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昌硕对这件画卷的题跋,可谓是态度端正

 黄俊俭书法 2022-08-25 发布于河南

1764年,时年77岁的黄慎画了一卷《桃源图》,图中重现了当年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景象:涧溪深处的村舍、初春时节盛开的桃花、悠闲自得的老人和孩童,这里的人们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不过,我们今天讨论的既不是黄慎笔下的《桃源图》,也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而是吴昌硕在《桃源图》前后的题跋。

吴昌硕在此画卷题跋的特别之处在于其理性的思考、认真的态度,而不是随手一挥。引首的题跋“古春一记”4个篆书字,大小匀称,“一”字位置好像经过了特别的设计安排。按照常理,“一”字应该居中才是,而吴昌硕却将“一”字的位置移到了上方,下面留下大片空白。乍一看,“一”字特别“跳”,夺人眼球,因为它打破了常规,但并不越矩,还是在人们心理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釋文:古春一記     老缶題畢篆耑,時乙卯二月杪。

下面是经过电脑处理过的图片。

利用电脑将“一”字往下移到了居中的位置。这种中规中矩的章法应该是多数人会采取的处理方式,这样处理看起来也不错。

“古春”,指春天。

落款:“老缶题毕篆耑,时乙卯二月杪。”“老缶”,当然是指吴昌硕自己。“耑”字有两个读音,一是读作“zhuān”,同“专”;二是读作“duān”,同“端”。在此,应读作zhuān”,意思是我(指吴昌硕)专为此卷而题。其落款的位置放在“古春一记”的左下方,也是一种别出心裁的设计安排,与后面的画卷连在一起,非常的协调。

“杪”,读作“miǎo”,是末尾、末端的意思。

吴昌硕在卷尾的题跋,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用一首七言律诗对画卷的内容进行了描绘——“桃花饭罢已成仙,奢望平生一笑捐。入洞只求千日酒,不知有汉是何年。凿山万丈采黄金,海底涛翻泪壑深。相见仙人齐历劫,渔翁失路到而今。

其实,画面中的人物也并不是什么“仙人”,而是普普通通的人。这些人远离了尘世的喧嚣,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似乎找到了极乐世界,暂时去掉了精神的枷锁。殊不知,他们是由一个大社会而跃入了另一个小社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恶与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不过是向往一个心中理想的世界罢了。

第二部分“一亭先生藏瘿瓢画《桃源图》,属为题句涂抹应教,自知不值一哂也。乙卯春仲两窗吴昌硕同客春申浦。”指明此是应一亭先生之托,为其收藏的瘿瓢画的《桃源图》而作,并写明了题跋的时间和地点。“一亭”指王一亭(1867-1938),著名书画家、实业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宗教界名士,晚年与吴昌硕乃亦师亦友的关系。“瘿瓢”指黄慎。“属为题句涂抹应教,自知不值一哂也”实为文人墨客的自谦用语。“乙卯春仲”指1915年春季的第二个月(农历二月),吴昌硕时年70余岁。“春申浦”,即指黄浦江,又名春申江,简称申江。

釋文:桃花飯罷已成仙,奢望平生一笑捐。入洞只求千日酒,不知有漢是何年。鑿山萬丈采黃金,海底濤翻泪壑深。相見仙人齊歷劫,漁翁失路到而今。

一亭先生藏癭瓢畫《桃源圖》,屬為題句涂抹應教,自知不值一哂也。乙卯春仲兩窗吳昌碩同客春申浦。

总体来看,吴昌硕的题跋,给人以干净、利落的感觉,这是下笔之前深思熟虑的结果。从吴昌硕题跋的内容、形式,以及书写可以看出他对一亭先生尊重的态度。至于说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态度,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可以解释为吴昌硕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对朋友之间友情的珍视。无论如何,此卷的题跋,不管是艺术风格,还是艺术形式,都有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