新的原则来说明它的来源,确立它作为成为一门科学的特征。

  在这一小节的研读上,刘笑非首先提出了“先天”和“先验”的翻译问题。他指出:这两个词在外语之中对应着不同的语词,可能会有意思上的差别。接着,也有同学发表了类似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张广老师回应说:a priori 与 transzendental 意思没什么区别,只是拉丁词和德语词的切换,翻译成先天与先验,不过是表明同一个意思用了不同的词,不过是同一语义运用了不同语言的不同语词的表达。也就 “先天”与“先验”在意涵上实际上并无差别。

  接下来张广补充道:在这一小节中,接着康德在分析完经验的综合如何增加了我们的知识之后,即借助直观与经验,马上就在在数学的知识上发现了先验综合判断的存在。并且,借助7 5=12例子,解释了数学如何借助先验的综合扩展了我们的认识的。更进一步地,他还指出不仅是代数,就是几何,都具有先验的综合。这样,康德提出:我们具有扩展我们认识的先验的综合,因而就有必要解释这一综合的由来,从而说明形而上学的所在以及它是能够成为科学的缘由。

  五、未曾被认识的分析和综合判断的差异

  关于作为区分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注释的第3节,张广指出:第3节重新又回到了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意义的探讨上。承接上文,既然综合的判断,更确切地说作为形而上学来源的先验的综合判断,既不产生于矛盾律,也不来自于经验,那么就有必要以全新的原则说明它扩张我们认识的可能。在这一节中,顺承上文,主要消极地说明,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和揭示这一原则。为此,康德首先提到沃尔夫和鲍姆加登,批判他们用分析的方式来阐述综合的形而上学。这表明他们根本不知道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别,因而并不能本质地说明形而上学。进而,他提到了洛克,他认为洛克注意到了这一区别,但是他也同样没有发掘出先验综合判断的功能,以至于后来像休谟这些受到他思想影响的思想家都没有能从根本上说明形而上学的可能,甚至否定了这一可能。这样,也就埋下了伏笔,即批判哲学应该,也会将上述区别与形而上学的根源都揭示出来。

  紧接着,刘笑非提出了汉译文和英译文在这一部分排版的问题,即在上述第二节第三小节后面英译本还有大段论述,而在汉译本却不见了。对此,学生说,那一部分在被移到了第四节去了。对此,张广指出:这是按照德文原著排版问题,汉译本遵照德文原著排版进行,德文原著第三小节结束也有一条注释。当然,这种排版是否合理,也是可以讨论的。

  继而,张广介绍了先验综合判断成为哲学问题的学术背景:近代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在哲学上,特别是自笛卡尔以来,人们不再谈论对象,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我们的思维。这样知识获得也就不再认为是对象的给予,而是主体自身的建构。这是康德探讨形而上学的重要背景。对此,康德有一个经典的比喻:我们并不是以学生的身份到自然前求教,而是以法官的身份去审问自然,要求它回到我们的问题。以这一比喻,康德阐明了近代积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有必要重新认识形而上学,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也就是先验综合判断的基础上来认识形而上学。

  对此,刘笑非说:这也是康德所谓的“人为自然立法”含义所在。先验综合判断何以可能是康德哲学最根本的东西。因为,不同于只是解析概念的分析判断,先验综合判断增加了我们的认识,这表明知识之中有人自身的贡献。由此,也就有了他“人为自然立法”思维的哥白尼革命的转向。

  出于时间的缘故,张广简单概述了第4和第5节内容,然后本期书会进入了最后的自由讨论环节。

  有学生提问:人如何能成为普遍化的自由主体?

  张广回应道:这需要一个客观化和普遍化的过程。首先,人处于一个有限的经验世界里,我们的自由是受外在自然的限制,因此需要一个客观化的过程,以便为其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同时,人也是一个主动的主体,对于缔结一个什么样的宪法,组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构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也是一个主观问题,需要考虑不同主体的意愿。这里就具有一个普遍的道德意味。当然,这两个过程,开启了人普遍自由的可能,也可能带来人自由的迷失,这需要一个更精细的探讨。

  最后,张广作了简短的总结:康德所理解的知识、科学、形而上学和今天有些当然的的感觉还是有差别的。所以只有进入到一个专业的视角,才能完全地理解康德。另外,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康德哲学可以让同学们思考知识之间的关系。近代科学的繁荣,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如何将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不同门类的知识理解我为一个整体?对于这个问题,康德的批判哲学尽管没有直接地明言,但是也还是提供了潜在的线索。在康德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偶然的知识,也就是感知,是如何逐步进阶成普遍的、体系的知识。这个的建构的知识论有助于我们打破我们成见,有助于我们理解认识是主体自身的、属于我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至此,本期读书会圆满结束。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吴春华、赵小璇 /文,吴辉、张广/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