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说作文25:置身妙境显意味

 词语寄居者 2022-08-25 发布于浙江

01

我们同学在作文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妄图通过几句简单的转述写活一个形象,他自己则双手插兜站在一边冷眼旁观,完全没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也无法将读者的情感代入。如这样的句子:

他从不张扬,他毫不起眼,他没有地位却勤劳工作。

这样的人物刻画毫无趣味,不直观、不形象,无画面感。怎能将人的个性写活?我们要做的是将人物放进具体的情境中,给他制造困难,让他说话和动作,总之,让他行动起来解决问题,在具体行动中彰显其个性和精神。如果写清洁工,你就可以写某天某个地方,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故意扔东西到地上,一而再再而三,写清洁工如何应对,把过程写详细,人物就写活了。这是添加场景给人物创造一个活动的空间和环境。我们可以试试,例如:

她骂他混蛋。

简单的一句话,毫不起眼,波澜不惊的陈述。如果添加场景,给人物一个活动的具体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请看——

真是冤家路窄,刚好在操场上俩人不期而遇,由于上次她发现他抄别人的作业,便报告了老师,结果他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今天,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他竟然嬉皮笑脸地拦住她,一个劲地说她是:小报告、克格勃、小内奸……她对他的挖苦、讽刺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和上面的那一句对比,是不是有天壤之别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一个有趣的故事吧。一位秀才写了几句诗来表明自己的才华,诗是这样写的:

天下文章属三江,

三江文章在吾乡。

吾乡文章数舍弟,

舍弟向我学文章。

起首用“天下”开头,结句用“我”收尾,意在说明“我”的文章天下第一,他人皆宗法于“我”。这样的诗读来不会觉得作者是在吹牛,反而感到十分有趣,不由让人呵呵一笑。

02

他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达到这种效果呢?答曰:烘云托月。

烘:渲染;托:衬托。原指绘画技艺中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后比喻从侧面渲染以显示或突出主体。烘云托月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就是通过描写别的人或事物来衬托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在对比之下,使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北宋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雾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写文章也是如此。

运用“烘云托月”手法可以来烘托出独特的氛围创造诗意的情境,是作家们常用的写作手法。我们来看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雪纷飞的江面上,只见一叶孤舟,一位老翁默默垂钓,群山不见一只飞鸟,路上一个人影也没有……烘染出了阒寂幽峭的氛围。

烘云托月是作文中创造情境的主要方法。要让文章生动形象就必须让所描写的对象生活在具体可感的环境中,所谓“境”,指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景物和场景,可以是花草树木、可以是房屋建筑、可以是其他人的表情行动等。所谓情境就是意象的连续体,就是很多象的叠加,形成一种场,形成一种氛围,形成一种透明的空间,人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共鸣共振之后的那种情绪。这个写作思维的过程就叫做“情境化”。用情境化的方法来写人,就是把人物放进具体情境中,让他自己解决人生困境。在创造情境的基础上,进一步还可以生发出意境和心境。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又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写出真切的情和景,境界就蕴含其中了。

03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我们只要用心寻找方法,终究可以在造境上有所突破的。

(1)用景物造境。

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存在就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真情的环境,将读者带入作者设置的场景中,方法置身其中。如这段文字:

秋雨打着她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虽然我们不知道“她们”是谁,“她们”将要去干什么,但我们能够通过景物明确感知“她们”情绪的低沉和苦闷,等待“她们”的可能不会有好事情吧。

(2)用次要人物造境。

文章中如果仅仅有主要人物的活动而没有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次要人物的陪衬,主要人物就无法显示出更高大或者更鲜明的形象,文章意味就会降低一个层次。《三国演义》是这样写刘备“三顾茅庐”的:

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定,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经过询问得知“乃卧龙先生之所作也”。之后在“三顾”过程中,又先后误认路遇的崔州平和在路旁酒店中放歌笑傲的孟公威、石广元为孔明。农夫所歌的孔明诗以及他们边劳作边歌唱的悠然情状,烘托出了孔明的不慕荣利、清逸拔俗与化及乡里。而几次误认并不偶然,因为这几位误认的孔明友人,都是气质胸怀不凡、才华横溢的旷世奇才,作品也正是以这些误认的友人烘托出了主要人物诸葛孔明。

(3)用细微的动作造境。

如何突出一个“真”字,就是要让人物逼真,让人物像真实地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一样,那么他的动作一定也合乎此时此刻应该有的状态,这样的人物就在文字中复活了。

走到村口,他裹一下衣服蹲在一块石头上。石头上的凉气像电流一样穿过他的身体,他挪了一下身子,再使劲裹一下衣服。“奶奶个脚,天儿真冷了!”他在口袋里摸索了半天,摸出一支松松垮垮的烟卷,火柴掏出来正要点,手却像是着了魔停在那里。他顿了一下,然后摇着头,笑笑,却把烟叼在嘴里,眯着眼,好像在回味什么,十分惬意。

“他”裹衣服的动作、点烟抽烟的动作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这样的情境让人物“立”了起来。

不让人物活在真空状态下,造就一个真实可感的空间,存在于空间的事物之间不是静止独立的个体而是有着千丝万缕联想的整体。一个房间的摆设总会透漏出主人的意趣,外在环境其实是人物心境的投射。所以着力造境,实际上也就是对主要描写对象的更为深层的刻画,是更细微地搭建形象,让性格、意趣等内在品味在情境中折射,这比直接叙述要高明得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