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残阳如血——日德兰大海战(一)大洋舰队

 svdk 2022-08-25 发布于辽宁

经过工业革命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出现了大英帝国这样有全球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但随着历史的进程,后起之秀也曾对这种世界霸主进行过挑战。第一次这种挑战发生在德国与英国之间,当时德国工业产值已位居世界第二,而且也建立了一支基本相当于英国皇家海军70%吨位的大海军,挑战的结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花费巨资打造的大海军与大英帝国皇家海军进行了一次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列舰对决,这场海战的得失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历史的进程。现在我们回味这场海战的前因后果,对今天的国际局势仍颇有借鉴。

引子

在地球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海洋覆盖了它70%以上的表面。这里孕育了地球最初的生命,这里诞生了人类的现代文明。然而,几乎就在人类文明出现的同时,这里也产生了人类历史中的一个怪物——战争。从3700多年前的萨拉米斯海战,到迎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霍班托大捷,人类进入海洋的历史上充满了火与剑的较量。在这部宏大的海上战争史诗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名字——日德兰大海战

“日德兰战役是海军历史上战列舰队之间最后一次大规模兵戎相见。英国和德国在各自力量最强大的时候交手,战列巡洋舰对战列巡洋舰,战列舰对战列舰,英德帝国都倾注了大量资财建造这两支充分体现当时最高技术水平的舰队。然而,这次战役并不像双方期待的那样是一场毕其功于一役的战役。整个日德兰战役充满了坐失良机,通信失灵和指挥不当的情况。这里没有两支舰队两败俱伤、既壮观又恐怖的场面,人们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两个巨人在北海的迷雾中互相搜索,偶尔一场血战,然后又错失良机。”

文章图片1

日德兰海战中英军厌战号与马来亚号战舰,于14时左右摄自英军英勇号战舰方向

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今天,人们透过日德兰的硝烟,终于看清了它对人类历史所发生的重大影响。

日德兰——一个传统海战理论的总结;

日德兰——一个迎来现代海战的使者;

日德兰——一个海洋时代的终结;

日德兰——一个全新的海洋时代的开端。

一、大洋舰队

国家所需要的是歼灭敌人,唯有数量上的优势,才能达到歼灭之目的。

——霍雷肖·纳尔逊

1893年,伦敦,皇家海军俱乐部。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被视为世界海军圣殿的地方第一次敞开大门,迎接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海军上校。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站到了英国皇家海军的讲坛上。

文章图片2

马汉上校,海权论作者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像马汉那样直接深刻地影响过海上力量理论和海军战略理论。当这位美国海军上校带着他的被统称为《海上战略论》的著作来到英国时,他受到了这个传统海权国家的空前的欢迎。他出席过女王和首相的宴会,接受过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名誉学位,受到过皇家海军俱乐部的贵宾款待——他是第一个受到这种礼遇的外国人;伦敦泰晤士报称颂他为海军作出的贡献就像哥白尼对天文学的贡献一样;一向自负的英国海军评论家指出:“海上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世界,氧气也是如此。但是正像氧气若无普里斯特利就会遥遥无期不被发现一样,若无马汉,海上力量的情况也会如此。”

尽管英国人说到是美国佬使他们认识了海上力量的重要性和价值时可能不无遗憾,但是他们由衷地赞誉马汉,称他是惟一有权“对英国事业提出忠告”的外国人;西德纳姆·库姆爵士则干脆写道,他使“我们第一次拥有海上力量学说”。

对于18世纪如同一潭死水的欧洲海军理论界,马汉的观点无疑于投下了一块巨石。

1906年,英国,朴茨茅斯。

一片欢呼声中,一艘崭新的战舰从船台徐徐驶入大海。对于这艘名为“无畏”号的战舰来说,“崭新的”三个字并不仅仅代表它刚刚下水,更重要的是,这是一艘按照马汉理论的要求,凝结当时世界最先进技术的全新概念的战舰。此刻,它的设计者费希尔爵士正以满意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杰作。

文章图片3

1906年,第一艘“无畏”战舰下水

18世纪末,英国海军虽自命天下无双,但实际上却相当腐化,其兵器和战术甚至比在对马海峡全军覆没的俄国舰队也高明不了多少。这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长期和平,以及海军军官团几乎为贵族子弟所独占的结果。英国海军似乎已不再是国家政策的有效工具,而变成了一个禁止外人参加的贵族游艇俱乐部。然而到了1914年战争爆发时,英国海军却面貌一新,在这10年之内,英国海军不仅已经拥有许多革命化的近代战舰,而且其教育制度也已经作了彻底的改革。这种进步主要应归功于1904年至1910年间出任英国海军部第一海务大臣的海军元帅约翰·费希尔爵士。

费希尔是马汉的忠实信徒,他按照马汉的制海权理论来设想他的舰队。舰队的骨干是战列舰,为了集中最大的火力,战列舰采取“一字长蛇阵”的队形,从远距离用相互炮击的方式交战;战列巡洋舰拥有和战列舰相近的火力,但采用较轻的装甲而拥有较高的航速,担负侦察、前卫作战和其他任务;巡洋舰为舰队之耳目,也可能被分遣担负护航的任务;驱逐舰为舰队之屏障,使其免受潜艇及鱼雷艇的攻击,并且也可以使用自己的鱼雷作为攻击兵器。基于日俄对马海战的经验,费希尔认为英国应该建立一支全新的高速舰队:战列舰21节,巡洋舰25节,驱逐舰36节,潜水艇14节。按照他的观点,有了这样一支高速舰队,再加上据有世界海洋上的五大战略要点:新加坡、好望角、亚历山大、直布罗陀和英国本土、英国海军就足以继续保持它的海上权威。

文章图片4

费舍尔勋爵,被昵称为“费老爹”

在那个年代里,战列舰就像今天的航空母舰一样,人们公认的一个等式是:

战列舰舰队=海军=海上霸权

费希尔心目中的战列舰,是一种“全部大炮”的新型战舰,1906年下水的“无畏”号战列舰是费希尔元帅的“纪念碑”。在此以前,“标准”的战列舰是:排水量15000吨,动力装置为烧煤的往复式蒸汽机,舰速17-18节,装有4门11英寸或12英寸火炮和12门6英寸火炮。新型的“无畏”号战列舰,排水量17900吨,10门12英寸的大口径舰炮分装在5座炮塔上,在配用新型的火炮指挥仪之后,这种火炮的射程可达20000码,其火力约为老式战列舰的一倍;11英寸厚的防护装甲比老式战列舰厚了2英寸;首次使用的蒸汽轮机动力,使“无畏”号的航速高达21节。

“无畏”号战列舰的诞生,使其他任何以往的战列舰都形同玩偶,在世界海军强国的心目中,“无畏”舰成了衡量舰队实力的新标准。当1906年“无畏”号在朴茨茅斯船厂下水的时候,英国人再一次获得了一种满意的安全感。尽管也有保守者,把“无畏”号的出现称作一个“错误的飞跃”,但纳尔逊旗舰舰长托马斯·马斯特曼·哈迪的回答则代表了大多数英国人的想法:“不管发生什么事,英格兰必须领先!

就在英国海军忙于修补他们的海上篱笆的时候,与英国隔海相邻的欧洲大陆上,一系列重大的事变正在悄悄地进行着。

和英国的海上霸权一样,18世纪末的德国拥有欧洲大陆上最优秀的陆军。1870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辅佐下,一举击败了欧洲大陆第一强国法国,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1888年,老威廉死了,他的孙子——年仅29岁的小威廉最终继承了王位,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德皇威廉二世。

文章图片5

德皇威廉二世

或许是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英格兰的血统,年轻的威廉二世一开始就对海军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变成了马汉的狂热信奉者。1894年5月,威廉二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现在简直不是在阅读,而是在狼吞虎咽地吞食马汉的著作,我要背下全文。这部著作水平极高,所有的观点都是经典。我已给全部军舰下发了这本书,现在官兵们经常是言必称马汉。”从马汉的书中,威廉二世看到:只有拥有全球利益的国家才能称之为大国,单纯的陆上大国绝不是真正的大国。马汉的观点无疑极大地刺激了年轻的国王,他要建立一支同陆军一样强大的德国舰队,分享不列颠的海上霸权,他要使他的帝国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在我把我的海军提高到我的陆军所占据的地位以前,我是席不暇暖的。德国的殖民目的,只有在德国已经成为海上霸主的时候,才能达到。”

1890年,登基后的第三年,威廉二世罢免了老迈保守的俾斯麦,8年后,欧洲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俾斯麦默默无闻地死在自己的庄园里。

文章图片6

1881年的俾士麦

俾斯麦的去世,标志着德国传统的大陆派势力彻底丧失了他们的统治、德国走上了疯狂的海外扩张之路。

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洋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辅佐威廉二世确定海军政策的铁腕人物名叫阿尔弗雷德·冯·提尔比兹。1897年6月,身为海军少将的提尔比兹从远东舰队奉召回国,出任德国海军部大臣,从此这位德国海军之父开始以日耳曼民族的倔劲,不屈不挠地创建起一支德意志帝国的新海军。

文章图片7

提尔比兹是一个公认的天才,如果将他的聪明才智用在其他任何方面,他都有可能创造出一番奇迹,但现在他面前是一个几乎难以实现的目标。当威廉二世登基时,德国海军在全世界排名第七,比法国、俄国、意大利还要小许多。

德国历史上没有海军,更谈不上海军传统,提尔比兹对海军的理解完全来自于马汉的海权理论,提尔比兹把这一理论以法律的形式,记入德国《第九号部队备忘录》:

“只有努力夺取制海权,而不是依靠巡洋战或其他方式,才能胜利地进行海上战争;交战的一方只有摧毁另一方才能夺取制海权;由于此种以及其他原因,只有依靠对敌方海洋发动战略进攻,才能有效地、胜利地进行海战,而战略防御将使自己处于一种十分困难以至几乎绝望的境地;最后,完成这种战略至少需要三分之一的优势。”

1898年。

这一年对于威廉二世来说是重要的一年,他登基整整10年;这一年对德国近代史是重要的一年,俾斯麦于此年去世;

这一年对德国海军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德意志海军协会成立,提尔比兹的第一号海军法案在德国议会通过。

第一号海军法案规定:1904年以前海军的舰只应当增加到17艘战列舰,9艘装甲巡洋舰,26艘轻型巡洋舰。在此7年之间,德国海军为达到规定标准所需要的军费,无须再通过议会批准。

1900年,仅仅两年之后,德国议会再次通过了第二号海军法案,新的海军法案规定:

到1905年,德国海军应当拥有34艘战列舰,11艘重巡洋舰,34艘轻巡洋舰和100艘驱逐舰。预备役中的四艘战列舰,3艘重巡洋舰和4艘轻巡洋舰不包括在内。

德国人说到做到,一时间濒临北海的德国造船厂生意兴隆,短短几年时间,德国造船工业的年产量翻了足足一番。与此同时,一个遍及世界各地的海军战略基地网也在迅速形成。

德国扩建海军的目的十分明确:“这种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否则就有使自己的优势遭到破坏的危险。”

德国海军扩军造船的铆枪声,震撼了英伦三岛,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指出:“大陆上的最大军事强国决心在同时成为至少占第二位的海军强国,这是世界事务中一个具有头等重大意义的事件。”英国的安危系于海军之身,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和所有的既得利益者一样,英国并不希望耗尽它的国力和德国拼个鱼死网破。1907年在海牙“和平”会议上,“英国提出要与德国商定海军军备限制问题,企图用裁减海军来对付德国的争霸,限制德国海军的发展,以继续保持传统的海上霸权。德国人则打着自己的算盘,德国要求用条约来确定两国海军力量的对比,争取比当时两国实际情况更有利于自己的力量对比。威廉二世的回答明确而坚定:“海军法案将要一字不漏加以执行,至于是否合乎英国人的心意则毫无关系。如果他们要战争,他们可以发动战争,我们并不怕。”

1906年,在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下水不到1个月,德国议会通过第三号海军法案,在三年内建造9艘“无畏”型战列舰;1908年德国再次通过第四号海军法案:从1908年到1911年,每年建造4艘“无畏”型战列舰,1911年到1917年每年建造2艘“无畏”型战列舰;1912年的补充海军法案规定,在原有基础上再增造3艘“无畏”型战列规。长面对德国的挑战,英国的回答是“德国自可以随意要怎样做,但我们也是一样!”1908年,英国议会通过皇家海军新的“两强”标准,即德国每建造一艘战列舰,英国将建造两艘与之对抗

20年,几乎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德国在提尔比兹的筹划下,终于建成了一支世界排名第二的强大舰队。当这支舰队从威廉二世面前驶过时,他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他的舰队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大洋舰队。

文章图片8

大洋舰队

面对大洋舰队的诞生,英国的反应是:将它最强大的大西洋舰队由直布罗陀调回本土,这只舰队将驻扎在德国对面的斯卡帕弗洛。和大洋舰队相对抗,这只舰队被称作“主力舰队”。

尽管德国海军劲头十足,但提尔比兹始终牢记着马汉的观点:“历史已经充分地证明一个仅有单独大陆海岸的国家,在海洋发展上,是不能和一个岛国竞争的,尽管后者只有较小的人口和资源。”德国注定不会既是一个海上强国,又是一个陆上强国。提尔比兹更加强调的是“海军的政治重要性”,按照提尔比兹在回忆录中的解释:“只有一支对其他大国标志联盟价值的舰队,换言之,一支精干的作战舰队,才能成为我们外交家手中的工具。如果把它用于良好的目的,它就能补充我们的陆上力量。”

提尔比兹要把它的舰队变成国王手中的筹码,他所独创的“危险因素策略”被载人德国第二号海军法案:

鉴于德国海军不可能强大到足以战胜一切对手的地步,它必须建设得足以使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摧毁德国海军时将要蒙受如此巨大的损失,以致会危及到这支海军力量对第三国海军的优势,从而使之不敢冒险发动进攻。”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提尔比兹的“危险因素策略”同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核战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代核战略用“确保相互摧毁”而维持着一种“恐怖和平”,这种“恐怖和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已经整整持续了半个世纪;提尔比兹战略用他所创造的“危险因素”来保证他的国家——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强国,从老牌的殖民国家手中窃得更多的利益,而不受惩罚。现代核战略的筹码是整个人类的生存或毁灭;提尔比兹战略中的筹码,对德国来说,是德意志人民今后几十年的幸福,对英国来说是维持了几个世纪的海上霸权。提尔比兹把他的舰队交给国王,让成廉二世向英国人喊道:给我更多的殖民利益吧,否则就会失去你的海上霸权!

从一般逻辑上看,提尔比兹的“危险因素”战略是无懈可击的,但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军事理论家,提尔比兹大概永远不会认识到他在逻辑起点上的失误:海上霸权的目的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殖民利益,如果失去了殖民利益,海上霸权将一钱不值

当以威廉二世为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不能满足于英国人的残羹剩炙,向英国资产阶级提出了更高的价码后,英国最后不惜一切地走向了战争,提尔比兹的“危险战略”则带来了德国的最后失败。

最终的一切为战争的结果所证明:

英国,赢得了一场战争,但失去了一个时代;德国,在战后几十年里失去了发展的权力;

美国,在英德鹬蚌相争之际,作为最后的赢家,款款走上了海洋新主的新宝座。

一个战略的失误,带来的可能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损失。“危险因素”战略给德国带来战争和失败,“确保相互摧毁”将给全人类带来什么?

幸好,走向21世纪的人类已经开始认识到了他们的错误,走出“恐怖和平”的步伐刚刚迈出。

战列舰,战列舰。如同巫师口中的咒语一样,这个名字牵动着那个时代每一个德国人的心,每一个英国人的心。

凭借着雄厚的造船工业基础,英国在这场大炮巨舰的竞赛中始终走在前面。继1906年的“无畏”号之后,一批新级别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相继完成了设计和建造,这些新型的主力战舰几乎无一例外地驶入了主力舰队的母港—一斯卡帕弗洛海军基地。当1914年战争爆发前夕,英国已拥有30艘新型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40艘“无畏”舰以前的老式战列舰、102艘轻巡洋舰、301艘驱逐舰和78艘潜艇,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战争爆发时,英国海军部立即征用了国外订购的3艘战列舰,在英国的船台上,还躺着10艘即将完工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文章图片9

“伊丽莎白女王”级,“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

在主力舰队中,“无敌”级是继“无畏”级之后设计的新型主力战舰一一战列巡洋舰,它的最大优点是航速高达26节,配备有8门12英寸舰炮,费希尔认为,这种战列巡洋舰具备了所有预想的威力和“海上轻骑”的魅力,尽管它只有一条远不及“无畏”号的6英寸装甲带,但费希尔的理论是:“速度就是装甲。”1910年下水的“狮”级战列巡洋舰即使在今天仍不失为一艘巨舰,它的排水量达30000吨,最大航速27节,装有8门13.5英寸的大炮。最新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则达到了顶点,这艘航速24节的战列舰上装有8门15英寸的巨炮。在斯卡帕弗洛港内,人们还经常可以看到一艘被海军军官们称为“奇形怪状”的怪舰,这是英国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由排水量18000吨,航速22节的客轮改装的“坎帕尼亚”号、载有10架飞机,英国海军计划用它来提供一种新的战场侦察能力。

德国的造船工业基础不及英国,1907年英国的造船产量占全世界的60.3%、而德国只占13.8%。但提尔比兹有效地运用了他的天才,使德国的造船工业以更高的效率投人到了海军军备竞赛中。到1914年,德国海军已经拥有18艘新型的主力战舰,22艘老式战列舰,41艘巡洋舰,144艘驱逐舰和30艘潜艇,此外尚有即将完工的3艘战列舰和1艘战列巡洋舰。在提供战场侦察支援方面,德国海军更喜欢使用“齐柏林”式飞艇,这种性能优越的大型硬式飞艇,可以保证在北海上空进行长时间持续的巡逻侦察。和英国海军相比,德国海军的优势在于,他们不须受遍及全球的海洋事务所羁华,可以把更大的兵力集中于大洋舰队,同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日常战术训练,这种训练使德国海军士兵的技术素质,特别是致命的炮术水平大大高于英军。

如果仅从主力舰只的数量和排水量看,德国海军明显落后于英国,从火炮口径和数量上看,德国海军的差距更大。但在一大堆可见的数字之后,德国海军主力舰只的技术性能却明显高于英国。德国军舰在这方面的优势,相当程度上要归功于提尔比兹的舰艇设计理论,提尔比兹的理论认为:“军舰的浮力有限,这个程度决定了军舰的生存力和战斗力。……由于攻击兵器的最终目的是造成水线以下部分的致命伤,所以增加浮力是军舰防御的主要手段。”

根据这一理论,德国军舰的设计目标是迫求舰艇在战斗中的浮航生存性能,为此德国的设计师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增厚防护装甲;采用小隔舱,重重设置水密门;燃料舱设在两舷,以提供一定的防护作用;炮塔内弹药分置,以防中弹后引起连锁爆炸……在舰载火炮方面,提尔比兹并不过分追求大口径,而把精力主要放在改进弹药上,因为火炮口径的增大,势必引起火炮重量和后坐力的成倍增长,使得在同等非水量下不得不减少火炮数量;实验证明德国舰炮使用的穿甲爆破弹,足以穿透英军战列舰的主装甲而不会提前爆炸。两种不同的设计思想,使英德两国的战列舰从结构到性能上都具有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对日后双方的海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当一场军备竞赛发展到了无法控制的程度后,它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战争。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刚刚过去,在世界的海洋上出现了两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装甲舰队,这两只战争怪物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出于个别人的好奇,它们也决不仅仅是两国统治集团的玩物,军队的最终目的就是战争,这种耗资巨大,凝结着人类文明最新成就的远洋舰队的出现,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帝国主义统治集团的最高殖民利益服务。

威廉二世要用他的大洋舰队为德国的资产阶级取得“阳光下的地盘”;而英国的统治集团则要用他们的主力舰队,维护“日不落帝国”遍布全球的殖民利益。这种争夺不仅在陆上也在海上,不仅在欧洲也在全球同时展开。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欧洲,笼罩着全球,整个欧洲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火药桶,只要有一颗火星就足以使它爆炸,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劫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

本文摘自马汉教授主编《世界经典战役》,作者陈虎。

残阳如血——日德兰大海战(二)

残阳如血——日德兰大海战(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