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千年来,无数的学者都在叩问和试图解释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无数的研究文献,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无数的文艺家、文论家和大学从事专门研究的人员,当你在叩问《二十四诗品》究竟讲什么?何为雄浑?何为实境?何为沉着?何为流动?其实我们只是问,但是不知道答案。这一次不一样,当长焕先生的洋洋六万言《诗品道心》横空出世以后,他打破了这种千年的茫然探索当中的迷雾,返本开新,给了我们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庆幸和欢喜。《二十四诗品》原来不是在讲诗,而是在讲道。司空图所设置的这个迷雾是在晚唐特殊背景下,也许他无意为之,但是千年的学术上的公案今天终于得到解决。不信,你只要打开《诗品道心》,就会知道先生所言不虚。长焕先生在儒释道三家通透之后来揭示《二十四诗品》文字背后的奥义,而且旁征博引,有理有据。这是适合所有的学问家研究的一个读本,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选读本,更是普通人士,乃至只要能识字的人,便会引起你无数的思考、无数的探索、无数的好奇。这本书是我们每个人通向大道的一个方便之门。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晚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典雅》 诗品道心 ![]() SHIPINDAOXIN 自 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 幽人空山,过水采苹。薄言情晤,悠悠天钧。 题 解 自然揭示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皆不离“本元”,也不离“因缘”。宇宙无言,惟穷尽本性之圣贤可代言。因为人是宇宙中之“灵物”,也即“人物”。天与人本是同体。所以从“人心”可穷尽、观察和体证宇宙深奥玄妙之天理,这即是“明道”。 ![]() 中国古代所谓“天人合一”观念,实指天心与人心合一,在此本体上,天心的自然运化万物,与人心的孕育万事,皆遵循一个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就是宇宙和人生的共同本初心性。由此可察“自然”即是“因缘”。换句话说“自然”即是“缘起”。 既然天人合一,人生万事皆无不是因“人心”发起而众缘合成,故知宇宙万物因“天心”之发起而众缘合成,此即是一切“自然”法则的指归交合之处。对人而言,唯一能窥破奥妙的枢机无疑就是微妙之“道心”,是故孔夫子才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尚书》才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说文》解“自,鼻也,象鼻形。”段玉裁注“自,从也,己也,自然也。”生活中平常所说的“鼻祖”就有“起始”之义。《礼记》说“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楞严经》说“本自其然,无然非自。” “自”是天地宇宙最高意识在人心“同频”发起。而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随着条件的具足而最终达成结果,这个必定的结果就是“然”。所谓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是执迷而不悟。自知之明即是自知每一个“起心动念”,这就是“自然”之本义。自然者究竟则是“纯粹无染真心”。 ![]() 唐人吴筠《玄纲论·道篇》说“天地人物、仙灵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孰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这里所讲的“始终、先后、本末”和《大学》所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也”皆直指“自然”要义,所谓“道德之常”乃是人心,天地之纲即是天心。而天人合一,性相一如,知行合一,则必定得“自然”之圆满。 ![]() 刘长焕 著 定价:76.00元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 相关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